第6章 新的新行为主义

6.1 复习笔记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概述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1.行为主义的危机

(1)古典行为主义由于对意识的极端怀疑态度和机械论的观点而招致了心理学界的猛烈抨击。而新行为主义者在方法论上过于拘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理论观点的实质上仍然对意识持否定态度。

(2)在新行为主义后期,以动物学习理论推论人类学习的局限性日益暴露,逻辑实证主义也面临着新一代哲学家的挑战。为此,行为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新的危机。

2.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接近原理和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理论。早期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他们对认知因素及其过程的承认,保证了第三代行为主义者们所提出的学习理论体系的社会性质。从而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认知革命的影响

(1)认知革命以历史的方式论证了对内部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并在理论假定上隐含着它承认内部因素及其过程存在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使行为主义者突破其传统信念的狭隘性,开始探讨内部因素或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认知革命为处于危机之中的新一代行为主义者提供了一种选择,即从新的心灵主义研究趋势中汲取营养,建构出能够包容意识因素并说明其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新的行为主义体系。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定和科学思想与行为主义完全相同,可以满足行为主义者的这种理论要求。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班杜拉,其他的代表人物有罗特、米契尔和斯塔茨。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1.关于人性及其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他认为,在个体、环境、行为这三个因素之间,每两者都具有双向的交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决定个体功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2.在三元交互系统中涉及三对双向交互决定的过程:

(1)个体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决定的

个体的内部因素如期待、信念、自我知觉等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

个体的行为结果也会调整、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态度等内部因素。

(2)个体与环境之间也是交互决定的

个体的能力、性格、气质、社会角色等因素会激活和引起不同的环境反应

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影响甚至改变个体的能力、性格等主体因素。

(3)行为与环境条件是相互决定的因素

行为作为个体改造环境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或决定;但对于个体而言,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实体,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潜在性,即某种环境因素是否与个体发生关系并产生影响,取决于行为是否激活了环境。

班杜拉强调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即行为可以影响并改变环境。

3.三元交互决定论并不意味着构成交互决定系统的三个因素具有同等的交互影响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体的因素。

(二)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而习得新的反应,或改变原有的某种行为方式的过程。观察学习也是示范作用过程。

2.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表现。观察学习具有内隐性。

(2)观察学习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是认知过程。

(4)观察学习不是简单模仿。它还包括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加工。

3.两类特殊的观察学习

(1)抽象的观察学习

抽象的观察学习是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有关示范行为的抽象规则或原理的过程。班杜拉指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规则以生成行为至少涉及三个过程:从社会范型中抽取相关的特征;将信息整合成复合规则;运用规则生成行为的新样例。

(2)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创造性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对人类的创造行为进行的理论说明。他认为,观察学习在多个方面都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观察学习可以为创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观察学习可以为创造性工作增添新颖的特征;

观察学习能为创新的整合提供要素,并鼓励非传统的言行,从而直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4.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观察学习受四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的制约。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决定了从丰富的示范影响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正在发生的范例中选择提取哪些信息。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四个:

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知觉定势等;

榜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声望、权力等特征;

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表象或符号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中,以便指导日后行为的过程。保持过程涉及三种不同的内部机制:

示范信息的符号转换;

示范信息的认知表征;

演习与保持。

(3)产出过程

产出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将原有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是将内部表征与外部行为对照匹配的过程。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决定了哪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在班杜拉看来,行为的习得与表现是不同的,表现必须在足够的动机和诱因的激励下才会实现。

(三)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在不同时期对自我效能概念的阐述中使用了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预期这些操作概念。

1.自我效能及相关概念

(1)自我效能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的含义前后有所变化。总的来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而不是行为或能力本身。

(2)自我效能预期

自我效能预期是个体自己对能否成功地实施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预期。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整合各种技能的自我生成能力,或对成功地实施达成某个既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知觉及知觉后的结果;当自我效能感深入到个体的价值系统中时,就成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

(4)集体效能

集体效能是指团体成员对团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生理和情绪状态。

3.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机制

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中介机制发挥着对人类功能的调节作用。

(1)认知过程

自我效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目标设立、认知建构、推理性思维等形式而发挥作用。

(2)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机制在人类动机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因果归因、结果预期、认知性目标等不同的认知性动机都会产生作用。

(3)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主要通过控制思维、行动和情感而影响着情绪经验的性质和紧张性,对情感状态的自我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4)选择过程

个体的效能判断可以通过影响活动选择和环境选择来塑造发展道路。在对人类功能的调节过程中,这些中介机制往往是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产生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从人的毕生发展过程来看,个体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自我效能受到此前各发展阶段社会化的结果和当前各项生活任务中的活动结果两方面的影响,并表现出年龄特征。

5.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自我效能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体育运动、职业指导、组织管理、学校教育等领域都有应用。自我效能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主要是其应用的推广,特别是利用自我效能原理对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干预。

(四)行为矫正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临床心理学家运用心理治疗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即替代性强化技术,也称为示范模仿疗法。

1.示范模仿疗法

示范模仿疗法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及其所示范的行为,进而导致个体增加或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2.示范模仿疗法的过程

与观察学习的过程类似,示范模仿疗法实质上包含了行为示范、行为获得和行为表现三个基本阶段。

3.模仿对象

当事人观察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可以是电影、电视、幻灯、照片、卡通片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存在于人们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的人物。

4.模仿形式

示范模仿可以分为真实性示范模仿、符号性示范模仿、参与性示范模仿和想象性示范模仿四种形式。

5.四种方法学习效果的差异

班杜拉等人用实验证明了四种方法学习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示范模仿疗法都能比较有效地降低对刺激的恐惧,但是参与性示范模仿疗法的效果最好,而想象性示范模仿和符号性示范模仿的效果相当。

6.应用价值

(1)示范模仿疗法在行为矫正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商业、课堂教学等情境。

(2)它能有效地治疗恐惧症和训练社交技能。

(3)它也可以应用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

(4)就整体而言,示范模仿疗法在行为矫正实践中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作为整个矫正计划的一部分,与强化、惩罚、刺激控制、系统脱敏、自我控制等方法和技术结合使用。

三、其他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社会学习人格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1)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独特之处

从研究动物学习转向人类学习;

从研究个体学习转向社会学习;

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临床研究。

(2)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人格研究的单元是个体与他的有意义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格概念的解释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概念;

人格是统一的;

行为是目标导向的,这种方向性可以从强化条件的效果推论出来;

行为的出现不仅由目标的意义或性质决定,而且由个人对目标能否实现的预期或期待决定。

2.人格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罗特提出了四个基本概念,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人格结构并预测个体行为。

(1)行为潜能

概念

行为潜能是指在某具体情境中追求单个强化或一组强化的行为出现的可能。行为潜能使某种特定行为的出现具有可能性。只有在与相同情境中追求相同目标的其他可能发生的行为相比较,一个行为的潜能才有意义,行为潜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测量

a.通过确定行为出现、缺少或实际发生的频率,可以直接测量行为潜能;

b.通过记录在理论上与某种内隐行为相对应的外显反应的行为潜能,可以间接测量内隐行为的行为潜能。

(2)强化值

概念

强化值是指在所有强化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个体对某一强化的偏爱程度。

测量

a.在一种选择情境中,使个体的期待保持不变,并使所有的目标都具有相等的获得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个体追求的目标来测量;

b.采用言语报告法,即让个体对潜在的强化进行评定或排列顺序。

(3)期待

概念

期待是指个体由于在一定情境中作出了某种行为,而认为的能使某特定强化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以下两种:

a.具体期待,指由某个具体情境所产生的期待;

b.类化期待,指对相同或功能相关的行为在其他情境中可能会引起相同或相似强化的期待,也就是由一种情境产生的期待类推到另一种情境。

对期待的测量

a.对期待最简单的测量就是在控制强化值的条件下,观察个体的行为选择。在特定情境中,个体选择的行为就是他期待最有可能获得强化的行为。

b.如果要比较精确地测量期待,可以选用言语报告法,即让个体对有可能获得具体强化的不同行为进行等级评定。

控制点理论

罗特对问题解决的类化期待的研究促使他提出了控制点理论和人际信任理论。

a.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影响人格和行为的总体态度。控制点反映了一个人对行为结果的领悟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可分为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

b.人际信任理论

人际信任指某一个体对另一个团体的言词、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信任的期待。人际信任能构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它也是人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4)心理情境

心理情境是指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有意义的环境,它由个体的内外环境构成。心理情境反映了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个体体验到的一组情境线索,这些线索唤起个体对获得具体行为的强化的期待。这些线索可能是内隐的也可能是外显的。行为是心理情境的函数,心理情境在预测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人格理论的应用

(1)人格评估

罗特在评价人格时,着重阐述了人格的临床评估中使用的五种主要技术的价值:访谈、投射测验、控制性行为测验、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

罗特及其同事发展了一种投射技术,即罗特填句表,他们还设计了著名的I-E量表即强化的内外控制点量表、人际信任量表、SD量表(社会需要量表)等。

(2)心理治疗

罗特把心理治疗过程看作是指导个体的学习过程。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患者通过新的学习,减少不合意行为的发生,而增加合意行为的发生。

罗特指出,治疗技术必须适合于患者。治疗者必须与患者相匹配,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在罗特看来,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一个高价值目标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低期待,由此而引起的心理退缩,使人减少今后获得成功的机会。治疗者可以积极地建议患者采取新的更有益的行为。

(二)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米契尔是现代社会学习论的第三号代表人物。他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即满足延宕研究、人格变量理论、认知原型理论、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1.满足延宕研究

(1)概念

满足延宕是个体为了将来得到价值更高的奖赏,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延宕即刻可以获得满足的、价值较低的奖赏的一种行为。

(2)实验过程

主试把儿童带到实验房间里,教他玩一种“游戏”,在游戏期间主试要到房间外面去,儿童可以通过摇铃铛把他叫回来,只要铃铛一响,主试马上进去。

让儿童看两种物品(如小零食,通过前测知道儿童会明显偏爱其中的一种),并告诉他必须等到主试“自己”回来,他才能够得到那个想要的物品。

在等待期间,儿童完全可以随时摇响铃铛,从而终止等待。如果发出了信号,他可以立即得到价值较小的物品,但不得不放弃另一个更想要的物品。

(3)实验结果

米契尔发现学前期延宕时间的长短与青少年期的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和应对技能呈显著相关,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父母的评价可以看出,那些等待时间较长的儿童表现为语言表达流利,做事更专心、理智、果断、有计划性、更自信,能较快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等特点。

(4)实验解释

米契尔提出了双重系统结构来解释使自我控制得以实现或受到阻碍的原因。这种双重系统结构假定存在一个冷认知的“知”系统和一个热情感的“行”系统。两种系统中哪一方占支配地位,对于满足延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人格变量

米契尔提出了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来解释人们行为中稳定的个体差异及其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五个体变量分别是:

(1)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

(2)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

(3)行为-结果预期与刺激-结果预期;

(4)主观刺激价值;

(5)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

3.认知原型

米契尔等人还探讨了个体对人和情境进行分类的认知原型。

(1)每一个人或题目都可以根据与之相联系的、具有说明性的特征的数目与质量来加以界定和区分。

(2)米契尔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对情境特征的组织是有序的。

a.相对来说,人们似乎容易形成并描述有关情境类别的意象;

b.在描述情境时,人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情境的社会性特征;

c.中等水平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特征,并且很容易从与其他范畴相联系的特征中区分出来。

(3)米契尔认为,个体如何行动取决于他对情境的建构情况,反过来,这种建构又有赖于特定的情境和建构者本人。

4.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1)概念

认知-情感单元是指个体可以获得的心理-情感表征,即认知、情感或感受,具体包括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每个个体可获得的、可通达的认知-情感单元不同,单元之间彼此相连,组成关系网络。这种独特的关系结构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个体独特性的基础。

(2)主要假设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是看待人格系统的一种统一的观点,它有两个主要的假设:

个体在认知-情感单元的长期可通达性上不同;

个体在认知-情感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上存在稳定的差异。

(3)理论构想

根据CAPS理论的假设,当个体在不同的时间,遇到能够引起不同心理体验的情境时,这种人格系统就会产生具有独特的正面图和形状的,如果……那么……情境-行为剖面图。

在CAPS理论中,米契尔等人重新检验和界定了人格系统、状态、特质、动力等概念;提出了分析人格系统的五个水平。并试图把所有人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成果和概念,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

(三)心理行为主义

斯塔茨提出了行为主义化心理学和心理学化行为主义的观点,并将其理论称为心理行为主义。

1.实证与应用研究

(1)在实证研究方面,斯塔茨将条件作用原理从动物被试扩展到以人类为研究对象,他在小猫和人类身上都证实了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并把工具条件作用和代币强化制扩展到儿童的语言学习领域。

(2)斯塔茨还将条件作用原理运用到对儿童的语言-认知技能、情绪-动机技能、感觉-运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进一步验证了条件作用原理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适用性。

(3)斯塔茨认为,所有的不良行为、异常行为甚至病态的行为,都是由于他人不经意的强化所导致的。因此,要纠正或治疗这些异常行为,就要借助于强化原理。从这类原理出发,斯塔茨分析了抑郁、敏感性等问题,形成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2.统一的实证主义

(1)统一的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历程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心理学目前尚处于分裂的状态,其研究对象、概念、方法、研究结果等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要实现心理学的统一,就必须检验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对象,采取兼容并包的原则,吸收以往所有理论的合理之处,在概念、方法、研究结果之间建立联系,找出共同的基本原理。

(3)统一的实证主义集中于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分裂,其目的是通过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描述其特征并指出心理学统一的不利条件,指明实现统一的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学的整合。

3.多水平的理论与方法

(1)心理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不仅表面上相关,而且在基本原理上也相互联系。心理学主要的单个领域可以被看做不同的研究水平,排列在由“简单-复杂”或“基础-高级”界定的维度上。

(2)这些水平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生物学水平是最基础的。斯塔茨将这种框架理论称为多水平的理论与方法。这个多水平理论就为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框架和中介。

(3)心理行为主义认为,能够引发情绪反应的刺激可以指导机体做出趋近反应还是逃避反应,具有指导功能或称为诱因功能。这就是三功能学习理论。斯塔茨详细阐述了条件作用的核心原理,认为这些原理提供了将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如情绪、学习)统一起来的基础。

四、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简要评价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贡献

1.对人类主体的重视

(1)首先在研究对象上,除了斯塔茨早年曾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之外,班杜拉、罗特、米契尔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

(2)在理论视角上,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重视认知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们也突出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2.将行为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班杜拉、罗特、米契尔和斯塔茨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学习的关注和重视,发展和深化了学习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还强调强化变量与认知变量结合,导致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结盟。

3.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们不仅注重实验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而且也顺应了时代对心理学的应用要求。他们在促进心理学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工作上,进行了许多实践。

4.推动了心理学的整合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既是行为主义的,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同时也具有人本主义的性质。他以历史的方式证明,心理学可以通过努力而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

(2)米契尔也明确提出了人格心理学的整合理论,即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为人格心理学的整合带来了曙光。

(3)斯塔茨也是以整合心理学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持续的努力,提出了统一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多水平的理论与方法。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的局限

1.忽视了生物遗传和个体发展因素的影响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关注个体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但他们多是在静态的角度看待主体因素,而忽视了生物遗传和个体发展因素对个体及其行为的影响。

2.有些术语比较模糊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提出了整合单个心理学领域或整个心理学的设想,但他们在阐述其整合目标或途径的时候,提出的一些术语还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界定和清晰性;他们的整合努力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3.各人的理论均存在一定的具体缺陷

(1)班杜拉的理论自身缺乏统一的框架,他虽然深入研究了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等,但并没有阐述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3)罗特只重视预测行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表现,并没有试图详细阐述行为是怎样习得的;

(4)米契尔所用的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和原型不一定能够解释个体的行为,他的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术语是从其他理论借用过来的,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系统性;

(5)斯塔茨统一心理学的目标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设想的层面,其具体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足,并且心理行为主义缺乏广泛的实验支持,其影响范围有限。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影响

1.班杜拉关于行为矫正方面的工作被改编成广播和电视节目,用于防止和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如预防意外怀孕、控制艾滋病传播和提高文化素质等等。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2.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是其学说中贡献和影响最突出、最持久的部分。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激发了许多后继的研究,如关于控制点信念的发展研究,控制点与心理健康等。

3.斯塔茨关于心理学的分裂危机的观点,改变了大多数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一贯看法。他的儿子成立了“斯塔茨讲座”以奖励将行为主义与心理学传统融合起来的学者。讲座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斯塔茨及其心理学整合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