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名校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含西南、央财等)
- 圣才电子书
- 9439字
- 2024-12-21 08:54:50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6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等。
2.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答:表征性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因为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行为风格,其成员总有共同特征,故表征性启发往往是准确的。但是,当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不一样时,表征性启发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因忽视事物发生概率而做出错误判断。
3.自我价值保护(self worth defense)
答: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从价值观的选择到精神信仰,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4.习得性无助(1earned helplessness)
答: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如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
5.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答:社会比较是指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存在个人可以信任的绝对评价标准,这时人们就需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才能够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6.现场实验法(field experiment)
答:现场实验法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现场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
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Juliet effect)
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8.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
答:“登门槛效应”是最早来源于推销行业的一个推销技巧,原意指如果推销员能把脚踏进顾客家的大门,那他最后一定会达到推销的目的。后来社会心理学学者们借用“登门槛效应”一词,来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实验法是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确定其变化是否对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因变量)造成影响的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考虑研究情境与实际社会情境的可比性,社会心理学实验很少直接使用原有实验室背景作为条件,一般是尽可能改装实验室使之接近实际生活。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更多都属于模拟实验。
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验室实验,使人们在有精密控制的条件下对所关心的问题反复进行研究;
(2)可以揭示特定变量与一定行为或心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可以用来验证理论假设,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
(3)实验的高度控制特征使获得的资料精确而可信。
2.简评津巴多(P.Zimbardo)的监狱模拟实验。
答:(1)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介绍
津巴多等人通过监狱模拟实验来研究个体学习新角色的过程。研究者建造了一座模拟监狱,将24名最成熟、情绪最稳定且反社会倾向最低的应征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6人,充当监狱警卫,另外18名为第二组,充当囚犯。研究的一切处理都与真实监狱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充当警卫与囚犯的被试无论在情绪上还是行为上,都变得越来越像真的警卫与囚犯。“囚犯”越来越显示出被动、依赖、压抑、无助、自贬等消极情绪与行为;“警卫”则显示出用污辱、威胁“囚犯”被试的非人道方式取乐,甚至罚“囚犯”做俯卧撑,拒绝他们上厕所的要求。被试的深层人格结构开始出现动摇。结果,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
(2)简评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
①监狱模拟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实验的戏剧性结果引起广泛注意,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社会身份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②模拟实验研究特定情境下的人为特征,以及被试的被研究意识,使得实验结果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离,缺乏生态有效性。
③监狱模拟实验对被试的身心健康又有很大的损害,违背了道德。
3.简述态度的维度及其测量学意义。
答: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态度的维度及其测量学意义有:
(1)指向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是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在一个典型的态度量表上,指向的操作术语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受与拒绝、喜爱与厌恶、选择与不选择等等。大多数态度测量涉及的都是态度的指向。
(2)强度
强度是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强度通常用等级量表的位置,或者二分量表中选择指向相同的项目数量来操作。本质上,绝大多数个性心理量表都是态度测量,而且测量涉及的主要是态度强度问题。比如内外向性格量表,就是根据被测者选择指向内向或外向的题目多少,来确定一个人性格内向或外向的程度。
(3)深度
深度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它的操作指标,通常是一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深度这一维度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4)向中度
向中度又称向中性,是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其指标是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的水平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一种态度与一个人的根本信念关联越密切,越是接近价值系统的中心,向中度也越高。
(5)外显度
外显度又称明显度,是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外显度可以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
4.简述塔吉菲尔(H.Tajfel)等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社会认同理论)。
答: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在这种成员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行动,其所属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把人们进行社会分类,既给环境安排了秩序,也界定了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的自我形象,这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依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社会群体可能具有积极价值,也可能具有消极价值,但个体总是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如果通过群际比较,发现自己的群体优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从而感到满意。为了满足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作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内群体,表现出“内群体偏爱”。假设两个群体同样好,人们也往往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好;甚至在客观上自己的群体没有其他群体好时,主观上仍然认为自己的群体更好。
5.简述罗特(J.Rotter)的控制点理论。
答:罗特提出的控制点理论是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会有不同倾向的归因,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其主要观点有:
(1)控制点在个体内部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后果,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后果总的来说决定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他们相信自己能控制事情的发展与后果。这一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因而称为内控者。
(2)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一些人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后果,是各种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的负责,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点,因而被称为外控者。
(3)控制点不同对个体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由于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内控者由于相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因而在面对失败、困难时,能够作更为艰苦的努力,增大在工作上的投入。可见,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社会期望的。相反,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不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是寻求救援,或是以赌博的方式碰运气,或是放弃。这种人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6.简述个体价值观、态度、行为三者间的关系。
答: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它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行为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个体价值观、态度、行为三者间的关系分别为:
(1)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
①价值观与态度的根本不同是它不像态度那样有直接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像公正、真诚、勇敢、诚实、自由、平等、忠实等,都属于抽象的价值观,而不是具体的态度。
②一个人的各种价值观不是无组织的,而是按照各种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相应地,人们的各种态度也被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越是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核心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③价值观和态度之间又是相互支持的。有研究者发现,价值观会被用作防卫和证实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态度的理论研究者也发现,在态度诸多的功能中,其中一项功能就是表达价值观。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对行为有预测作用,同时态度也有可能与行为分离,即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一般来说,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相对应,包括:
①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②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③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3)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个体行为是否与价值观相一致,既受到价值观本身属性,如动机性、稳定性、矛盾性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活方式、态度等中介变量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看法,并运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提出一些有益和谐社会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答: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有特殊的地位,以下是关于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看法及建议。
(1)关于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看法
①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他人的隐私,即便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也是如此。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和子女之间都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②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口流动性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并不深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通讯工具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的交际跨越了时空,产生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③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不仅建立在血缘与地缘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兴趣和职业等方面,因此形成的人际关系群体也更加复杂多样。
④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世俗化、功利化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内驱力,决定着人们的交往价值观及交往动机,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世俗化、功利化。
(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①预防人际关系的破裂
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际关系破裂成为和建设谐社会建设的一大威胁。因而,我们需要预防人际关系破裂,其方法主要包括:
a.正确预计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
b.通过移情的方式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
c.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冲突。
②人际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团体训练技术,通过提供一个不同于通常社会生活的特殊世界,来成功改变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团体成员之间往往先谈论参加这种活动的意图、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对什么样的目标感兴趣。随着沟通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了解别人会对自己的问题或当时的表现怎样反应。当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之后,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会鼓励成员暴露真正的自我。此时参与者通常的角色伪装会被撕去,使他们更好地看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理解并接纳自己。
参与者也会在没有社会角色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各个成员所提供的多角度的见解,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并在别人真实的反馈调节中,作出正确而为别人所接纳,同时又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的反应。
通过这种训练,使受训者学会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以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方式维持真诚的人际关系,是个性真正向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前提。
③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它是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在人际关系方面,角色扮演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的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2.请结合社会心理学已有相关研究及现实社会生活实例,分析讨论责任扩散理论的解释力。
答:我们的生活中有乐于助人的动人故事,也有见死不救的冷漠行为,针对后者,有学者提出了责任扩散理论来进行解释,以下是针对该理论的分析讨论。
(1)责任扩散理论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其原因包括:
①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旁观者人数较多时,每个人都倾向于将其他人想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但实际上,却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性的帮助,大家都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
②情境不确定性造成冷漠行为出现
在情境较为模糊的情况下,围观者不确定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围观者会以其他人的反应作为对这件事的紧急程度判断的标准,这时其他人不采取行动,个人也不会行动。
(2)关于责任扩散理论的分析讨论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得出责任扩散理论,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多人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因此,责任扩散理论的解释力较强,以下是证明责任扩散理论解释力的心理学实验和社会生活实例。
①紧急报警实验
实验的被试为男性大学生,就在他们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研究的真实目的,是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研究要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实验的结果表明,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做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
②紧急助人实验
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研究者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研究分为三种情境,一种是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第二种是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第三种情境则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无论哪种情境,每次实验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并向被试发出求救。
该研究的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实验的假设:可能的帮助者越多,被试对癫痫发作的讨论者作出试图帮助反应的比例就越低,并且在采取帮助行为之前所耗费的时间也就越多。
③不幸女士实验
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在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并发出求救的声音。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④关于责任扩散理论实验的总结
根据拉特纳的总结,到1980年为止,近50个研究比较了个人独自一人及与别人在一起时助人行为的不同。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近6000名被试的研究中获得的结论。
综上所述,责任扩散理论实验的解释力很强。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信息]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1111网购狂欢节指的是每年的11月11日,由于日期特殊,因此又被称为光棍节。同时也是天猫和淘宝等电商一年一度的全场大促销的日子。大型的电子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从2009年至今,每年一次的“双十一”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年度盛事。根据淘宝官方数据,2009年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当天销售额1亿元;2010年同一天,销售额为9.36亿元;2011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飙升至52亿元:2012年,天猫“双十一”实现191亿成交额。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双十一”里,拥有天猫和淘宝的阿里集团全天交易额达到350亿元。350亿元,这一数字是去年美国“网购星期一”121亿交易额的近三倍。而今年10月份,我国日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93亿元,阿里集团的350亿超过了这一日均规模的50%。
[问题]
1.请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观点来解释“双十一”网购狂欢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及机制?
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这是一种从众的社会现象,即大多数的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以下是关于从众现象的分析。
(1)关于从众现象的介绍
从众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主要形式。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社会某种影响之后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参照群体、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是广泛存在的,个体在受到群体的暗示或提示时,会被引导作出群体要求或期待的行为或对情境作出一定的反应。
(2)关于从众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①获得正确信息和行为参照
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的准则。对于多数人共同的选择,人们对其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人们越相信群体的信息,越重视群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群体保持一致。网购狂欢节中,人们相信网购会给自己带来优惠,得到便利,也采取了网购行为。
②获得接纳,形成积极人际适应
个体在群体中有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社会或群体的要求。团体内成员可能会以是否采取一致行动来判断个体是否真正拥护所属团体,因此,个体为了获得其他成员好感而参加网购。
③避免群体压力和偏离恐惧
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相应的群体规范,并对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个体偏离群体在一般情况下会感受到群体的强大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综上所述,个体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分肯定地作出某种选择。这个时候人们会选择一定的参照系统,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比较系统,从而指引个体作出一定的选择。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通过采取从众行为,可以偏离恐惧,增强人际适应。
2.谈谈这一社会现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你自己理解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答:(1)网购狂欢可能存在的问题
全民化的网购狂欢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以强大的折扣和有力的宣传吸引了国民的目光,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购物选择,但是在全民网购狂欢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①全民网购压抑了不同意见和选择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之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期望,避免惩罚的一种行为模式。个体由于群体思维倾向采取从众行为,而非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购物消费,导致个体盲目消费。
②低层次的价格战,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
网购最大的卖点就是打折促销,负担是部分商家把在促销之前,先把价格提高,然后再打折,蒙蔽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消费者重复购买的积极性。
③物流配套不完善,网购体验差
短时间的网购狂欢后,人们面对的却是大量商品的配送,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内选购商品,却需要很长时间等待商品的送达,网购体验差。
(2)关于网购狂欢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①全面发展自我,增强自主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能力
消费者针对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合理购物,在进行购物时多方面搜集信息,坚持自己做判断,避免盲目从众。
②发展起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力,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形成宽容、接纳,互相激励、共同促进的气氛,减少个体在行为偏离群体时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这样可以避免盲目从众。
③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减少卖家不诚信行为
我国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网络销售的管理规定,规范整个网络销售市场,提高消费者的积极性。
③完善物流配送流程
物流产业对于网购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
3.如果要进行一项网购和消费者满意度的研究,你打算怎么设计该项研究。
答:针对网购和消费者满意度的研究,需要调查参加网购的消费者在网购中的体验与感受,由于涉及的调查群体较大,因此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完成该项研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搜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定性分析研究。在已经成熟的顾客满意度理论基础上,结合网上购物的现状和特点,形成一套网购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2)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如信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
(3)根据所得信息,对应现状提出相关网购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