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0字
- 2021-05-31 16:40:37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简答题
1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答:(1)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
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三次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重重,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
(2)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
①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这就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时的奴隶劳动带有明显的商品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称罗马的奴隶制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经济决定政治,此时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②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3)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
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制,它以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征发遇到危机。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马略上台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兵役的期限,扩大并稳定了罗马的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军队从公民变成了职业军人,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领可蓄养私兵现象的出现为某些政治家利用军队实现其政治抱负提供了可能。军事制度变革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独裁政权的产生。
(4)阶级关系的变化
早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后,骑士就已经出现。但当时他们只是贵族阶级的一部分。在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第二点,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内战时代”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是在阶级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爆发的。它标志着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开始。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
(5)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他加强了对元老院和立法权的控制严格了高层官吏的升迁制度,剥夺了保民官的权利从而大权独揽。苏拉开创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动了罗马政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前三头同盟”瓦解后,恺撒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二位独裁者。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维护了国内所有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又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适应了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趋势。屋大维在罗马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并接受了具备个人独裁性质的绝对权力,采用“元首”这一称号对帝国进行统治。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变。
(6)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
在罗马征服地中海之前,罗马公民道德高尚、民风淳朴。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
综上所述,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经济上,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所导致的小农经济的瓦解,破坏了城邦共和制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根本原因。军事上,罗马军队性质的变化,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建立在狭小城邦基础上共和政体,已不能在适应庞大帝国内部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
2简述克里米亚战争。
答: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木战争”,是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1853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俄国来“保护”。沙皇此举力图把奥斯曼帝国变成俄国的保护国,进而独占黑海,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英法自然不能容忍俄国这一做法,于是,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开始。
1853年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对于对手的有利态势。由于多瑙河下游对于俄土两军来说补给都相当不便,两军对峙,转向争夺黑海海峡控制权。1853年11月,俄国海军在黑海海峡争夺战中取胜,土耳其海军战败投降。
1854年,英军在土耳其登陆,4月20日,普奥两国宣布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神圣同盟失灵。6月,俄军在进攻斯里查要塞时大败。拿破仑三世加入英军一方。
1854年~1856年,英法土三国联军在战争中屡次大败俄军,1856年,俄国失败。
战争的持续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3简述苏格兰启蒙运动。
答:许多学者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渊源可以上溯至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之前,甚至对于改良的关注都可以追溯至17世纪后期。苏格兰启蒙运动倡导的原则与法国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他们几乎一致反对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对理性普遍采取低调态度或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强调情感的力量,从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出发,对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对商业文明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释。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布罗迪著有《苏格兰启蒙运动》一书,经贾宁先生翻译,201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1)哈奇森和亚当·斯密
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大学起了很大作用,其中两个最为重要大学的分别是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通过以英文而非拉丁文授课,开风气之先。大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和亚当·斯密为首的政治经济俱乐部。亚当·斯密和格拉斯哥商人交往密切,他的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国富论》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书中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看不见的手”等论断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2)其他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①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发展了洛克的唯心主义部分,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他主张彻底的怀疑主义,认为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六七十年。
②亚当·弗格森
亚当·弗格森,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当中惟一和苏格兰高地有渊源的人。他对新兴的商业文明进行了颇有先见的批判,使他与休谟和斯密对近代商业文明的乐观主义相区别开来,也意味着弗格森的社会思想与苏格兰启蒙运动学术主流相左。他的《论历史的进步和罗马共和国的终结》,在英美广为流传,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③托马斯·里德
托马斯·里德是18世界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唯心主义和怀疑论,坚持外部世界和心灵的真实存在,认为这是人心的构造所产生的共同信念,是人类的常识。他的哲学对西方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哲学史上他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人物,他的哲学也经常被误解,直到二十世纪末,里德哲学才重新引起哲学家的广泛兴趣。他曾粗略地提出过存在24种心理活动功能以及约6种与智力水平相关的能力。
4阿克巴改革措施和评价。
答:(1)阿克巴改革的措施
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设四大臣,分管财政、军事、宗教司法和工商业等。全部政府官员均授予军阶,军队将领和各省总督由皇帝任命。将全国划分为15个省,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治,由中央派出的情报员监督各级官吏。
②改革税制,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
将穆斯林贵族原分封的采邑(贾吉尔)收归国有,改付薪金。废除原有的包税制度,将土地按质分为4等,规定每一等级土地的税收标准。规定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商人实行统一税率,废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人头税。此外,还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措施。
③改革司法
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司法系统独立,中央大法官任命各省法官。
④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规定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修建庙宇教堂,允许强迫改宗伊斯兰教的人恢复原来的信仰。
⑤废除一些陈规陋习
下令允许寡妇改嫁,废除“萨提”(即妻子为亡夫殉葬自焚)制度。禁止童婚、大办嫁妆,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近亲不宜结婚,倡导一夫一妻制。
(2)对阿克巴改革的评价
①阿克巴建立中央集权制,并且为了预防地方叛乱,还派遣大批密探和间谍,搜集各省的情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阿克巴的集权统治;
②阿巴克在改革税制的同时,阿克巴还下令加强扩充灌溉系统,凿通新的运河,修复旧有的河道,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阿克巴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他自己还娶拉其普特族的女儿为后,为逐步消除民族隔阂作了示范,有利于民族团结,为创造一个宗教与民族融合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基础。
5简述华夫脱运动。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埃及资产阶级领袖柴鲁尔建立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柴鲁尔等人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英谈判。1921年,英国殖民当局拒绝华夫脱党的要求,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英国被迫退让,颁布《埃及宪法》,承认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柴鲁尔组阁后,不断遭到英国当局的干涉,一度被迫下台,1938年,华夫脱党在大选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华夫脱运动是一场持续了近30年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促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答:(1)地理环境对埃及的影响
①埃及,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为为“尼罗河赠礼”。这比较形象的指出了古埃及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尼罗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
②尼罗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在这些自然屏障的怀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毋须担心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
③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至今都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①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区域,主要指这两条河中下游区域,希腊语中称这块地方为“美索不达美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全年雨水稀少,但每年3~7月份两河都定期泛滥,而南部的苏美尔人正是掌握了这个规律,在泛滥后充分利用其肥沃的土壤,大力发展了农业;
②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两河流域兴建堤坝,利用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形成了较为初步的灌溉系统;而在农业上两河流域的人们大量种植了大麦、小麦、芝麻、豆类;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而在大规模的生产中,无形地增强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居民的相互交往与联系,推动了各种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国家形成。
2某学者说,宗教改革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1)宗教改革
①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
②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再加上教会的腐败,使得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同时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宗教改革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所以说宗教改革是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
(2)美国独立战争
①美国独立战争是指在18世纪导致了北美洲十三个州的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并且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战争。
②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
③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所以说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
3用史实论述非洲非殖民化的过程。
答: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与殖民主义相对。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非殖民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位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过程。非洲于15世纪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至一战期间,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的地区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1)早期的斗争
一战前后,非洲人民即开始爆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
一战后,非洲的独立运动以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为代表。埃及资产阶级领袖柴鲁尔建立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柴鲁尔等人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英谈判。1921年,英国殖民当局拒绝华夫脱党的要求,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英国被迫退让,颁布《埃及宪法》,承认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柴鲁尔组阁后,不断遭到英国当局的干涉,一度被迫下台,1938年,华夫脱党在大选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2)二战后的独立浪潮
二战后,非洲掀起独立运动之高潮。
①伊朗
伊朗发起石油国有化运动,以议员摩萨台为首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组成“民族阵线”,反对英美插手经营伊朗石油公司,1952年7月,摩萨台因两国联合施压而被迫辞职,全国掀起示威浪潮,最终于1973年实现石油国有化。
②埃及
埃及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部队起义,推翻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埃及共和国,与英国就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展开了长期的斗争。1957年4月,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对亚非拉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③伊拉克与黎巴嫩
伊拉克爆发七一四革命,推翻费萨尔王朝,驱逐英国殖民者。黎巴嫩爆发人民起义,反抗美国的干涉。
④北非与阿尔及利亚
北非地区,利比亚1951年12月21日,利比亚根据四届联大的决议宣布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成为战后非洲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随后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先后发生反殖民统治斗争,建立了独立国家。阿尔及利亚则爆发了武装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成立了临时政府,法国被迫撤军。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北非这一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独立战争。
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加纳首先独立,宣告了战后非洲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涨的起点。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1960年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大部分地区宣布独立,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