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机械常用材料和制造公艺性

5.1 复习笔记

一、机械常用材料

机械常用材料有铁碳合金、有色合金、非金属材料和各种复合材料。钢和铸铁都是铁碳合金,应用最广。

二、金属材料的力学、加工和使用性能

1.应力极限

由静拉伸试验所得的应力极限,是静强度计算时确定许用应力的依据。如图5-1所示为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5-1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1)比例极限σp

比例极限是指应力与应变成正比(Oa段)的最大应力。在这一区段加载后卸载,仍沿Oa回至O点,无残余变形,即材料处于弹性阶段。

(2)屈服极限σs

继续加载,曲线ab出现微小波动,应力几乎不变而应变增加,称为屈服阶段。卸载时,沿be线回至e点,Oe即残余变形。没有明显屈服现象的塑性材料,通常以永久塑性变形量为0.2%时的应力值定为屈服极限,用σ0.2表示。

(3)强度极限σB

强度极限是指材料在断裂前的最大应力(图5-1的c点)。

(4)超过屈服极限

若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卸载时将沿与Oa平行的fg直线下降,Og为永久塑性变形,gh为弹性变形。再次加载时,σ—ε曲线则变为gfcd,相当于提高了屈服极限。

(5)冷作硬化

冷作硬化是指在常温下经过塑性变形使材料强度提高、塑性降低的现象。在机械零件中常利用冷作硬化提高强度。

2.弹性模量E

在比例极限范围内,应力σ与应变ε成正比,比例常数E(=σ/ε)即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刚度的性能指标。弹性模量愈小,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愈小,材料的刚度亦愈小。不同钢种的弹性模量相差甚微。

3.延展性

延展性是衡量材料塑性性能的指标,包括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两项。

(1)伸长率δ

伸长率是指试件拉断后,标距内的伸长量与标距原长之比的百分率。δ>5%者为塑性材料,δ<5%者为脆性材料。

(2)断面收缩率φ

试件拉断后,断裂处面积的缩小量与原面积之比的百分率称为断面收缩率。

伸长率或断面收缩率愈大,材料的塑性愈高。需要进行压力加工的零件,应选用塑性高的材料,以免加工时开裂。

4.冲击韧度ak

冲击韧度是指在有缺口的试件上,缺口底部单位截面积所能承受的冲击功,其是衡量材料承受冲击载荷能力的性能指标。受冲击载荷的零件由于外力具有瞬时冲击的性质,由此而产生的变形和应力,远比静载荷作用时大,这些零件的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

5.弹性能Ee和韧性能Et

(1)弹性能的定义

物体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应变能。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变能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材料内部,撤去外力又立即全部释放。这种应变能称为弹性能,

见图5-2所示中的三角形面积Ee

(2)韧性能的定义

若应力超过比例极限,材料就要产生永久变形,应变能的大部分将消耗在材料的塑性变形上,并以热的形式散失。材料在断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称为韧性能,如图5-2所示中的面积Et

(3)材料的选择

用以储存能量的弹性元件,要求用弹性能大的材料制造;用以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要求用韧性能大的材料制造。

图5-2  材料的最大弹性能和最大韧性能

6.硬度

(1)硬度的含义

硬度是指材料表面在一个小体积范围内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裂的能力。材料硬度愈高,强度(包括接触强度)和耐磨性亦愈高,但塑性愈低。

(2)常用的硬度指标

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和维氏硬度(HV)。

7.加工性能

(1)加工性能包括铸造性能、切削性能、焊接性能、冲压性能、热处理性能等。

(2)热处理性能包括淬硬性、淬透性、变形开裂倾向性和回火脆性等。

三、影响钢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1.含碳量的影响

钢的含碳量愈高,材料强度和硬度亦愈高,但塑性显著降低,切削性、锻造性、焊接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亦随之下降。

2.合金元素的影响

合金钢是指在冶炼过程中加入合金元素的钢。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铬、锰、硅、镍、钼、钨、钛、钒、稀土元素等。通过合金化,可以做到:

(1)提高和改善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2)提高和改善钢的淬透性、焊接性能、回火稳定性和切削性等;

(3)获得某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耐热、耐蚀等。

3.温度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温零件的强度和硬度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塑性则增高。绝大多数钢在低温下强度有所增加,而塑性和冲击韧性则有所下降。冷脆是指低温下材料变脆的现象。

4.热处理工艺的影响

热处理可改变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以发挥强度潜力、改善使用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主要热处理工艺的目的和应用如表5-1所示。

表5-1  主要热处理工艺的目的和应用

四、材料的选用原则

选择材料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问题:使用要求、工艺要求和经济要求。

1.使用要求

使用要求一般包括:零件的受载情况和工作状况;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限制;零件的重要程度等。按使用要求选择材料的一般原则是:

(1)若零件尺寸取决于强度,且尺寸和重量又受到某些限制时,应选用强度较高的材料;

(2)零件尺寸取决于接触强度的,应选用可进行表面强化处理的材料,如调质钢、渗碳钢、氮化钢;

(3)若零件尺寸取决于刚度,则应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

(4)滑动摩擦下工作的零件,应选用减摩性能好的材料。在高温下工作的零件应选用耐热材料。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应选用耐腐蚀材料等;

(5)由于减轻质量常是设计机器的主要要求之一,故可采用质量指标对零件质量进行评定。要求不同时,质量指标也不同。

2.工艺要求

零件形状和尺寸对材料也有一定要求。形状复杂、尺寸较大的零件难以锻造。如果采用铸造或焊接,则其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或焊接性能,在结构上也要适应铸造或焊接的要求。至于选用铸造还是焊接,则应视批量大小而定。

3.经济要求

经济性首先表现为材料的相对价格。当零件质量不大而加工量很大时,加工费用在零件总成本中要占很大比例。这时,选择材料时所考虑的因素将不是相对价格而是其加工性能。

影响经济性的因素还有材料的利用率、零件的结构等。

局部品质原则:在不同的部位上采用不同的材料或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使各局部的要求分别得到满足。局部品质也可以用渗碳、表面淬火、表面喷镀、表面辗压等方法获得。

4.其他要求

在选择材料时,还应考虑材料的可获得性。

五、毛坯的选择

选择不同材料和毛坯首先应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毛坯选择是一项复杂问题,要从功能、制造、使用、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常,对毛坯和零件的成本可按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材料价格;

2.制造毛坯的费用;

3.毛坯加工的费用。

六、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1.公差等级

尺寸精确程度是以公差等级(代号为IT01、IT0、IT1、…、IT18)表示的,等级代号数字愈大,其公差等级愈低,尺寸精确程度亦愈低。

2.公差等级的选择

选择公差等级时,除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外,也要考虑工艺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此外,公差等级还应和互相配合零件的精度、结构设计、加工及装配方法相适应。

3.配合制的选择

机械中广泛采用基孔制配合,但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和某些仪器中采用不需要后继加工的精拉钢轴,滚动轴承外圈和孔的配合,以及光轴的不同部位装有不同配合要求的零件时,则采用基轴制。

在选择具体配合时,还应考虑零件相对运动特性、载荷性质、工作温度、结合长度、装配条件以及材料等因素。

表5-2  常用优先配合的公差带示意图和应用举例

注:本表中的公差带按φ50查得的值绘出。——孔;——轴

七、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表面粗糙度是一种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评定参数有: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轮廓最大高度Ry。Ra主要用于经过切削加工所获得的表面,Rz主要用于未加工表面和非常精细的精加工表面。

2.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原则

(1)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和符合生产的经济性要求

(2)尺寸公差等级相同时轴比孔的Ra值小

(3)宜选用较小的Ra值的要求

降低应力集中,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提高接触强度;

降低摩擦;

减轻腐蚀;

提高密封性能。

(4)应考虑零件材料的性质

八、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性的要求

1.与生产条件、批量大小及获得毛坯的方法相适应

2.造型简单化

形状愈复杂,制造愈困难,产品成本愈高。

3.加工的可能性、方便性、精确性和经济性

画出来的零件不一定都能制造,能制造的零件不一定都加工方便,加工方便的零件也未必都能满足精度要求,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零件将是废品。

4.满足热处理的要求

为避免热处理时变形、开裂或降低热处理质量,零件的几何形状应简单、对称,长径比不可太大,尽量减少应力集中源,截面均匀,无锐边和尖角,避免盲孔、配作孔和局部渗碳、局部渗氮等。

5.装拆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机器工作一定期限之后,需要进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