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9920字
- 2020-11-18 22:01:05
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805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政治学试题C
注:l、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题签(试题)上不给分。
2、答卷须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笔等其它颜色笔答题,试卷作废。
3、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内容无关的特殊标记或符号,否则按零分处理。
一、概念题(每题3分,共30分)
1.政治投票
2.资本主义国家的创制权
3.政治情感
4.一党制
5.议会君主制
6.政治态度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8.国家元首
9.封建制图家
10.国家机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
2.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历史阶段?
3.政治斗争在社会和历史中的作用。
4.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5.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
三、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洛克是天赋人权论的第一人。
2.实现中图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运用政治权利的相关原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论述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运用民主政治的相关原理,结合实际分析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政治学试题C
注:l、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题签(试题)上不给分。
2、答卷须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笔等其它颜色笔答题,试卷作废。
3、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内容无关的特殊标记或符号,否则按零分处理。
一、概念题(每题3分,共30分)
1.政治投票
答:政治投票是指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投票的方法有很多,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的创制权
答:资本主义国家的创制权是指公民在法定人数内可以提出立法建议案,交立法机关讨论修改或经投票直接制定为法律的权力。创制权也就是在形式上承认公民有立法提案权。依其行使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①直接创制。提出立法建议案不经立法机关讨论而直接交付公民投票表决;②间接创制。将立法建议案先交立法机关讨论,如获通过则成为法律,如被否决则提交公民投票表决;③原则创制。由公民提出制定或修正法律的原则,再由立法机关根据这些原则制定成法律;④草案创制。由公民提出完整的法律草案,经立法机关讨论过后成为法律。
3.政治情感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心理反应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两个心理层面:①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即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产生的短暂的主观体验;②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即社会成员在对政治关系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体验。政治感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具有持续、稳定、较有理性、易于自我控制的特点。
4.一党制
答: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存在唯一的执政党,它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一党制一般分为绝对一党制和相对一党制两类。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当代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主要存在于非洲国家。
5.议会君主制
答:议会君主制是指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议会君主制中,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其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有特定任期,君主则是世袭终身任职的。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典型国家主要是英国、日本等。
6.政治态度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其特点是: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也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政治态度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其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具体如下: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
8.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其设置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它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体国家元首,即由一个人独自担任国家元首;二是集体国家元首,即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担任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
9.封建制国家
答: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其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封建国家是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在组织制度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一般呈现金字塔形。;②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对全社会的政治控制,常常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同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本质取向在国家组织制度上集中表现为官本位取向,促使人们更多地竞争和谋取官位;③封建国家把全社会组织进政治生活,从而使国家即成为社会。
10.国家机构
答: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其特性主要表现在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和特定的职能性,国家机构执行着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全部职能,不同的国家机构和部门来履行着不同的政治职能,它的设置一般遵循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参与的基本类型有:
(1)根据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划分:
①自动参与。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
②动员参与。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
③消极参与。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政治参与的这三种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不容易分辨,任何国家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这三种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
以上的分类并没有深入到政治参与的性质和政治功能,因为政治参与是与特定的社会民主政治形态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其政治功能和意义是在特定的民主政治形态基础上发挥的,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具有本质性的意义。
(2)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历史类型: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资本主义政治参与同资本主义民主制密不可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表面平等、自由的原则就运用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公民政治参与的表层设施和机制。以普选制为标志的选举制度又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合法途径。另外,政党政治、结社自由等还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活动的途径。
②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表达享有政治权利的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一定政治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人们实现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人民政协更是人们群众和社会团体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同时,各级政府有关公共决策的咨询会议、听证会议,都形成了我国人民广泛参与政治的形式和特定渠道。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以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2.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历史阶段?
答:中国人对于政治的研究,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久,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引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现有基本框架是以政治理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和国际政治学为主干而建立的。但另一方面,我国政治学研究力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别,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必定不断深化。
3.政治斗争在社会和历史中的作用。
答:政治斗争是指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它是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其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斗争的方式有武装的、和平的、公开的、秘密的等等,其斗争的具体形式有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它具有利益争夺、权力角逐、矛盾对抗、等特点。
政治斗争在社会和历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治斗争不断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政治斗争的源泉和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斗争双方会以利益为支点而展开激烈的博弈和角逐,通过其绝对的胜负来重新分配社会利益,改变社会利益格局,重新建构新的利益格局。
(2)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于社会变迁的进程。政治斗争通常以暴力或非暴力进行,它常常会摧毁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权力而建造新的政治稳定或社会混乱,从而推动或阻碍社会变迁进程。
(3)政治斗争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斗争常常会发生激烈的博弈,其核心目标是获得政治权力和利益,因此,政治斗争的胜负会改变原有的政治权力,塑造新的权力体系,从而改变社会原有的政治结构,建构新的社会结构。(4)政治斗争影响着政治权利的取得或重塑,改变了社会的政治权利结构。通过政治斗争,原有的政治权利主体变更,新的主体取代原有的从而达到了改变旧的政治权利体系的效果。
4.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其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利益是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国家是以特定的阶级利益为基础和归宿,采取了公共权力形式的政治组织和制度;政党是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者;政治社团则是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但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益联系的形式,二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5.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
答: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在现实生活中,它体现为个人政治权利和集体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政治权利之所以得以形成,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要求。政治权利以不同力量为主体,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政治资格。
(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政治权利是由政治权力确认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资格。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政治权利的形成,必须以特定政治权力的确立和确认为前提条件,同时,社会成员和社会政治群体权利的实现,也必须由政治权力来保障。
(3)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是社会力量关系的体现;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法定资格,体现着作为社会力量的政治权力与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力量之间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拥有政治权利的人有法定资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进行活动,主张共同利益,并且要求自己的主张和行为得到政治权力的保障,实现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生活实现共同利益的中介环节。
三、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洛克是天赋人权论的第一人。
答:此观点有误。
(1)天赋人权论是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首先由格老秀斯与斯宾诺莎提出来的,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将其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等人完成理论系统化工作。
(2)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前,受自然法则支配,人人都平等享有自然权利: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由于人们同时具有自私自利等缺点,从而会对他人权利构成侵害和破坏,因此,有理性的人们便联合起来,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以保护人们的权利。国家权力的基础是人权,国家权力的原旨和目标是维护人权,政治民主化是天赋人权的内在要求。
(3)洛克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而并非是第一个提出天赋人权论的人。他认为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等;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
所以,洛克并非是天赋人权论的第一人。
2.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答:此观点正确。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国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2)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内涵与指向是一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是要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中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群众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应中国梦的要求,蕴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和保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运用政治权利的相关原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论述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定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它一般分为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及其制度安排,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以下:
(1)人权的核心内容是自由权和生存发展权,这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一致性。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的一贯主张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治国理念,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意志。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体现了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的特性,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具有可靠的保障性。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会使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
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政治资格,社会成员可以凭借自己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充分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进行活动,主张共同利益,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进一步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公民的各项权利有法律的保障,有制度和物质的保障。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国家公民权利划定一个界限,并促使国家价值观的转变。
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有机构成,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一切政治权利内含的两个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注重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尊重与保障人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公仆职责,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害。
(4)“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进一步促进中国法治和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
人权的核心是使每个人的个性、人格、精神、道德和能力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总是相应地使公民实际享有的法律权利的扩大,通过宪法予以承认和规定,这样就会进一步促进国家法治建设,建设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
(5)“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奠定法律基础。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和原则之一,当前,以联合国为主要舞台的国际人权领域的活动异常活跃,人权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主题、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多年来,我们国家根据宪法制定了一批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签署了一批保护公民权利的国际公约。 “尊重和保障人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推动国际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树立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和尊重人权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和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2.运用民主政治的相关原理,结合实际分析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非常重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和本质性规定,也是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基点和突破口,对社会民主具有示范作用。发展党内民主会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朝着民主、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切实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其党内民主建设的意义决不仅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而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党内民主发展并推动了社会民主的实现。
在我国缺乏民主政治传统的环境下,政党扮演了推动社会民主实现的重要角色。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关系,党内民主对社会民主具有重大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整合了整个社会民主的政治、思想、组织资源,所以党内民主又是社会民主的核心和题中要义,而社会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带领人民群众所要实现的。
(2)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将实质性地推进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
把党内民主视作民主政治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是由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兼顾民主和稳定这两大政治发展目标的实际需要。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还在于经济发展,这是由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民主政治的发展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稳定健康的环境。率先实行执政党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会对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起到表率作用,将实质性地推进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
(3)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实现和保持党的团结和谐,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只有充分的党内民主作风,形成和谐的党内氛围,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稳定的政治保障。反过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党内和谐、党内民主及其制度的建设也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4)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将有效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是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宪法超于权力而成为典范。我国党内民主的核心是以党的规章制度来促进民主建设,由此推及到社会民主,同样也是通过法律、规章和制度来确保其顺利进行,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