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总 论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答:(1)作为新闻工作的专门术语,新闻采访一词具有充实、完整的内涵。然而,包括近年来出版的诸多新闻采访学著作在内,对新闻采访所下的百余条定义,都比较繁杂,大多数欠科学、欠准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类。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这类定义虽有一定道理,它说明了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活动,是一项具有某些或部分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但这类定义没有揭示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这是什么样的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都未能明确、清晰地得到概括和揭示。新闻采访的这一类定义,是欠科学、欠准确的,因而是不宜成立的。

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这类定义犯的是与前一类定义同样的毛病,除了将新闻采访同调查研究放在同一概念看待而外,还因为新闻工作仍是个大概念,它包括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诸多方面,谁能说除了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就不叫新闻工作?因此,这一类定义也是欠科学、欠准确的,也不宜成立。

(2)在当前,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相比较而言,这一定义比较明确地揭示和限制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使新闻采访不仅区别于司法人员审核案情、历史学家考古等一般的调查研究活动,也区别于新闻写作、编辑、发行等新闻工作。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答: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联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答:(1)从形式上分,采访可以分为下列方式:

个别访问。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主要是靠这一访问形式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物那里获取新闻材料,通常又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开座谈会,又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上述两种形式侧重用耳听,现场观察则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参加会议。一般而言,大凡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建议,然后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

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

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

电话采访。因种种原因无法到现场的情况下,电话采访也未尝不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电话采访则可能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

网络采访。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为下述六种:

常驻采访,是指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巡回采访,是指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答:与一般的调查相比,新闻采访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采集信息、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

(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

(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外,其余相当部分项目是带有突发性的,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

(4)需要的广泛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需要获得新闻欲、信息欲的满足。然而,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又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

(5)知识的全面性

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6)活动的艰辛性

报纸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网络时时开播和运作,记者天天得去采访,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熬夜,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

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

5.网络采访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包括:

(1)直接转载网络上的信息。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

(2)组织网络调查。即把问卷通过网络送到电子公告版上,不仅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更可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馈,这比传统的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访问等形式,效果要好得多。

(3)通过E-mail交流。以往受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受到较大局限,所遇障碍也较多。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记者则可以较顺利地接触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客体,包括名人直至国家元首,只要对方在因特网上开辟了网页,设立了电子信箱。

(4)查阅收集资料。因特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成千上万个数字化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只需轻轻按上几个键,便可查阅任何资料。

6.什么叫隐性采访?

答:(1)隐性采访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而言的,与“微服私访”相仿,通常又称作暗访。

(2)隐性采访通常适用于:潜入敌军、敌对分子、犯罪分子之中的采访活动;估计采访对象会拒绝与记者合作的采访项目;不宜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场合。此外,采写揭露、批评性报道常采用这一方法。

(3)我国传统的新闻理论是视隐性采访为禁区的,这是同过去“左”的政治空气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均呈现复杂化与多层次的态势及趋向,新闻采访手段也就必然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预见,隐性采访的潜在价值将日益增大。

7.易地采访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易地采访是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的好处具体包括:

(1)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等好处,但也容易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易地采访是克服这些弊病的有效方法。

(2)异地采访是加强地区问、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3)易地采访还可以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