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名校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师、中传等)
- 圣才电子书
- 16125字
- 2020-12-01 15:24:05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723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部(院、系、所):文学院
科目代码:723
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庄骚
【分析】考察古代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滥觞,可从提出者、所指内容、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回答。
【参考答案】
指《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作为浪漫主义珍品,《庄子》、《离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都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另外,在艺术手法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因为这些相似点,因此《庄》、《骚》合称。
(1)同样的文化土壤。先秦时期,南方民族地区人神杂糅,巫风不衰。巫术文化浸润着从《楚辞》到《庄子》等一系列作品,转化为这些作品里奇异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感。屈原游历楚地山泽,深受楚地诸族文化的影响。他的《九歌》、《招魂》、《天问》、《离骚》等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在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吸收了楚地诸族神话、传说、民歌、祭词、咒语以及仪式、风俗的养料。庄子生于黄淮之间,那里正是苗族先民三苗活动之地。《庄子》所论述的观念,所引用的神话,掺进不少三苗等古族的文化,吸收了不少三苗等古族的作品。
(2)显示独立不羁的个体人格。《庄子》和《离骚》都塑造了一个独立不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主人公形象,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实现,并且都带有一定的怨恨。《庄子》对当时的昏上乱相的黑暗现实和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法制度也表现出强烈的愤恨。他揭露当时的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离骚》中,始终贯穿着世人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他“哀民生之多艰”,痛斥奸佞“靖进以贪婪”“竞周容以为度”。怨恨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他忠于理想,至死不渝,“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注重内美,不断提升自己内在的品质,“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在《庄子》、《离骚》均构造一个奇幻浪漫的神奇世界。如《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女、“不知几千里也”的鲲、南冥共同构成了一个幻化的世界。“以寓言广之”,用寓言说理,是《庄子》的特色。而这些寓言的主角无论是神祗先贤,还是虫鱼鸟兽,都是庄子拿无与伦比的想象的产物,都是那个浊世形形色色的人的写照,都寄寓着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离骚》突出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2.永明体
【分析】考察诗歌的一种体式,可从时间、内容、作家群、特点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人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辞彩、用典、押韵、对仗等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清代学者王闿运在《八代诗选》中,把齐至隋代这种讲究声律、对偶的格律诗叫做“新体诗”,这种新体诗因为是齐永明年间由沈约等开创的,所以又叫“永明体”。“永明体”诗歌使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为唐代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家“竟陵八友”,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跳。
3.《云谣集杂曲子》
【分析】考察作品集。此题略为生僻,有一定的难度。可从作者、年代、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云谣集》为敦煌石室中所发现之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此词集所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风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4.唐宋派
【分析】考察散文流派,可从时间、作者群、创作特点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自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诘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王慎中、唐顺之以及与他们同时的李开先、陈束、赵时春、任翰、熊过、吕高号称“八才子”,力矫李、何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他们的文学活动正值李梦阳、何景明去世而后七子尚未继起的复古主义的间歇期,一时影响颇大,李、何文集几乎受遏不行。比王慎中、唐顺之稍晚的茅坤、归有光却正当后七子主持文坛的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继前七子衣钵。再次发起复古运动,天下无不靡然成风。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摹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王慎中说:“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寄道原弟书几》)唐顺之的《文编》,选入《左传》、《国语》、《史记》等古文和韩柳欧苏曾王等大量作品。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提倡唐宋文,影响深远,其书盛行海内。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曾,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王慎中提出文章要能“道其中之所欲言”(《曾南丰文粹序》),就是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唐顺之认为“文字工拙在心源”,说作者只要“心地超然”,就是“千古只眼人”,“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否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答茅鹿门知县书二》)。茅坤更进一步,强调文章家不只是要求之于“心源”,还要体察物情,莫逆于心。
5.《阅微草堂笔记》
【分析】考察作品集,可以从时间、作者、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书中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分析】考察《史记》中司马迁的历史观,可以从班固的话切入,评价《史记》的艺术价值即可。
【参考答案】
东汉班固站在正统立场上对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予以批评,但又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言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所谓“是非谬于圣人”恰恰说明司马迁能够独立思考,不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取舍,而以“实录”,则是对司马迁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司马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成一部实录式的作品,为后代史学家、文学家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1)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他热情歌颂胸怀大志、在历史上建立不朽功绩、垂名于后世的人,表彰刚正不阿、坚贞高洁、正道直行、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也张扬那些仁厚爱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当权者。与词同时,他无情地暴露和批判那些残暴、自私、虚伪、愚妄的人,特别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形形色色的统治者及其帮凶。
(2)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褒贬的时候,能够不囿于传统观念,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而是敢于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例如游侠这种人,在汉代收到朝廷的限制和打击,因为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结交同类,为人抱打不平,经常触犯法网,但司马迁却给游侠立传,对他们给予热情地赞扬,特别是对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游侠郭解深表同情。他认为游侠的行为虽不合统治者的“正义”,但他们讲信义、舍己助人而不自傲,其品行有可称道之处。他还把游侠与孔子的弟子季次、原宪等人相比较,认为“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何可少哉?”司马迁这种观点,显然不同于汉朝统治者的好恶,也不合于儒家的正统思想。
另外,《货殖列传》也表现了司马迁不合于儒学正统的思想,他指出:“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又说:“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无崖穴处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他公开主张人们去求富,甚至认为长期使自己处于贫贱之中却高谈仁义的是可羞的。这种思想和儒家所倡导的安贫乐道,“正其谊不某其利”,是大相径庭的。
(3)司马迁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更表现在对所谓天道的怀疑。他由伯夷、叔齐的曹禺而联想到历史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又说:“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遭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怀疑天道,实为质问现实,他无情地揭露现实中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传统观念,而且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造成这一切的统治者。
(4)司马迁继承了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无所畏惧地暴露与批判,特别是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一篇《武帝本纪》,记载汉武帝的事迹,却一点不讲他的文治武功,专讲他幻想长生不死,迷信神仙方术,一次又一次地被方士欺骗,却毫不醒悟。一篇《酷吏列传》,其中所记的酷吏大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文中记载这些人专看皇帝脸色行事,以杀人为快事。此外,司马迁还表现大力表现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贵族一味阿谀奉承、曲学阿世、互相倾轧陷害的种种劣迹,暴露了当时官场和世风的腐败。司马迁敢于大胆地批判当代政治,在他以后的史官重墨很少有人能做到。当然,司马迁又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改变历史事实。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尽管他作了很多揭露与批判,但仍高度赞扬了当时国家的昌盛,肯定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地位。对于酷吏,尽管他不喜欢,但也记载了某些酷吏的优点,例如为官廉洁、不治家产等。对他喜欢的某些人物,他也不因此而掩盖其缺点,例如《李将军列传》中,不仅赞扬了李广勇武善战、爱护士卒等好品质,对他的命运深表同情,同时也记载了他杀降卒、因报复而杀霸陵尉等过错,体现了可观公正的态度。
2.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分析】参考书上有非常完整的论述,注意这种比较式的考察。
【参考答案】
《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泳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爱情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而且,下本多属虚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宫足成之”。而《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上下本都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两剧相同处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但不同之处在于:其一,《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戏一线。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也就恰好相反。其二,《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合两条线索的枢纽。但两者仍有区别,《长生殿》中的“钗盒”主要是李、杨爱情的象征和见证,而《桃花扇》中的那柄血染的“扇子”,不仅是侯、李坚贞爱情的象征,而且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其三,人物的设计安排上也各有差异。《长生殿》生、旦两人贯穿全剧,忠奸仅是穿插其中,因而人物关系较为单纯。而《桃花扇》贯穿全剧的人物除生、旦外,还有老赞礼、张瑶星等重要人物,因此,其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3)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就《长生殿》和《桃花扇》结构布局看,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结构布局艺术却有区别。其一,就《长生殿》整体结构布局看,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下本布局松缓失度。而《桃花扇》整体结构布局上下本均布局严谨周密。其二,都采取了悲喜剧交织,文武场错落的对比安排方法。但它们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却各异。在《长生殿》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多,而男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很少。《桃花扇》恰好相反,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少,而他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却很多。其三,结局安排不同。《长生殿》是浪漫主义的月宫仙会,《桃花扇》是现实主义的遁入空门。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
【分析】这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可以根据时间不同,概括不同时期边塞诗歌的主题特点。
【参考答案】
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边塞诗也可谓一枝独秀。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
(1)抒发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自初唐到盛唐,边境战争持续不断,有的是异族入侵,有的则是唐帝国的拓边行为所致。频繁的边境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文人谋求进身之阶、建不朽功勋的欲望。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在许多诗篇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志士立志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如岑参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债西馆》)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鼓励友人象汉将窦宪那样建立边功,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精神;还有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表明慷慨请缨的壮志的,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立功边塞的心愿,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之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揭露将帅的昏庸无能,礼赞普通兵卒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
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尖锐的笔调鞭挞将帅的昏庸无能,对戍边的普通士卒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普通士卒所表现出的报国精神给予热情赞扬。高适的《燕歌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诗中写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方面是前沿阵地的浴血奋战,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的寻欢作乐。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不顾一切,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毫不顾及个人的功名。这些战士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又是何等悲壮!诗人的感情中包含着对戍边战士的悲悯和礼赞。
除写边疆生活腐化外,还有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举措失当,以致边事不修,边防危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军民苦难。①有的写边防的废弛,良将的奇缺,如李白的《古风》之四,发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浩叹。②对唐王朝无意收复凉州,一任何湟一带的人民长期沦于吐蕃奴役之下,诗人们是不满的,他们纷纷写出了讽喻的诗句,如张籍的“风林万里水东流”(《凉州词》),杜牧的“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河湟》)等,尽管角度不同,怨望之情则一。
(3)颂扬沙场老将身居陋巷,日思报国的高尚品格
唐代长时期的边境战事,固然给边疆人民和戍边将士带来诸多苦难,但边事不清何尝不是更大的苦难?对于那些年事已高,不能重返沙场的老将来说,其壮志未酬的感慨尤其令人感动。边塞诗人们的目光没有遗漏这些老将们的感受,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高尚情绪给予了热情的颂扬。王维的《陇头吟》和《老将行》是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其中,王维的《老将行》长达三十句,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生的可怜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最后十句请缨的诗是这样写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天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描绘了这位老将在国难当头之际,忘却自我,整顿衣甲,重操干戈,决心杀敌报国的精神风貌。
(4)揭露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卑劣行径
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少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愿望。陈子昂的“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感遇》之四),批评朝廷滥用武力解决民族纠纷。杜甫的《兵车行》谴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黩武国策,并通过他的《后出塞》之二一诗,提出了边防上用兵应有节制的主张:“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有的诗人提出了希望民族间和平相处的善良愿望,如常建的《塞下曲》写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当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都是这种愿望的形象体现。
(5)“闺怨”和“征人怨”
“闺怨”和“征人怨”是边塞诗中带有普遍性的主题。①有的诗抒写了征人夫妻分离的哀怨情绪,如高适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首”(《燕歌行》),沈佺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杂诗》)。②有的写新兵离开家乡、离开故土的痛苦心情,如李白的“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古风》之四);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则是写沙漠地区征人的思乡。③写思妇“闺怨”的更多:张仲素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处向金微”(《金闺怨》)写了征人妇的梦境;张籍的《征妇怨》写了战死的边防军人家属的痛苦:“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儿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写得哀婉动人;④有的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别具匠心,如王勃的《采莲曲》:“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由采莲而联想到关山阻隔的征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更是别出心裁。
(6)边塞风光的描写
边塞风光的描写,是边塞诗一贯的主题。①写边塞自然景物的最多,其中有的堪称绝唱,如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是对出塞宣慰途中所见风物的素描;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写的是边塞的严酷气候;同类诗作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绘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地雪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对西北荒漠中边城的描写,都是风景诗中的压卷之作。②有的诗反映了边地民族的风俗民情,如高适的“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高适的“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部落曲》),都是分质朴的写实之作。③有的是写战争中的小景,如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二)。
第二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二月》
【分析】考察文学作品,可从时间、作者、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中篇小说。柔石著。作于1929年。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奔波了六年后来到芙蓉镇,希望能过上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但因与校长妹妹陶岚相恋而冒犯了当地土豪,又因同情和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同学的遗孀文嫂而受到社会的非难。两个月后,他被迫离开了芙蓉镇。作品反映了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沉闷,也反映了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诗意。
2.《画梦录》
【分析】考查文学组品,可从时间、作者、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①何其芳在30年代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它最能体现何其芳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②其中有对于衰微的昔日的感唱,有对于悲苦的闺阁少女的系念,有对于“山之国”的故土的眷恋,是一个社会囚徒发出的凄恻的变徵之音,从中可见出作者所体味的时代的沉重与僵硬。这是一本雕云绘梦的书,它的调子是感伤的,流露的感情也是相当纤弱的。③《画梦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形式美的创造上。首先,何其芳在创作这批散文时,极其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往往采用思索者“独语”的语调,复织进多重复合的意象,来传导他奇幻的想象,将读者推进他设置的“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的艺术天地。其次,他大胆起用能引起新的联想的中外典故和传说,采用充满才智的譬喻和点化,将一股情思,一星感触,点染成一片沁人心脾的奇丽幻景。再次在文字的运用上,他像一个极精细的淘金者那样睁大眼睛苦心孤诣地从旧诗文中寻觅、汰选一些富表现力和独异性的词语,化入他的文章。他还经常采用现代派文学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词语奇异搭配来创设美妙的新空间。④何其芳散文是“五四”期“美文”的一个新进展,它对散文文体的新探索,特别是在现代散文“抒情性”的创造性探索方面,直接推动了30年代前半期“抒情散文热”的形成。
3.中国新诗派
【分析】考察诗歌流派,可从时间、作者群、创作特点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它上承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部分。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在内容上,提出“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反映农村的苦难与觉醒。如蒲风《茫茫夜》;其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将“自我”融入“集体”,“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因而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色彩和主观性。如殷夫《1929年5月1日》。艺术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叙事性而减弱了诗歌的抒情性。形式上则提出“歌谣化”的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因而为此大量做了创造诗歌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4.《茶馆》
【分析】考察文学作品,可从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及意义。
【分析】考察诗歌流派,可从作家群、创作特色回答。
【参考答案】
“新月诗派”的出现,从时代精神上看,是诗人们表达压抑的情感和内心苦闷的需要;就新诗自身发展的趋势而言,它主要是对早期某些走向极端的自由体诗在表现形式和诗歌风格上的反拨。在艺术主张方面,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应该是“和谐”与“均齐”,这突出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张上。
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也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他是格律诗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从而使现代诗歌在他的笔下呈现出迥异于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风貌。
(1)他的代表作《死水》典型地体现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化的形式原则,即所谓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绘画美指“词藻”的运用要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感,《死水》中运用的大量诉诸视觉的意象就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色彩感。音乐美指音节的整齐与和谐,《死水》读起来的确有一种既跌宕起伏又和谐匀称的内在节奏感。
(2)新诗格律化的更内在的原则是“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主张。
闻一多反对感伤主义和滥情主义,反对毫无节制的情感宣泄,他在诗艺上实践着使主观感情客观化的原则。如《死水》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死水一潭的社会现实的绝望与愤激之情,但诗人没有让这种强烈的情感肆意抒发,而是外化“死水”这一总体意象,在情绪内敛的同时却使诗境升华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层面。
(3)闻一多诗歌独特的美感在于,他是以整饬的形式和格律的规范收束着他那火山喷发一般的激情,因而这种激烈的个性在艺术上就经过了冷处理,使火山化为岩浆,尽管热度仍然极高,却呈现为液态的形式。
这就形成了闻一多诗歌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从郭沫若到闻一多,中国现代诗歌走的是一放一收的路。郭沫若的诗大开大阖,气派宏伟,但“放”开之后过于汪洋恣肆,于是又有了闻一多的“收”。
2.试析曹禺话剧的诗意化倾向。
【分析】这题有些冷僻,但曹禺是考试重点,对其的相关知识点应当全面掌握,所以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答案】
曹禺戏剧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他能够善于学习和借鉴外国戏剧艺术精华,更得益于他把话剧这种舶来品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上,创作出真正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话剧作品。他对西方话剧艺术的研究不是为了照搬和模仿,而是为了吸收和融合,凭借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以诗写剧,使话剧这一来自异域他国的艺术奇葩绽放出具有浓烈东方诗意神韵的绚丽色彩。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中国留日学生杜宣就有关演出事宜请教曹禺。曹禺在给他的复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他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的创作观念。“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如果仔细考察曹禺的戏剧作品,确实能够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1)作者以诗人的心态进行戏剧创作。
曹禺曾说:“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可见,曹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更像诗人,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兴、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狂。因而,他在创作之前不是先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主题,考虑周详,计划停当后进入写作,而是先有一种朦胧的、类似于诗歌意境或音乐旋体的感受萦绕脑际。引发曹禺创作《雷雨》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2)作者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愫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
曹禺前期的所有剧作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而绝非真实的生活。他的作品从不以生活表层的反映为满足,从不滞留在对具体的矛盾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上,而是反眼整个社会人生,执拗地追问社会问题背后潜伏的人类生活哲理。《雷雨》无意对人的非道德行为进行直接谴责,以宣扬道德是非,因果报应, 而是指向更高的精神层面:生活中的人们无论怎样呼号奔走,皆逃不出自己织就的樊笼。《原野》本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复仇故事,但曹禺并没有使这一题材简单化、世俗化,而是从反抗背后发现了蛰伏于农民身上的精神痼疾和沉重的封建文化负荷。曹禺的其它剧作同样超越具体的政治、经济、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是非判断和直接诠释,而是指向整个社会及人类。
(3)诗的语言。
用诗的语言来创作戏剧也是曹禺戏剧诗意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家》中觉新和瑞珏新婚独白一场,两人都在内心深处展开无声的交流,诗意流泻盈满于胸,每段独白都像一首精致的小诗。《雷雨》里周冲向四凤描绘那个深藏内心的幻想世界:“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沉醉在梦境里)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忘了我自己。象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天边的海上……有一只轻得象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涨得满满的,象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诗一样美妙,梦一般虚幻的独白,启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
总之,曹禺以诗人的创作心态、如诗的语言,在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使他的话剧创作带有浓厚的诗化特点。曹禺善于借鉴古希腊悲剧、西方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影响下,坚持用一些非写实戏剧技巧表现人类生存困境,展望人生彼岸世界,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
三、论述题(二选一,25分)
1.试析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分析】考察巴金早期创作的特点,可以从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在现代作家中,巴金是唯一明确宣称“我是一个安那其主义者”,并长期参与无政府主义实际政治生活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刻揭露封建主义的危害及其吃人的本质。
由于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封建礼教与巴金所信仰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格格不入,因此,批判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封建礼教成为巴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巴金的主要文学成就也是在这方面体现出来的。如《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雾》等,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腐朽、虚伪、残忍和吃人的本质,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抗精神。梅的死、瑞珏的死、鸣凤的死、淑贞的死、蕙的死、枚的死、婉儿的被逼出嫁无不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
(2)深刻反映反动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反抗。
无论是旧的封建统治还是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都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残酷的现实与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理想相距甚远。因此,揭露反动统治者给下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反映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反抗也一直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雾》、《雨》、《电》、《海底梦》、《煤矿》、《砂丁》、《雪》、《利娜》、《一件小事》、《奴隶的心》、《幽灵》、《月夜》等,无不反映出反动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与痛苦,表现了作家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反动统治的满腔愤怒。
(3)歌颂同情具有献身和牺牲精神的人。
歌颂、同情具有献身和牺牲精神的人物,是历代中外作品都热衷表现的。在当时,对反动统治下具有献身和牺牲精神的人物进行描写和歌颂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巴金在《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爱情三部曲”中所塑造的这类人物如杜大心、王学礼、陈真、吴仁民、敏等,都在当时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4)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对青年的影响。
为了宣传无政府主义,巴金还在其文学作品中宣扬无政府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在《家》中,他描写了青年们都狂热地去看宣扬无政府主义观念的《夜未央》的情景,在“爱情三部曲”中,他描写了许多青年都是读了妃格念尔的回忆录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在《火》的第二部中,当李南星离团时,他留给战友冯文淑的珍贵礼物是《插图本克氏全集》,并在信中说:“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自传”,“它给我不少的鼓舞,你读它,它可以慢慢帮助你的人格的发展。这些描写给其作品带来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2.试析新时期以来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基本追求和发展概况。
【分析】考察创作思潮和流派,可以从时间、背景、作者群、作品特色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新旧世纪交替的特殊时刻,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多元而呈泛滥的文化现状,迫使90年代的知识分子睁着迷惘的目光回过头去追寻历史,企图在对历史的再审视与反省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新历史小说在90年代的小说叙事中,无可争辩地成为了一个文化亮点。几乎风行于90年代的稍有名气的作家都涉足过历史题材,如格非的《迷舟》、《大年》,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余华的《鲜血梅花》等。这些小说虽然名为“历史”,却不同于以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宗旨的“历史小说”,而“借历史的躯壳来复活作家心目中的文化精魂”。
(1)自由的、反传统的抒写
相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90年代的正“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近乎偏执地想颠覆渗透于前者中的历史观念。他们用全新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抒写带有强烈主观性、循环性、偶然性的历史,他们这种反传统的抒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
新历史小说所要表现的是具有“野史”意味的历史,是“经过作家们的思想过滤和心灵折射的历史印象”。民间视角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历史小说作家们首选的叙事视角。格非的《青黄》、《风琴》,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叶兆言的《追月楼》,须兰的《宋朝故事》,廉声的《月色狰狞》等,都是采用的民间视角。他们关心的是历史在演变过程中对个体生命、对百姓生存的影响。《青黄》中的九姓渔户“张”习惯了在河上漂流的“妓女”生活,新社会的到来虽然结束了他们漂泊无依的生活,同时也结束了他蓬勃张扬的生命力,使他在新生活中死去。叶兆言没有在《追月楼》中描述火热的抗日场面,娓娓讲述的却是丁家每个人的命
运如何在日军入侵中得以改写:心高气傲、誓守晚节的丁老太爷在儿孙们的不争气中晚节不保;残酷的战争却给小文带来了好运,让她在丁家终于获得了一席之位;伯祺在家境艰难之下不得不重新工作,甚至为了生存与无赖流氓小文爸爸同桌喝酒……。
②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
新历史小说是以逆反的姿态走上20世纪文坛的。对抗于“历史小说中的官方意识,新历史小说更喜欢采用民间视角,强调个人体验。对应于这种强烈的“自我”体验的抒发,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以往历史小说,把官方人物或在历史上有所记录的名人至少是正面人物作为故事的主角,而是往往把土匪、地主、罪犯妓女等社会边缘人物作为自己描写的正面对象;构成小说故事的也往往不是正史书籍中所提供的材料,而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自我生活体验。作者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中将人物性格与其社会角色相混同的思维模式,抛弃了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义人物的审美定式,展示了这些边缘人物被历史身份所遮掩的正常人性,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丰富性。。如果说《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对梅珊的同情理解表现了一个女学生天性中的善良的话,她对雁儿残忍的报复则体现了她性格中狠毒的一面。新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很难简单地定义为“好”或“坏”,我们只能说他(她)们是一个个复杂体,而恰恰是这份“复杂”还原了历史以真实,道出了人物最真实的人性。
③叙述空缺,再现原则的瓦解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多采用朝代更替、顺时发展的时序逻辑,类似于编年体史书;采用简练而缺乏想象的文字,对英雄行为进行密集、穿插的叙述,结构繁杂散漫,缺少聚焦。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也是延续了这一史传传统。而新历史小说却从这一传统中突围而出,强调历史的审美性和想象性,打破了以往历史叙事的时序、因果、整体化结构,采用了回忆、联想闪回、蒙太奇、抒情等多样叙述手段。特别是他们的历史叙说是残缺不全的,他们是“借某个历史框架甚至是历史虚拟,来诠释变化无常的历史表象背后的人性法则,来表现生存意志和情感需求的历史内涵,来升华那种根植于现实地基上的历史幻想”。像余华的《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根本无“历史”可言,仅仅是以“古代”作为时间标记,仅是摄取一道历史布景为其自由的抒写提供一种可能。格非的《风琴》在真切实在的历史事件后,却突然得出了意外的结局。须兰的《宋朝故事》采用蒙太奇的手段,将宋朝郡王、民国书生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互为依存、交叉闪现。
(2)虚无的、非理性的历史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往往是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作者只能从自己的时代出发,对这个客体存在进行重新观照,挖掘出历史的新含义。而新历史小说家们眼中的历史却常常是随意的,是可以不断更新的过程。正如卡尔所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新历史小说作家认为,历史不是恒定不变的客体,其形成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历史真实只有在心灵与过去的沟通中才能逐渐展现。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再现历史,在新历史小说里,历史真相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叙说中,传达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情绪,追寻历史的本相过程才是历史的真正意义。格非的《青黄》与余华的《鲜血梅花》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观念。
《鲜血梅花》写阮海阔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一次次与仇敌及知情者失之交臂,最后终于得知仇人姓名时,仇人却已被别人杀死,而杀死仇人的正是当初延误阮海阔报仇之人。这篇小说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小说,历史仅仅是可供写作的一种虚拟空间。但它却道出了某种历史本质:历史真实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得到、得到、失去,在这个循环轮回的过程中,历史本相已退为次要,不断追寻本相的行为本身体现了历史的真正意义。《青黄》通过对“青黄”一词的考证折射出了作者对历史存在的看法,叙说者孜孜追寻的“青黄”的历史真相,在经过千辛万苦的考证后,先是变成了一条狗的名字,最后竟演变成了一种植物的名称词义的不断变化表现了历史的不确定性也表现出了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