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1163字
- 2020-11-18 23:06:51
第7章 所有市场:AS-AD模型
一、概念题
1.总供给关系(aggregate supply relation)
答:总供给关系说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产出的增加导致失业下降,工资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它是从劳动力市场均衡中推导出来的。由价格决定和工资决定两个公式联立得到关于价格水平、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总供给关系:
结论:①预期价格水平提高,实际价格水平会提高相同的比例:;②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图7-1 总供给曲线
如图7-1所示,总供给曲线的三个特征为:①向上倾斜,对于一个给定的预期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曲线必然通过点,在点。也就是说,如果产出等于自然水平,那么价格水平就等于预期价格水平;③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相反,预期价格水平下降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
2.总需求关系(aggregate demand relation)
答:总需求关系说明了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价格水平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提高了利率,减少了产出。它是从物品和金融市场均衡推导而来。
(物品市场):;
(金融市场):;
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
产出是实际货币存量的增函数,政府支出的增函数和税收的减函数,其推导过程如图7-2所示。
图7-2(a)画出了和曲线,最初的均衡点为点。当价格水平从上升到时,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从点移动到点,利率从上升到,产出从下降到。价格水平上升导致产出下降。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由图7-2(b)中的向下倾斜的曲线表示。图7-2(b)中的和点对应着图7-2(a)中的和点,价格水平从上升到导致产出从下降到。这条曲线就称之为总需求曲线,把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基本负向关系称为总需求关系。
图7-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 )
答:货币中性是指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的一次性、一定百分比的上升,将被价格水平相同比例的上升所抵消,从而使实际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利率等其他所有实际经济变量保持不变的理论。
货币中性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判断一个特定模型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最普通的标准是确定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给均衡带来的影响。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以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否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②长期货币中性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无货币幻觉,即货币量值的变化并不影响真实量值的变化;③短期货币非中性。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地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比率对某种货币变化作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的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④稳定货币政策的中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化(即不稳定的货币政策)才对经济具有实际影响。如果公众预计到政府会在它预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内采取行动,那么,这种政策也将是中性的,即货币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不会影响经济体系中的任一实际变量。
4.宏观计量经济模型(macro econometric models)
答: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指研究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这类模型一般具有变量多、方程多、关系复杂、不易求解等特点,具有一般均衡分析的特征。本章指大型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该模型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建立的。从总供给角度,有价格函数和工资制定函数;从需求角度,有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出口函数和进口函数等。另外,该模型讨论了8个国家(美国和7个主要的OECD国家)而不是仅仅1个国家,并同时解决了这8个国家的均衡问题。对各国而言,每个方程在进行计算时都用了计量经济学,结构和形式比本章使用的要丰富得多。
但是并非所有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给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因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择、方程的估计及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因此结果也不一样。一些经济学家对如此大规模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表示怀疑。建立这类模型时需要决定应该包括哪些方程、每个方程应该包括哪些变量以及哪个方程应该剔除。总有一些决定是要出错的。因为模型非常大,所以很难知道每一个决定如何影响特定的模拟输出结果。因此他们认为,如果有可能,就应该使用更为简单的模型。
5.滞胀(stagflation)
答:“滞”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胀”指通货膨胀严重。滞胀是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大修正。
很多流派的经济学家都试图对滞胀的原因作出解释,但还没有哪一派能深刻认识滞胀,也没有哪一种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对一致的看法就是滞胀主要是“供给冲击”的结果,而不是需求方面作用的结果。
6.产出波动(output fluctuations)
答:产出波动是指产出围绕其长期趋势的波动,表现为实际产出水平低于或高于潜在产出水平。产出波动是经济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制于经济周期,但不一定同步。
产出波动来自不断出现的、新的冲击,每个冲击都有其自己的传播机制。导致产出波动的冲击一般分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政策冲击三种。解释产出波动的理论有梅茨勒的存货投资理论、萨缪尔森的投资加速数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卢卡斯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普雷斯科特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产出波动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解释产出波动的理论相互补充。
7.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
答:商业周期又称为经济周期,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人数、物价水平等综合性经济指标表现出来。美国经济学家W.米契尔(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给商业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商业周期是以商业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包括同一时间内许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扩张,继之以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以及引起转入下一个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这种变化的顺序重复出现但没有周期性;商业周期的时间从1年多到10年或12年不等;这些周期不能再分为与它们本身的特点相似的、更短的周期。
根据这一定义,一般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活动高涨的扩张或繁荣阶段,经济活动低落的收缩或萧条阶段,由繁荣过渡到萧条的衰退阶段,由萧条过渡到繁荣的复苏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经济周期的主要阶段。
8.冲击(shocks)
答:冲击是指作用于经济系统的外力,即外生关系及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它是经济变量波动的重要原因。每个冲击对经济变量及其组成部分会产生动态影响,这些动态影响被称为冲击的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不同的冲击有着不同的传播机制。在描述经济变量波动的特征时,必须从周期中分离出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经济变量的变动看作受两类冲击的影响。某些冲击对变量的运动有长久的影响,称为持久冲击;而另一些冲击对变量只有暂时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响也随之消失,称为暂时冲击。通常把持久冲击引起的变化称为趋势,它的序列在构造上是非平稳的,把暂时冲击引起的变动称为周期,其序列在构造上是平稳的。
对于冲击的研究关键是如何分解冲击,即持久冲击和暂时冲击的分配问题。根据偏重点的不同,冲击的分解有三种。以国民经济产出波动为例:传统的分解方法假定产出的趋势分量是平滑的,因而产出中的大部分短期波动来自于暂时冲击;第二种分解假定都来自持久冲击,实际产出和趋势产出相同;第三种分解最为合理,即不仅考察产出的波动,而且考察产出以外的其他变量,并假定不同的冲击对它们的影响不同。
9.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 )
答:传播机制是指每个冲击对产出及其组成部分产生动态影响的传导机制。不同的冲击有着不同的传播机制,在起初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能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可能会减弱。或者是这种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减弱并最终消失。对传播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弄清经济冲击的作用方式,从而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模型是分析传播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该模型包括了劳动力、商品、货币三个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对于由消费、投资或政府支出等方面引起的需求冲击、对于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的供给冲击和持久冲击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二、计算与分析题
1.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下面的描述是正确、错误,还是不确定,并解释。
a.总供给关系意味着产出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b.自然产出水平可以只通过总供给关系来决定。
c.总需求关系之所以下滑,是因为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减少。
d.如果财政和(或)货币政策没有变化,经济将总是停留在自然产出水平。
e.在中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f.财政政策在中期不能影响投资,因为产出总是返回它的自然水平。
g.在中期,价格和产出总是返回同样的值。
答:a.正确。总供给关系表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为产出的增加引起就业增加,就业增加导致失业减少,失业率下降,更低的失业率导致名义工资上升,名义工资上升导致价格制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提高价格水平。
b.正确。自然产出水平指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时的产出水平。当价格等于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就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故从总供给关系中可以得到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
c.错误。总需求关系表明了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总需求关系是从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在该模型中,价格水平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提高了利率,从而减少了产出。
d.错误。即使财政或货币政策没有变化,短期内,均衡产出也会由于其他因素变动造成的冲击而使实际产出经常偏离自然产出水平。如:预期的变化引起产出波动等。一般情况下,仅靠经济体自发调节的力量是难以到达自然产出水平的,实际产出水平总是围绕着自然产出水平上下波动。
e.正确。在中期,货币是中性的,它对产出没有影响,货币变化反映为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f.错误。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为例:预算赤字下降时,曲线左移;中期内,虽然产出返回自然率水平,但利率低于原利率水平,投资提高。
g.错误。中期,产出返回到自然产出水平,价格变化则需根据冲击的类型而定。需求冲击必定引起价格水平的改变;而发生供给冲击时,如果总需求不变(曲线的位置不变)则中期内价格水平将回到原价格水平上。
2.支出冲击和中期
a.使用本章建立的模型,表示出消费者信心提升在中期对曲线、曲线、曲线和曲线位置的影响,然后表示出对产出、利率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同样是在中期)。假设消费者信心提升之前经济处于自然产出水平。
b.做同样的工作,增加收入税。
答:a.消费者信心增加时的分析如图7-3所示。
图7-3 消费者信心增加的短期和中期影响
短期内,在每一利率水平上,消费支出增加,导致产出增加,曲线右移(从右移至)。的短期均衡点移至点,产出增加,即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增加,曲线右移(从右移至)。
模型中的短期均衡点为点,产出为,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因而曲线左移(从左移至)。
中期内,由于短期均衡产出大于产出的自然率水平,因而曲线会不断上移直到均衡产出水平等于自然产出。即中期内曲线上移(从上移至)。中期均衡点为,此时产出等于自然产出,价格提高至。由于价格不断提高,实际货币供给会不断减少,曲线不断上移至。中期内,物品和金融市场的均衡点为,此时,产出不变,而利率提高至。
综上所述,消费者信心增加,曲线右移;曲线右移;曲线上移;曲线上移;中期均衡时,不变,利率提高,价格上升。
b.税收增加时的分析如图7-4所示。
图7-4 税收增加的短期和中期影响
短期内,税收增加时,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在每一利率水平上,消费支出下降,因而产出下降,曲线左移(从左移至)。的短期均衡点为点,产出下降。即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减少,曲线左移(从左移至)。模型中的短期均衡点为点,产出为,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因而曲线右移(从右移至)。
中期内,由于短期均衡产出小于产出的自然率水平,因而曲线会不断下移直到均衡产出水平等于自然产出。即中期内曲线下移(从下移至)。中期均衡点为F,此时产出等于自然产出,价格下降至。由于价格不断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会不断增加,曲线不断下移至。中期内,物品和金融市场的均衡点为F,此时,产出不变,而利率降低至。
综上所述,税收增加,曲线左移,曲线左移,曲线下移,曲线下移。中期,产出回到自然产出水平,产出不变,利率下降,价格下降。
3.供给冲击和中期
使用本章建立的模型,表示出失业救济金的提高在短期和中期对曲线和曲线位置的影响,然后说明对产出的影响(同样是在短期和中期)。假设变化之前经济处于自然产出水平。
答:(1)失业救济金提高在短期和中期对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位置的影响
失业救济金增加导致曲线会上移,曲线不变;曲线会不断上移,曲线不变。分析如下:
失业救济金增加会使工人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在任一失业率水平上的工资都更高,因此工资制定关系
()上移;而由于价格制定关系()仅取决于厂商的价格加成比例,所以不变。此时自然失业率上升,如图7-5所示。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充分就业时的劳动力下降,由得自然产出水平下降(从下降至)。如图7-5所示,此时经济的实际产出水平高于新的自然产出水平,因此曲线会不断上移,直到曲线移到时均衡产出等于新的自然产出水平,经济在点达到中期均衡。
图7-5 失业救济金增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失业救济金提高在短期和中期对产出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不断上升(从逐渐上升至),因而实际货币余额不断减少,曲线不断左移,最终物品和金融市场于处达到中期均衡。此时利率上升至。曲线不变,最终达到中期均衡时,产出下降(从原自然产出水平下降至新的自然产出水平),利率上升,价格也上升。
图7-6 失业救济金增加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
4.货币中性
a.货币在什么意义上是中性的?为什么即使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用?
b.财政政策,就像货币政策一样,不能改变自然产出水平。那么为什么货币政策被认为是中性的而财政政策却不是呢?
c.讨论这种说法:“因为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不能影响自然产出水平,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中期自然产出水平独立于所有政府政策。”
答:a.货币对产出和利率在中期没有影响的现象称为货币在中期是中性的。在中期,名义货币的增加完全反应在价格水平的成比例增加上,它对产出或利率没有影响。
货币政策仍然有用是因为:短期内,由于预期不完善,未预料到的货币政策可以对产出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经济走出衰退并迅速返回到自然产出水平。
以货币扩张对产出和利率的动态影响——的变化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7-7所示,在货币扩张之前,经济处于点,产出等于自然率水平,利率等于。货币扩张的短期影响使曲线从向下移动到,均衡从点移动到点。利率下降,产出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从而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使得曲线又向上移动。因此曲线沿曲线不断上移:利率上升,产出下降。最后,曲线回到名义货币增加之前的位置。中期内,经济在点达到均衡。
因此,名义货币增加最初引起曲线向下移动,利率下降、产出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价格水平上升,曲线往回移动,直到产出返回自然水平。所以,在短期,货币政策仍然有效。
图7-7 名义货币增加对利率和产出的影响
b.判断一个特定模型中财政政策是不是中性的最普遍的标准是确定财政政策的变动给均衡带来的影响。如果在由财政政策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以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变动之前达到,财政政策就是中性的。否则,财政政策就是非中性的。
因为在中期,财政政策能使投资和利率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资本存量,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以财政政策不是中性的。比如财政赤字下降,即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此时曲线左移,短期利率和产出都下降。同时,由于曲线左移,短期产出低于自然产出水平,曲线会不断下移,价格下降。价格下降提高了实际货币供给,因此曲线右移,利率继续下降,投资不断增加(如图7-8所示)。投资的增加会提高经济的资本存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而在中期,财政政策能够对投资和利率发生实际影响。当财政政策变动后,新的均衡是在新的实际变量下形成的,因此财政政策不是中性的。
图7-8 财政紧缩的中期影响
c.错误。自然产出水平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中期,劳动力市场政策影响自然产出水平。比如失业救济金的增加使自然失业率上升,自然产出水平下降。
5.假设投资对利率不作出反应。
a.你能想到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例子吗?
b.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c.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d.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现在假设投资对利率不作出反应,假设经济开始于产出的自然水平。由于对综合变量的冲击,曲线向上移动。
e.对价格和产出的短期影响是什么?用文字解释
f.产出和价格随时间推移会发生什么变化?用文字解释。
答:a.可以举出很多投资不受利率影响的例子。
比如企业对销售持有悲观态度,无论利率如何变化,都不去银行贷款而进行投资。再如,中国现在典型的情况是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投资收益大,企业面临筹资制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预算软约束,不考虑借贷成本,只求企业做大。
b.投资对利率不作出反应意味着曲线是垂直的,即无论利率如何变化都不影响物品市场的均衡产出,如图7-9所示。
图7-9 投资不取决于利率时的曲线
c.曲线与投资无关,所以曲线不发生变化。
d.曲线是垂直的,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均衡产出。如图7-10所示,当价格从下降至时,假定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增加,曲线向右移动。由于投资独立于利率,曲线垂直,所以产出不变。因此曲线垂直。
图7-10 投资不取决于利率时的曲线推导
e.由工资制定关系得:综合变量的冲击使曲线上移,自然失业率提高(从上升至),如图7-11(a)所示。因而自然产出水平下降(从下降至)。如图7-22(b)所示,短期内曲线向上移动至。因为曲线是垂直的,所以产出不变,价格提高。虽然此时产出不变,但短期均衡产出高于新的自然产出水平。
图7-11 综合变量z冲击的短期影响
f.由于曲线垂直,曲线的调整不会使产出达到新的自然产出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曲线会一直向上移动,价格会不停地上涨,但产出不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在原自然产出水平上。
6.假设货币需求平稳,即利率很低(参考第5章关于流动性陷阱的问题6)
a.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b.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c.这对曲线意味着什么?
d.画出曲线和曲线,假设在某一点(产出小于自然产出的点)达到均衡状态。假设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储备,产出在短期和中期将受到什么影响?用文字解释。
答:a.曲线是从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若货币需求平稳,利率很低以至于进入流动性陷阱区域,则利率的变化对于产出无影响,也即货币需求曲线不动,此时多个利率下的货币需求曲线与垂直的货币供给曲线相交所形成的便是呈水平状的曲线。因此,若货币需求独立于利率,则曲线为水平状。
b.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利率主要对投资产生影响,这一影响没有变化,因此对曲线也没有影响。
c.此时曲线将是垂直的。假定经济最初处于自然产出水平上。若价格水平意外下降,则实际货币供给量上升,此时水平的曲线将向下移动,形成较低的利率。由于利率水平已经很低,已进入流动性陷阱区域,居民对于现金的需求无限大,对投资无影响,因而对于产出也几乎无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同一产出,也即垂直的曲线。
d.此时若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储备,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对于产出均无影响。其原因在于,在利率极低的流动性陷阱区域,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利率无任何影响,从而对产出也无任何影响。在图形上表现为垂直的总需求曲线不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故产出不变。
7.需求冲击和需求管理
假设经济从自然产出水平开始,而商业信心有所下降,以至于在任何水平的利率下投资需求减少。
a.在图中,显示了短期和中期产出和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b.在短期和中期时,失业率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设短期内,商业信心下降,美国联邦储备对此迅速作出反应。尤其是在短期内,美联储想要阻止商业信心下降后失业率的变化。
c.为此,美联储应该怎么做?结合商业信心下降对短期和中期中的影响。
d.对照(a)中的答案,计算短期中产出和价格水平为多少?
e.对照(b)中的答案,计算短期中失业率为多少?
答:a.在模型中,商业信心的下降会使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在短期内会造成价格水平下降,产出下降。在中期,由于产出低于自然产出水平,则预期价格会下降,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形成更低的价格水平,但产出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
b.在短期,产出下降,则失业率上升。但是在中期失业率恢复到最初水平(因为自然产出水平没变,而自然失业率与自然产出水平具有对应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c.此时美联储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适当的货币供给增加将会使曲线右移,抵消商业信心下降使得曲线左移的倾向,从而不论是在短期还是中期,曲线和曲线均不发生变化,因此失业率不变。
d.在短期,若采取c中的政策选择,则价格水平和产出将上升;在中期,产出水平与a中相同,但价格水平更高。
e.在短期,若采取c中的政策选择,则失业率会降低;在中期,失业率水平与b相同。
8.供给冲击和需求管理
假设经济从自然产出水平开始,假设油价升高。
a.在图中,当短期和中期时,产出和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b.在图中,当短期和中期时,失业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设针对油价上涨,美国联邦储备迅速作出反应。尤其是在短期内,美联储想要阻止石油价格提升后失业率的变化。假设紧随油价的上涨,美联储一旦——在油价提升后立刻——改变货币政策,此后的货币供给将不再改变。
c.为阻止短期内失业率的下降,美联储应该怎么做?结合商业信心下降对短期和中期中的影响,美联储将采取什么行为?
d.对照(a)中的答案,计算短期和长期中的产出和价格水平为多少?
e.对照(b)中的答案,计算短期和长期中失业率为多少?
答:a.若石油价格上升,则产品加成上升,表示价格制定关系曲线将向下移动,此时自然失业率提高,形成新的较低的自然产出水平。曲线上,负面供给冲击使得曲线在短期内向上移动,形成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出。这一产出若还高于新的自然产出水平,则在中期内曲线进一步上移,价格进一步提高,直到产出等于新的自然产出水平。
b.由a中可知,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将会上升,在中期将进一步上升。
c.美联储应该在短期内增加货币供给,推动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形成新的较高的自然产出水平,阻止失业率上升。这样才能抵消曲线不断上移的影响。
d.在短期,若采取c中的政策选择,则价格水平和产出将上升;在中期,产出水平与a中相同(因为价格加成所确定的新的自然失业率是唯一的,其所对应的新的自然产出水平也唯一),但价格水平更高。
e.在短期,若采取c中的政策选择,则失业率会降低;在中期,失业率水平与a相同。
9.根据问题7和问题8的答案以及本章中的材料,评价下面的说法:美国联邦储备的工作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工作——只需要在失业率上升时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失业率下降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答:事实上,美联储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区分自然失业率的变化和实际失业率的变化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美联储常常需要做大量的统计研究工作才能准确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方向。美联储可以使用货币政策使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附近,但却不能够影响自然失业率。货币政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时候艺术的成分多过了科学的成分,需要货币当局不断地总结和学习。
10.税、油价和工人
劳动力大军中的任何人都关心两件事:第一,是否有工作;第二,如果有,那么税后收入为多少,即税后真实工资为多少。一个失业工人可能也会关心获得失业救济金的可能性以及获得多少的问题,但在此,我们将不予考虑。
a.假设油价上涨,在短期和中期将对失业率及真实工资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工资呢()?
b.假设所得税下降,在短期和中期将对失业率及真实工资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一个特定的工人的税后收入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c.根据模型,政府采取什么政策工具才有可能增加真实工资?
d.在2003年和2004年,几乎在油价上升的同时所得税下降。对此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人们用税收偿还去支付更高的油价。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答:a.(1)油价上涨在短期的影响
若油价上涨,则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将会上升。真实工资即税后收入会下降,实际工资将会立即降至中期的水平即。如图7-12所示,短期内,油价加成的增加使得价格制定关系水平线向下移动,使得实际工资下降,自然失业率上升,工人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其谈判能力下降,从而真实工资下降,同时产品价格上升,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图7-12 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
(2)油价上涨在中期内的影响
在短期内,价格上升导致总供给曲线面临负向的冲击,从而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如图7-13所示。此时产出水平虽然下降了,但仍然大于自然产出水平,中期内总供给曲线继续向左移动,经济随着时间从点移动到,即直到产出等于更低的自然产出水平,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实际工资进一步下降。
图7-13 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b.假设所得税下降,则在原有名义工资下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可能超过了工人们原有的保留工资,工人们就愿意上岗就业,失业率降低;然而在中期随着可供挑选工人数量的增加,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就会下降,当名义工资下的税后收入降至工人原有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工人们便不再就业,此时又回到最初的失业率水平。所得税的降低对于真实工资没有影响,但增加了工人们的税后收入。
c.在价格制定模型中,实际工资仅仅依赖于价格加成,即。因此,为了提高实际工资,就必须降低价格加成,而价格加成幅度的大小又与市场的竞争结构有关,竞争性越强的市场价格加成越低。因此,政府要出台促进竞争的政策,比如更加严厉的反托拉斯政策等。
d.所得税的降低使得税后真实收入增加,而汽油价格的上升削减了税后实际工资。因此,汽油价格上升“吸收”了额外的因减税而增加的税后收入。
11.增长和波动:一些经济的历史
当经济学家回顾历史时,经济波动现象往往非常突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和滞胀;80年代,紧随萧条后的长时间增长;90年代,紧随超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后的萧条。这些问题让那些波动有了一些清楚的景象。
登录经济分析局的网站http://www.bea.doc.gov,检索国民收入和产品统计报表1.1.6的季度版本、以2000年美元计的实际GDP。获得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和1999年第4季度的实际GDP数据。
a.使用1959~1969年的实际GDP计算20世纪60年代实际GDP 10年的增长率,同样地,计算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实际GDP 10年的增长率。
b.比较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90年代的增长率。比较20世纪60年代与其后10年的增长率。哪一个最不寻常?
我们将在第10~13章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1973年前后长时期增长率的差异。
答:a.经查表计算得:1959年第四季度到1969年第四季度这十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52.9%,1969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为382%,1979年第四季度到1989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为35.1%,1989年第四季度到1999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为37.6%。
b.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20世纪70、80、90年代比较类似,而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看起来更不同寻常一些。事实上,这也可以从单位资本的实际GDP增长率看出,20世纪60年代为33.9%,20世纪70年代为24.4%,20世纪80年代为23.0%,20世纪90年代为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