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7696字
- 2020-11-18 23:40:40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 852 试题名称: 社会学理论 (共 1 页)
适用专业: 社会学、科学技术史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模式
2社会化
3角色距离
4社会事实
5科层制
6社会性别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的观点。
2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类型的观点。
3简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
4简述科塞“冲突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5简述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2请从社会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 852 试题名称: 社会学理论 (共 1 页)
适用专业: 社会学、科学技术史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模式
答: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3角色距离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4社会事实
答: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5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6社会性别
答: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的观点。
答:(1)迪尔凯姆认为,要想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划分。他反对把不同社会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视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
(2)迪尔凯姆划分了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迪尔凯姆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认为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
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迪尔凯姆将这种方式称为有机团结。这种分工方式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3)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①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如刑法)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实施惩罚仅仅是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行为的义愤,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这种法律(如民商法)的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情感的表示,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2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类型的观点。
答:在韦伯看来,统治指的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或者说所有的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样一种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与影响。但从根本上讲,还要解决一个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类型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在传统型统治中,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权力不断传给自己的后裔。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统治者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忠诚。人们所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由传统决定的统治者所任命的个人。
①从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a.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在传统型统治下,权限的最初来源主要是由统治者任意专断下达的任务。在一些事务性的管理中,则是通过统治者对受委托者(最初往往都是统治者的家臣)全权委托来确立的;
b.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在传统型统治下,对问题的决定权在于统治者本人。或者主要根据传统进行安排,或者完全由统治者本人随意决定;
c.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与晋升。家臣和宠信往往是按纯粹世袭的方式招募来的,官员的升迁只能依赖统治者的随意决定和恩惠;
d.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e.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②韦伯采用理想类型分析了历史上出现的四种传统型统治:
a.老人政治
由老年人来实施统治,其特征是统治者没有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们的服从意愿。
b.世袭制
在这种统治下,统治者拥有纯粹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和军队作为统治工具,这时统治权力成为统治者个人固有的权力,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同志”变成了“臣仆”。
c.封建制
在这种统治下,统治者以采邑或俸禄来供养行政管理班子,并通过契约等形式来对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加以限定,这使得统治者的统治权力较世袭制更为稳固。
d.原始家长制
一般根据继承的规则确定某个人来实施统治,和老人政治一样统治者没有个人的行政管理班子,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们的服从意愿。
(2)魅力型统治
魅力型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的基础之上。从韦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魅力型统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受实际的考验;
②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③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④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
⑤在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在韦伯看来,魅力型统治是一种严格地与个人,即与个人的魅力品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统治形式,因而它所确立的社会关系也是短暂的,这一过程被称为“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或者成为二者的混合形式。
(3)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任何机构都有固定的监督和监察制度,下级机构都有权向上级机构投诉或提出异议;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这些议事规则可能是技术性的规则,也可能是准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3简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
答:(1)AGIL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立足点是: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中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把这些具有一般共性的功能要求和功能作用概括出来,就建立了一种关于一般系统的结构功能框架AGIL框架。然后这种框架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社会系统、子系统或社会结构的功能。
(2)A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3)AGIL框架可预测社会系统运动及其功能发挥的阶段性。社会系统运动的动因在于内部的紧张,而内部紧张又与外部环境压力有关。因此,可以说社会系统运动是由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关系造成的。社会系统一定处于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也一定存在某种内部结构关系,社会成员在受内外各种规定性限制的系统中,不仅有实然性的认知,而且有理想性的要求。理想要求同系统现存状态一定存在某种不一致,当社会成员根据理想要求采取社会行动时,社会系统就开始了运动,各种结构功能也就发挥了作用。
4简述科塞“冲突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答:科塞的冲突论被认为是功能冲突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
科塞虽然强调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但也没有忽视其反功能。从冲突的性质来看,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的功能;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毁灭。从群体的内部结构来看,群体需要成员以全部人格投入,且压制冲突,那么爆发冲突使群体有解体的可能;如果群体只需要其成员部分人格的参与,且允许冲突的存在,那么爆发冲突能够消除成员对抗的紧张状态,从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的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
①外群体冲突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科塞认为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因为与其他群体的冲突能动员起群体成员的活力,进而增强群体团结。但是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时,也可能会瓦解。所以经常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不容忍内部的冲突。
②在那些结构松散和开放的群体中情形却极不相同。在松散结构和开放社会中,很少要求成员以整个人格参与,更能显示出结构的灵活性。在这样的群体中,由于允许对抗的要求直接和立刻的表达,群体能够通过消除不满的原因重新调整其成员的关系,使自身得以稳定。此外,冲突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发生还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或者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自己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
③外群体冲突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科塞指出,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进一个公共的社会活动领域”。此外,这种结构助长了有各种不同目的的联合和联盟的相互交叉往来,因而阻止了同盟沿一条线分裂。
(3)安全阀制度
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
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使社会系统更加关注个人的需求,增加社会系统的团结,使社会系统更有效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如果社会系统允许现实性的冲突,并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促进社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防止群体蜕化为反对变迁或对成员的个人需要不闻不问的僵化系统。
5简述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
(1)理想化表演
理想化表演是指为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显示理想化的面孔,首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掩饰。所有的社会事件与社会行动都有这种故意演戏,即显示理想化形象的成分。
(2)神秘化表演
①演员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
②借助自己与观众之间制造“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个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
③戈夫曼再次指出,观众也卷入到这一过程中,他们自己也经常以尊敬的方式,对表演者这一行为进行配合。然而,这种神秘化是局限于高阶层和高地位者群体。
(3)补救表演
印象管理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等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戈夫曼对此提出了四种补救措施:
①表演者使用的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它包括戏剧忠诚、剧组素养、戏剧规则;
②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保护措施是老练;
③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
④观众的有意忽视。观众为了配合表演的完成,对于表演者的失误会有意识地忽略。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微观—宏观的整合。乔治·瑞泽尔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
(2)能动性—结构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为这一整合所作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四位学者的工作上。这四位学者是:安东尼·吉登斯、玛格丽特·阿切尔、皮埃尔·布尔迪厄、尤尔根·哈贝马斯。
①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是“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②玛格丽特·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③法国当今最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关于能动性和结构的主题。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布尔迪厄主张的是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
④德国社会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关于能动性和结构这一主题。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
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当今这种理论综合的工作有个明显的特点: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相互承认和吸取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如符号互动论开始重新认识米德和布鲁默的理论,并且从现象学社会学、女权理论、交换论中借取各种观念,“力图从其他理论方法的瓦片中来修补一个新的理论”;交换论则从符号互动论和网络理论中吸取灵感;后马克思主义则力图将主流社会学家的思想整合到马克思的理论中。
2请从社会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认识。
答:(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两个重大的社会转变过程:
①中国社会结构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②中国社会结构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时并进,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2)现代化对我国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精确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
①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
②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③职业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促进社会稳定。
④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3)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①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
②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
③“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④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化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