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5140字
- 2020-11-19 01:29:19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答: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的诞生,在中国要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虽无“比较文学”之名却有比较文学之实。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就现有文献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已正式出现。综观整个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它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①内容较丰富,其中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就比较文学的具体内容而言,在中国古代确是丰富多彩:
a.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b.有阐发研究。西晋时期佛教学者在讲解佛典时,为使信徒易于理解与接受,往往采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一些说法来加以比附与解释,并因此而发展出一度极为流行的“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的“格义”法。“格义”正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
c.有平行研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梵汉文体的不同,于是常像鸠摩罗什那样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这正是典型的平行研究。
d.有影响研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中明确指出,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的“阳羡书生”故事渊源于佛教《譬喻经》,这是极为典型的影响研究。
不过,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而在这种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内容最多的又是如下两个方面:
a.诗与画的比较研究。
b.诗与禅的比较研究。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l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与此相应,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①在影响研究方面,陈寅恪关于中印文学关系的系列论文最为突出。
②在译介学研究方面讨论颇热烈,成就亦较丰硕。
自此之后直到l949年,中间虽有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却日趋兴盛,不仅仍有影响研究,更有大量的平行研究,还有跨学科研究与阐发研究,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这是以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总的说来,自从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代正式兴起之后,其研究成果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古代。这正是自觉的学科意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主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自1949年以后,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阵营分成了两大区域,一是大陆,一是港台。直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两大区域的研究才相互交流并渐呈合一之势。从50年代到70年代,大陆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相对沉寂。除了较多研究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鲁迅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之外,其余方面虽有一些极有分量的论文与著作,与三四十年代的研究成果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数量毕竟不多。港台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虽然发展得相对迅速些,但在60年代中叶以前也基本上乏善可陈。
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却是日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②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③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3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1)就现有文献来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已正式出现
譬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等古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这则记载是说,在条枝(即今日阿拉伯半岛)一带也有类似的“弱水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因此这条记载可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最初萌芽。自东汉末年以来,印度佛学开始传人东土,声势越来越大,且历数百年而不歇,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于是日益深入;与此相应,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愈来愈多。
(2)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
①内容较丰富,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a.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种讨论,开启了我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先河,至今都有理论意义。
b.有阐发研究。“格义”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
c.有平行研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梵汉文体的不同,于是常像鸠摩罗什那样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这是典型的平行研究。
d.有影响研究。对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历代笺注,凡指出其中典故出自佛典者,亦属于此类影响研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式的影响研究。
e.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a.中国古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更没有想到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在衡文论艺时,中国古人有求“通”的观照意识,却没有独立的专业意识。
b.所以在西方“比较文学”传入之前,中国学术中不可能产生这门独立的学科,而其固有的比较文学研究实绩也注定只能是虽丰富却零散,缺乏自觉的专业意识。
4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方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5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恪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砭,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l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6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日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7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三,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古代l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任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