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尔《国际商务》(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587字
- 2020-11-19 01:41:34
5.3 考研真题详解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厦门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浙江工商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该理论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简述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深圳大学2011、2012国际商务硕士;云南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河北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即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交换,贸易双方都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①模型假设一个简单世界,其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国家和多种商品;②模型假设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③模型假设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④模型假设资源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地流动,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⑤模型假设不变的规模报酬率,但现实世界中专业分工存在递减或递增的规模报酬率,即当一国分工生产某商品时,生产一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可能递增或递减;⑥模型假设各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存量,自由贸易并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⑦模型假设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李嘉图证明了: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在于更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对推动世界自由贸易起积极作用,可以作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原因及结构的基础理论。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强与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所能得到的更多产品。这个理论很好地支持了为什么许多国家之间都可以进行贸易,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3.阐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理论基础,并简要评价。[南京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武汉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它是新贸易理论的自然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通过自身的战略性政策行为影响本国和外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在某些市场结构下,政府可能采取不干预或自由贸易政策,此时,不采取任何贸易干预政策的政府所遵循的基本政策理论仍然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规模收益递增理论:规模报酬又称规模经济,是描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是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规模报酬的成因主要是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以及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简要评价
优势:①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传统贸易理论忽略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②改变了贸易政策选择的思维方式,使政策选择走出了比较优势的误区。③创造性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干预政策对一国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建立了理论框架。④对目前的国际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不足:①政策的实施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前提,因而势必会招致贸易对象国的激烈反应乃至报复。②政策的实施有许多限制性条件的,使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③信息的不完全有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造成资源错置,效率降低。
4.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新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贸易可以通过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增加消费品的种类,降低这些商品的平均成本;第二,一些应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较大,这样全球市场就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了。因此,一些产品的世界贸易可能被某些国家主导,这些国家的企业是这些产品的第一进入者。
(1)增加产品种类以及降低成本
假设世界上没有贸易,在那些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一国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和产量的规模都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如果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可能不允许生产者实现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于是它们可能不会生产这些产品,这样就限制了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种类。取而代之,它们可能仅生产少量的产品,其单位成本和价格都比规模经济时更高一些。
当单一国家的市场与更大的世界市场相结合,市场规模的扩展源于贸易时,一国的单个企业将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根据新贸易理论,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可能专门生产比没有贸易时范围更小的一系列产品,但是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的种类,同时降低那些商品的成本,这样,即使当各国在资源禀赋或技术方面没有差异时,贸易仍为参与国提供了一个互利的机会。
(2)规模经济、第一进入者优势和贸易模式
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模式可能就是规模经济和第一进入者优势的结果。第一进入者优势是指一个产业的早期进入者所具有的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在后来进入者之前抓住规模经济,从低成本结构中获益是一项重要的第一进入者优势。新贸易理论认为,对于实现规模经济至关重要,并且可能占据世界总需求一定比例的产品来说,第一进入者可以获得后来者无法得到的成本优势。
5.比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阐述一国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钻石模型)又是如何阐述的?[中国海洋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贸易。H-O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综上所述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利用本地比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以及较高的劳动效率形成的优势进行的产业间的贸易。
(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为国际贸易中不完全竞争即存在差异产品和价格歧视。比如,林德的需求偏好重叠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主要表现同类产品以及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要素。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