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概念题

1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2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垂直型国际分工

答: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多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悬殊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纵向型。

4水平型国际分工

答: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属于此种类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的技术水平接近。它们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一般呈水平型、横向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国际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5混合型国际分工

答: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6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对世界市场含义的理解,需重点理解以下两点: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二、思考题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2)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和矿藏等。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替代品大量出现,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下降。

(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性质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它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至今为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性质。一方面,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其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因其强制性和掠夺性,常被国际资本用作控制和剥削广大落后国家的途径和工具,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4)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能动作用的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它们对国际分工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一国或者国际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或者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其发展进程。

(5)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当代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把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

2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

答: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世界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这些都使国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国际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既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型分工,又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进行水平型分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3简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的基础和必要性;反过来,没有交换,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国际分工对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都有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

国际分工大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同时,国际分工的发展还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空前发展。社会劳动的节约带来了国际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这是国际分工最基本的经济利益。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国际分工形式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分工的形式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获得更多的发展,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则退居次要地位。

(4)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商品结构的变化。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一方面,国际分工使贸易参加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达成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因此,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还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

(6)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际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自然资源,使各国发挥其资源优势,提高总体的资源产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一方面使资源贫乏的国家的工业获得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从而达到世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增加专业化生产的世界产出。

(7)对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国际分工可以促成各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而资金、技术与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可以专业化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那些劳动力数量较少,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国家就可以专业化地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劳动力差异决定了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和形式。

4谈谈你对当代世界市场发展新特点的看法。

答: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市场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

战前,主要是少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涌现出来,它们的国内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不复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垂直型分工。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有所发展。

(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前,世界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交易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战后,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交易比重大大增加,而且发达国家加强了替代品的研制工作和原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从而使制成品交易日趋活跃。同时,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强,导致劳务贸易迅速发展。

(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

战后,在资本主义垄断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更趋激烈。价格竞争的地位逐步下降,而转向非价格竞争,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方式来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减少市场单一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风险与损失,许多国家的生产者则致力于广泛开辟新市场,向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方式,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以及对外援助等维持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