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7字
- 2020-11-19 02:35:05
第四章 社会构成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
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
(1)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
a.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
b.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①这里所说的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即自然环境。
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设计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4)文化要素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4.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①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②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1.宏观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社会制度和世界体系就代表了社会的宏观结构。
(1)社会制度
①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制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②社会制度的作用
a.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宏观架构,通过各种关系规则给个人行动设置了选择集,人们的行动被限定在选择集的范围之内,人们的社会关系也由制度而设定,这样,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就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
b.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一,个人关系
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个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其他社会联系都是由此展开的;
个人交往是社会中最频繁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
个人关系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最直接的体验,因而能给人们留下最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二,群体关系
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群体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比个人关系更明确、更集中地表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它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2)世界体系
在世界体系这一宏观社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世界体系又存在着各种利益格局,这些格局受制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学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阶级阶层结构研究、宏观经济制度研究、宏观社会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群体关系研究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分析宏观社会结构方面,提出了几个重要观点和视角: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③阶级分析的视角,即在私有制社会,社会结构表现为阶级结构,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
2.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
(1)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
①个人。指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者,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
②角色。个人角色扮演与地位、社会期望以及角色规范是密切相关的。
③群体和组织。群体和组织将个人联系起来,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依托。
④社团和社区
a.社团是指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志趣的个人的联系构成社会活动的共同体。社团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侧面。
b.社区是个人在共同区域里的生活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单位,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认同及相互联系,成为构建这一社会单位的基础。
(2)对微观社会结构的考察,是社会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必要途径,有助于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及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了解社会构成和运转的现实基础。
3.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1)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包括两个方面:
①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
a.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b.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c.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②横向运行
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横向运行表现出的基本关系:
a.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b.制约的关系。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
c.促进关系。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d.转化的关系。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
(3)社会运行的评价原则
①综合性原则
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
a.综合性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第一,它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第二,它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
b.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第一,理论综合研究
理论综合研究的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从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二,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等特点。
②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
a.结构性协调。结构的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以及严密的组织性。
b.功能性协调。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功能的协调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功能的协调与否是社会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
第二,功能协调的特点给社会运行状态以深刻的影响。
c.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结构的协调与功能的协调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这就是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程度也是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一般说来,结构决定功能。需要调整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二,功能的协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结构的协调,最终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第三,结构与功能在变化上的相互配合,也对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d.社会变迁时期的协调问题
要用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协调性问题。
③满足需要的原则
a.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推动者
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最终要用人类自身的状态来说明,而人类自身状态的直接标志就是人类需要满足的程度。
b.客观事物本身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就无所谓好与坏
衡量社会运行状态必须与作为主体的人的要求相联系,而满足需要的程度就是连接客观状态与主观要求之间的桥梁。
c.满足需要的程度是其他两个原则的落脚点
(2)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①社会转型度。是衡量社会转型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系,具体可分为:
a.速度。是衡量社会转型整体的快慢的概念。
b.广度。主要衡量社会转型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的范围。
c.深度。主要衡量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社会生活领域纵深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转型在社会结构各层间梯次推进的程度两方面。
d.难度。是对转型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的衡量,以及对社会承受能力强弱的衡量。
e.向度。指的是对现代化模型或道路的选择。
②社会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
三、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是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典型特征的归结、概括和划分,用来表征特定社会及其现象的基本性或典型性。
1.社会生存方式
社会的生存方式又称生计模式,是指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方式。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的生存方式有:采集狩猎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等。
2.公社社会。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1)血缘关系
①定义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②分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宗族、氏族等亲属关系。
③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b.负功能:
血缘关系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2)地缘关系
①定义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②分类
a.三级、四级、五级以至于更多级;
b.封闭型与开放型
③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维系社会的稳定。
b.负功能
可能会束缚人们的发展。
3.社团社会。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1)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2)业缘关系
①定义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b.负功能:
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会限制了人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