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足癣

一、疾病简介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

二、常见病因

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功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场所。

三、常见症状

1.水疱型

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受累,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

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6)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2.治疗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2)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3)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小檗碱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红霉素等。

(5)全身治疗: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五、护理小贴士

(1)公共用品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要使用他人的毛巾、拖鞋等。每天要用温水泡脚,洗完脚之后要将脚趾的水分擦干。

(2)脚部容易出汗的人可以使用痱子粉止汗,鞋袜换洗之后要用开水烫洗毛巾、袜子等。不要穿通风透气性不好的鞋袜。

(3)很多人认为把鞋袜放到阳光下晒晒就能杀死真菌,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此,在足癣治愈后,要经常在脚和鞋内使用抗真菌散剂,以防足癣复发。

(4)患足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注意保护指(趾)甲不受损伤。不要用指甲抠瓶盖,改掉挖甲、咬甲等不良习惯,以防继发足癣。

(5)对感染源要做彻底的处理。患病期间,棉袜穿后用热水煮沸15分钟后再清洗,鞋垫要换新,不要抓搔患处皮肤,接触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避免传染手或身体其他部位。

(6)足癣患者在治疗时应积极治疗足部多汗症和其他浅部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