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道隣法政文集 (汉语法学文丛)
- 徐道隣
- 1425字
- 2020-11-28 22:48:04
八、论尊君
唐律中家族主义色彩之浓厚,略如上述,其次则当推尊君主义。斗讼律:告期亲尊长……虽得实,徒三年。……若告谋反叛逆者各不坐,(斗讼四十五,告期亲尊长条)则家族主义不敌于尊君主义矣。唐律一部刑名,缘坐入死者,止有谋反逆一端(贼盗一,谋反大逆条)又以事涉宫廷而致死罪者,几及二十项。(卫禁二阑入宫门条,三阑入踰阈为限条,五非应宿卫自代条,十四奉敕夜开宫殿门条,十五夜禁宫殿出入条,十六宿卫上番不到条。职制十二合和御药条,十三造御膳犯食禁条,十四御幸舟船条,十七监当主食有犯条,三十二指斥乘舆条。贼盗一谋犯大逆条,四谋叛条,二十四盗御宝条。诈伪一伪造皇帝宝条,三伪写宫殿门符条,六诈为制书条。)宜乎说者谓唐律罚犯君之罪特严,有便于王朝。是以为历代人君所喜,而因之承用不绝也。然详究其实,则唐律中犯君各罪,大多追缘前代,历袭相传,非至于唐而特酷。而中国历代法律之所以重君者,其深意所在,亦无非以其为国家象征,盖所以定秩序正纲纪,而非特以神圣视君主个人也。(英国最早号称民主政治,而始终用君主国体。无君主之国家,亦无不有元首,则亦无不有一种象征主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政治哲学中,君主对国家之作用如何,至明显也。且即就唐律本身观之,亦似其对于君主之代表国家,或用其本身资格,亦颇有所轻重。如十恶之罪,(名例六,十恶条)谋反(一)大逆(二)居于最首。而大不敬(六)在恶逆(四)不道(五)之后,则为祸国家者,重于祸君也。职制律,署置(一)贡举(二)出界(三)之罪居其先,而合和御药(十二)造御膳(十三)诸罪居其后,是事官先于侍君也。斗讼律,皇家袒免亲,亦为己之所亲时,则准尊卑服数为断,不在皇亲加例。(斗讼十四,皇家袒免以上亲条问答)是私人亲族身份,较皇亲身份为优越。不以国家为本位,而仅图“效忠一姓”者,其立法能如是乎?
依上述之义而读中国历代法典政书,凡有关君臣之说,皆可以此“君主为国家象征”之国家论为基础,而其深意乃可明。若但以君臣个人关系,或一朝一姓之观念求之,不独有负昔贤,且亦将不得其解。要知我国过去,贤哲志士,以国家民族为心,而视死生利禄如敝履者,何可胜数,要皆不至于以“一姓忠仆”限其意志。然而终莫不以“忠事其君”表现之者,则中国之传统国家论有以致之耳。
然我国政治哲学之发达,及其政治制度之成熟,虽超越世界上任何国家,而独缺乏“国家论”之探讨者,有数因在。一、汉族文化,以礼教为夷夏之分,(象形文字,益增强其统一性)是以无种族疆域之界,故昔哲皆以整个“天下”立说,而不作个别“国家”之比较。(季札观乐,所论各国,皆属于一个文化,而蛮夷之邦不与焉。)二、儒家学说,甚早即整个支配中国人民之国家观念。而宗教思想,从未能对之发生重大影响,因之亦无何政治势力。故中国从不识政教之争,而遂缺乏外国国家论发达之一主要动力。三、周秦以还,大一统之制遂成。虽不乏鼎足偏安之局,而无不以统一为念,故历史上亦从无帝权王权之辩。此又一与外国国家论环境不同之处。四、中国虽以君主立国体,而始终以德治为理论。民为邦本之义,历世不磨,“虽不乏淫威之主,但往往天下骚然,终莫能从其制。亦不乏骫法之吏,但往往受民控诉,终莫能弄其法”。(陈顾远,《中国法制史》,59页)因之中国虽不乏种种阶级事实,而终未养成任何特殊阶级意识,是以亦从无民权、自由、宪法等之要求。盖中国政治哲学之缺乏国家论者,以其历史环境,与欧西不同,故国家概念之“问题性”,于中国不存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