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元宵节里高桩会

朱仲祥

每年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夹江父老乡亲们的最爱,也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而高桩彩会就是其中的保留节目之一,也是人们每年春节之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高桩彩会是峨眉山下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造型表演艺术。这一传统的民俗表演,反映了故乡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需求,更展示了父老乡亲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水准,被称为巴蜀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高桩彩会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把各种造型的演员(一般都是小孩)高悬、支撑在空中,构成立体精彩的艺术画面,产生奇特惊险、不可思议的视觉艺术效果。如一台名为《踏伞》的高桩造型,装扮成剧中人物的女演员,凌空站在撑开的油纸伞上,摇摇欲坠但就是不坠,很是惊险奇特;再如一台《活捉王魁》的高桩,那扮成穆桂英的女孩站在鬼卒手持的提牌上,居然就是掉不下来。当然,我还见过更刺激的,就是让演员置身在刀锋之上摆造型。这些风格各异,惊、险、奇、美的造型,使不少观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夹江的父老乡亲,就是通过这种表演方式,鲜明地展示自己的审美和爱憎。

高桩彩会的造型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戏剧、历史小说中的精彩场面,而故乡人喜爱的川剧故事是其中的首选。单是一部与故乡峨眉山有关的《白蛇传》,就能够衍生出“水漫金山”“船舟借伞”“断桥相会”“盗灵芝”等不同的高桩造型。此外,《水浒传》中的“十字坡”、《封神榜》中的“哪吒闹海”、《说岳全传》中的“朱仙镇”等,都是高桩彩会造型的惯熟题材。

夹江高桩彩会,将戏剧情节中的精彩场面,由真人表演定型为立体画面伫立于空中,既神秘又真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每逢元宵夜,家乡的民众社团都要举办高桩彩会。每年的元宵节,夹江城里或者一些乡镇,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人们老早就等候在街道两旁,翘首以待。每当运载着一台台造型奇特美观、被装饰得五光十色的高桩车队缓缓驶来,人群就会发出阵阵喝彩,伴随礼花升空,锣鼓喧天,热闹的气氛升到了高潮。

高桩彩会绑扎技艺是夹江、峨眉山一带民间长期以来开展各项节日文化活动的结晶,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水准。

夹江高桩彩会活动历史悠久,在川内,特别是乐山市颇负盛名,在中国民俗文化大花园中独树一帜。它由清末夹江乡间的平台、地会民俗表演逐步延续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的故乡峨眉山下青衣江畔,平台、地会和高桩,原来是三种不同的民俗表演形式,后来人们逐渐用高桩取代了平台和地会,但吸取了后者的精华部分。早期的高桩彩会,是在八人抬的方桌上表演,称作高桩平台,行话叫会墩,相当于演戏的舞台。那时受制作材料、表演道具和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整个造型只能固定在方圆一平方米左右的大方桌上。这样的弊端是,只有孤独的人物造型,没有相应的背景衬托,显得较为淡薄简陋;且只能人工费时费力地抬着走,路程长了受不了,就要停下来歇会儿再走,影响了活动的连贯性。更谈不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虽然古朴,但显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夹江高桩彩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故乡的高桩彩会表演的改变,首先从运输方式的进步开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原来人工抬着走,逐渐变为用手扶拖拉机载着走,其优势是行走更加平稳,平台面积上也有较大突破,可以给民间艺人们更大的发挥空间。这种尝试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后,他们又大胆创新,过渡到用农用货车或载重平板车运载。平台变大了,造型内容就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壮观恢宏。特别是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将原人力抬着游行的会墩改在汽车上,场面容量大,增加了人物配景,夹江高桩彩绘绑扎技艺制作更加完美、精湛,形体表演从静止到动感,从无声到有声,从无照明到灯光布景。

搭建平台和绑扎手段的改变,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艺人们在节目取材上,不仅继续保留传统的戏曲经典场景故事,也大胆采用一些反映现代生产生活的内容,比如登月计划、航空母舰、龙舟大赛等,将传统艺术和时代气息相融合,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总之,运载方式的改变,带来绑扎技艺和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使夹江高桩彩会更具稳固性、安全性、艺术性,审美效果也更好。

高桩彩会在追求惊、险、奇、巧、美等艺术魅力的过程中,非常讲求力学原理,达到惊而不险、奇中有巧的效果,是艺术和力学的完美统一,其奥妙就在于民间艺人高超的绑扎技艺。我的父老乡亲们,就是通过奇巧大胆的艺术构思和精巧娴熟的绑扎技艺,把看似不可能的空间立体画面,展示给节日里参加庙会的人们,实现他们求新求变、求巧求奇的艺术追求。

大俗才能大雅,大美藏于民间。这些艺人们,都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长期以来,他们都在追求美、创造美。表现在高桩彩会上,则是将传统戏曲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服装、道具、化妆等艺术造型,使其成为所要表现的对象。对参与表演的小孩的挑选,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年龄、个头要相宜,不能太大太高,否则不好支撑;二是身体结实,性格坚韧,要能够和愿意在支架上坚持一个多小时(如果加上绑扎的过程,时间就会更长)。还有就是要与所饰演的角色接近。因为年龄等条件相对苛刻,一个小孩最多参加两次表演就会被淘汰。听说我有次成为表演的候选人,被母亲一口拒绝了。理由是我身体不行,怕坚持不下来。但那些平日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上戏装就变了个样,特别是扮作小生花旦的,美得不行,让人羡慕。

挑选到合适的小演员后,再将这些小模特高悬、腾空于会墩之上,成为元宵节里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或站在指尖上,或吊于刀尖下,以示其“险”;将人物或立于转动轮上,或立于飞带之中,扮演动物生动逼真,以示其“奇”;小模特的服装道具制作精良,加之整体造型大方、协调,以示其“美”;整台高桩造型藏其机关、隐其锐角,通过暗藏转动滑轮、播放录音等秘密手段,以示其“巧”。

观看高桩彩会的人们总在思索追寻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探访高桩绑扎老人,我才略知一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支撑模特的一根根铁棍上。这些铁棍不大也不小,但足以支撑表演的孩子们。铁棍一头固定在平台上,一头绑扎在模特腰间,看似很危险,实则牢靠安全。这些起到固定作用的铁棍,被戏服和道具巧妙地挡住了,一般人看不出来。不过,过去用人工抬着走时,出现过失误,因不堪负重而将演员颠下了平台,露出了里面的铁棍机关。近年来采用汽车运载着沿街慢行,这种掩饰的效果就更到家了,一般外乡人更不容易看出名堂。

近年来,故乡夹江的高桩艺人们,又把灯会和杂技的一些技法运用到高桩彩会中来,创新了高桩彩会的表现形式,所使用的不仅是铁棍和布条,还有光学、电学,参与制作的人也年轻化了。故乡的新老两代人一起努力,让这一民俗艺术彰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