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从小面到重庆小面

胡志金

北方人说的面条在重庆被人称之为小面。小面,在餐饮界的分量不小,其消费群体甚至远远超出盛名在外的重庆火锅。吃小面,吃的是一种文化,吃的也是一种享受。在重庆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老板,二两小面,汤宽点,青菜多点,面硬点,搞快点……”几勺调料,少量的葱花、青菜,二两面条,无论是大老板,还是小姑娘,吃的就是那份熟悉的味道,要的就是那种满足的感觉。

四川各地的面条均大同小异,青年时代我在川中资阳曾多次吃到过芍子面,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为你在即将吃到的一碗面条里扎扎实实舀上一勺肉末,接过碗,你用筷子扎扎实实一挑,味道就出来了。

而流行在山城的三百多年的小面在面条的粗细和佐料上是不一样的,是下了扎扎实实的功夫的。小面的味道在麻辣香的底色里,再加上一点儿绿叶子小菜,这便形成了红绿相间的景象,油腻的面条加上菜叶儿的清凉,山城美食的色、香、味皆有了。

那时候,重庆小面却一点也不出名,城市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它了。在山城大街小巷的角落,你任意瞧上一眼都有小面摊,食客坐在那里吃得热气蒸腾,一经热汗散发,食客脸上便呈现出少有的红头花色(气色好)。

现在全中国都在吃重庆小面。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重庆遍街的小面也摆脱了原有的乡土气,开始有人来评选了。重庆小面里评出一百强有些略多了,干脆就来一个“重庆小面五十强”。也有人说“重庆小面五十强”是一个在外地的重庆名人发起的,他回到重庆吃了一碗麻辣小面之后,大加赞赏,回去后在电视台里一宣传,重庆小面的名声就不胫而走了。

盛名之下,也导致现在的重庆,即使一个做筷子的小作坊,似乎也用数十强来支撑门面。但在以前,像现在人们说的牛肉面、肥肠面、豌豆面、泡汤面、海椒面等,在当时都可以放到面碗里叠加起来。那时候价格几乎也是统一的,你花上七八元钱便可享受到含量很高的肉类蛋白。

据一位北京出版业的青年女编辑讲,现在重庆小面在北京卖到了十元一碗,一碗也就是二两,其实谁也没有去专门称过,都是任凭挑面人随意抓一把,二两应当是有的。

严格讲,重庆小面还不是正宗的川菜,但是这道面食却给了中国人无穷的力量。首先是它的辣,可以让你辣得舌根发麻,一定要喝一大口冷开水才能止住。有幸的是,我见好些朋友受得了,也非常喜欢这种辣得钻心的味道。

由于加盟重庆小面的朋友遍布全国,我看到大大小小的小面老板来重庆采购小面的大葱、小葱、辣椒、藤藤菜,甚至连调味盐的采购也已经常态化了,每天由快递发往全国。

我估计,终有一天重庆小面会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给那些曾经只吃过土豆烧牛肉的朋友,来一道重庆小面的麻辣鲜香,就连面汤也不留下;在美国的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这些世界名城,也会看到重庆小面遍布街头,让美国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