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最不在意的往往是最致命的
- 细节的力量:从细节中发现人生机遇
- 赵辉编著
- 10656字
- 2019-11-19 18:30:27
人生的成功,往往就是在于重视细节。因为导致失败的常常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因素,它们成了人生的气门,失败之神常常从此而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生中的很多细节万万不可忽视,否则就有可能因此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小错常能铸成大错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成功者从来不会因为错误小就放过错误,而失败者往往把小错不当成是错。很多人对一些小错误也不愿深究,听之任之。他们认为:如果我所犯的错误性质十分严重,我一定会承认的;如果是芝麻大的一点小错,还那么认真地计较,难免有点小题大做,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你也是这样看待错误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已经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摩氏码。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用21种笔迹这样写着:
一水汤姆: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汤姆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小台灯底座轻,船在摇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岗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特: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汤姆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汤姆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着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汤姆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以前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闻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会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英里斯:我没有巡诊。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特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汤姆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烧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绝笔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事故的过程。
现实中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十恶不赦”的错误引起的,反而是那些一个个不足挂齿的“小错误”积累而成的。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将超乎人们的想象。”排除掉一些偶发的重大事故与损失,存在于日常中的马虎轻率,更是不胜枚举。
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承认错误,勇担责任应从小错开始。假如你总是无视小错,而不去关注它、改正它,那么,失败必然会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不要忽略常识
对我们的目标要坚持不懈,但是当你发现自己的选择有偏差时,就要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走向有希望的道路。在其中,容易被忽略的常识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
俗话说得好:“才华虽然可以冲锋陷阵,但总不及机智能够统领三军。”才华是一种能力,但如果没有机智和常识的引领,就找不到才华发挥的舞台。才华走错了方向,就只能付诸东流了。
牛顿早年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在另一个领域将才华发挥到极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常识的关系,不要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人因为缺乏机智与常识,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比较困难。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这家农场主居然让名牌大学的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个大老粗,对什么书本、理论一窍不通,却知道怎样饲养牛羊。他雇用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大老粗相比。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尽管他们所在的大学极负盛名,他们学习的知识领域涵盖丰富,但实际上,理论不能搭配上实践,就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我们对书本不应该寄予过高的期望。培根曾经说:“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曾经有一个法国大学者,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他被自己的才华淹没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对实践经验一无所知,实际是降低了一个人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让他变得弱不禁风。书本教育往往使一个人发展出过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识,甚至使他变得过于谨慎和缺乏自信,而这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艰苦劳作来说,就显得态度太文雅、外表太奢华、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在日常的生活方面。
书本和学校教育确实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但是如果只是埋头在书堆里,缺乏人情世故常识,在一个残酷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不能立足社会。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学以致用的人。
有种策略叫低头
锋芒毕露,化气为芒,只是生命的外在形式。生命的另一面,即生命接近本质的一面,应当博大精深、包容谦和。锋芒毕露,是处世生存及成就大业的大忌。森森寒光的锐器会使人感到惊颤和威慑,一个人锋芒太露,就会丧失掉一些机会和朋友,拉长成功的距离。往往当他明白这个道理时,已经时过境迁,悔之晚矣。
汉代贾谊,以诵诗通经闻名于郡中。吴廷尉当时是河南太守,听说贾谊的名望,就把他招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登基之后,听说河南太守政绩是天下第一,而且这个人还与李斯是同乡,曾跟随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为廷尉。吴廷尉于是向汉文帝进言说贾谊很年轻,颇通诸子百家之术,于是文帝召他为博士。
这一年贾谊才二十出头,非常年轻。在诏会上,很多老先生不能答出来的问题,贾谊都能一一作答。诸生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也很高兴,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让他当上了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已久,正是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33岁。
贾谊少年得志,才情布于天下。然而,最终落得个被谪外地,英年早逝的下场。贾谊以强者的姿态出世,最后却以弱者的命运自绝。其悲剧就在于,贾谊终究没能悟到:社会是为强者设计的,但人性从本质上则是向着弱者,远离强者的。锋芒毕露,无异于把自己展露在刀光剑影之下。
“弱为强所制,不在形巨细”,亦告诉人们“锋芒”的道理,不过这种锋芒已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的威力。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博大精深,如果一个人领悟了虚怀若谷的道理,那么他将受益无穷。
当你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浑然溟濛的自然宇宙时,你难道不能感到自身的渺小及生命的短暂吗?你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豪杰都是因为锋芒毕露而导致最终的万般不幸啊!
尖酸刻薄者命比心苦
尖酸刻薄的人对世俗人生的富美丰足,往往表现出无知的态势。这伤害的不仅是他人的尊严,也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使自己沦为庸俗之人。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做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事物的评判,也会是众说纷纭。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在发难和指责之前,最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增广贤文》中关于尖酸刻薄这一点,有许多金玉良言。例如,“伤人一语,痛如刀割”“说话人短,记话人长”等。
杨恽是西汉人。他父亲杨敞在昭帝时官至丞相,娶司马迁的女儿为妻。杨恽是杨敞的次子。他素有才干,好结交儒生与豪杰,在朝廷中很有名望,宣帝任他为郎官。大司马霍禹谋反,杨恽事先得到消息,上报皇帝。后来他因这件事被封为平通侯,提拔为中郎将,后来再提拔为光禄勋。但杨恽有一样不好,就是有点尖酸刻薄。他居功恃才,加上心胸狭窄,喜欢揭发别人的过失,因此种下了祸胎。
宫中有尧、舜、桀、纣的画像,杨恽指着桀、纣的画像对人说:“当今天子经过此地时,要是能把他们的过错一一指明,就知道怎样做天子了。”这话便说得颇有点尖酸刻薄了。
廷尉于定国查明属实后,便奏请逮捕治罪。宣帝念杨恽有功,不忍加诛,下诏把他贬为庶人。
杨恽失去官职、爵位后,便借招朋聚友、狂饮浪醉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他还添置产业,经商逐利。西汉大臣讲究身份,杨恽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一时人们议论纷纷。杨恽的朋友孙会宗当时为西河太守,得知此情后,便写信劝他谨慎自守,闭门思过,以图再被起用。杨恽自思错不在己,于是便模仿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笔调,写了一封《报孙会宗书》。其实,杨恽所受委屈没有他外祖父当年所受的委屈大,但杨恽却在信中大发牢骚。他对孙会宗的好心一点不理会,反而不断申明自己已是庶人,发出“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帛而责仆哉”的责难,甚至骂孙会宗贪鄙。更为糟糕的是他在信中抑制不住被贬为庶人的愤懑而大肆发泄,后被人告发,宣帝就把杨恽腰斩了。
杨恽本是位颇有能力的人才,但他心胸褊狭,容不得人,从他对朋友孙会宗那种冷酷无情,便可知他平日的为人。他自己被废为庶人后,大为不满,常发牢骚,连他的奴仆也难以忍受,忍不住告发了他,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俗话说得好:“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杨恽当时要是听过这句话,也许不至于闯那么大的祸。
凡尖酸刻薄之人无不具有残忍和可怜的两面性。其残忍本身也是可怜的,带有极强的奴性;可怜则表现在最终对己的残忍。残忍和可怜在这时融合了,以酸楚的刻薄表现出来。尖酸刻薄之人都逃不脱一种命运:若遇强手,其下场是很惨的。
心不静,便喜怒无常
日新月异,四季变化,草木枯荣,生死轮回,无不体现一个“动”字。生命以动为本,动则有变化,动则有过程,动则有历史。动或上或下,动或前或后,动或直或曲,动或进或退,动或内或外。然生命之动,自然之动,宇宙之动,以有常为道。有常则立,无常则破。因此,宇宙自然喜怒无常必有大灾;国家社会喜怒无常必有大变;人类喜怒无常,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种种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喜怒无常为养生及治国之大忌。
中国人历来注重“宜静不宜动”的养生之法。强调心境的平和恬淡。庄子在《庄子·外篇·在宥》里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意思是人过于欢乐,就会伤害阳气;过于愤怒,就会伤害阴气。阴阳并虚的人,热时怕热,冷时怕冷,不能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不能调和寒暑的天气,这岂不是伤害了身体吗?如果人喜怒无常,心神不定,就会思想漂浮不能自主,行动盲目欠缺条理。
秦王嬴政是有名的喜怒无常的人。震怒之下,他杀了仲父吕不韦。他统一六国,当上了皇帝。他高兴起来,就到处游山玩水。在湘楚游览登山遇到大风时,他便勃然大怒,迁怒于山神,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而在废除太子的问题上,秦始皇喜怒无常的个性更是表露无遗。
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人耿直忠厚,仁义服人,本是最有资格担任太子的,但由于他曾上书反对父皇的暴虐,秦始皇非常生气,把他发配边疆了。这就给了奸臣赵高一个可乘之机,赵高知道在剩下的六子当中,只有胡亥最讨秦始皇的欢心了,便把全部热情倾注在胡亥身上。而秦始皇喜怒无常性格的一次发作,使赵高完全倒向胡亥,拥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也因此膨胀。
事情起因是一次赵高犯了死罪,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恬的弟弟蒙毅查处,蒙毅猜不透秦始皇的用意,不敢徇私,就依规定判了赵高死刑,并剥夺了他的宦籍。但最后秦始皇突然改变了主意,念赵高办事精明,有能力和才干,开释了赵高并使他官复原职。这件事对喜怒无常的秦始皇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同处权力中枢的赵高和蒙氏兄弟结怨,使赵高认识到一旦秦始皇驾崩,扶苏即位,蒙氏兄弟势必会受到重用,自己的结局可想而知,这就迫使赵高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胡亥身上。从这以后,赵高谋害扶苏,拥立二世,指鹿为马,使秦朝暴政更苛,终于酿成秦末农民大起义,造成秦朝二世而亡。一心梦想着秦朝江山能传之万代的始皇帝嬴政压根儿没想到,自己喜怒无常的一念之差,为打拼下的万世伟业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秦始皇的喜怒无常,无疑对他自己的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任他怎么谋求长生之术,他仍在五十岁时便死了。
秦始皇的暴虐,使他被打上了暴君的印记。“静则圣,动则王”,静则宽容、和平、光明、博大。世界需要和平和光明,世界需要包容和博大。
狭隘与偏见会赶走信任
狭隘与偏见的人在得势时,总是对别人呼来唤去,颐指气使,不懂得怎样去信任别人。但他们在失意时又难免会过分地轻视自己,自怨自艾,同样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力借后天的成就而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怜自贱。当我们达到一定人生高度时,要懂得去尊重别人;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要知道重视自己。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摒弃对他人的狭隘与偏见,平等地待人,懂得去欣赏别人,信任别人。
玫琳·凯是著名的管理专家,她之前曾做过化妆品推销员的工作。有一次,她参加了一整天的销售培训课程,由于销售经理演讲得非常鼓动人心,她非常渴望能和销售经理握握手。玫琳排了整整3个小时的队,好不容易才轮到她和那位经理见面。
然而让她极为遗憾的是,那位销售经理根本就没有拿正眼去看她,只是抬着头从她的肩膀上方望过去,看看队伍还有多长,甚至根本没有察觉自己正在和她握手。
玫琳等了3个小时,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她不仅不再去盲目地信任那个经理,而且还觉得面子受到了伤害,人格受到了侮辱。
刺激之下,玫琳立志也要做一个经理,并期望:“如果有一天人们排队来和我握手,我将给每一个来到我面前的人满状态的注意,不管我当时有多么疲劳。”
后来,玫琳·凯的愿望真的变成了现实。她建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化妆品公司,并逐渐发展壮大为一家具有很大规模的企业,也开始有很多慕名者前来找她握手,她确实履行了她以前曾发过的誓言。
她说:“我有很多次站在长长的队伍前,与各种人士做长达数小时的握手,一旦感觉疲劳了,我总是想起自己从前排队和那位经理握手的情形,一想起他不正眼瞧我时带来的伤害,我立即打起精神,直视握手者的眼睛,尽可能地给他们以信任感,尽可能地说些比较亲近的话……”
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这不仅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其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彼此互信。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作为英国皇权至高无上的拥有者,一向就很傲慢,不懂得去尊重别人、信任别人。
有一次,她在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发生激烈争辩的时候,也流露出了居高临下的姿态,伤害了亲王作为丈夫的尊严。为了表示不满,亲王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并把门紧紧地关了起来。几分钟之后,有人来敲门了。
“谁?”亲王气呼呼道。
“是我,快给英国女王开门。”维多利亚依旧傲慢地回答。
阿尔伯特一听,心里更是上火,更别说开门了。隔了许久,敲门声再次响起,但这次温柔了许多,还听到一个声音轻轻地说道:“是我,维多利亚,你的妻子。”
房门打开了,怨气全消的阿尔伯特站在门口。两个人终于重修旧好,恢复了往日互相信任的关系。
维多利亚女王把宫廷里的那一套架势拿到两个人的世界来显然是不对的。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原本就很敏感,任何一点点异常的举动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抵触心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也总是对人抱以一种戒备心理,而不善于去信任别人,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在矮个子面前别说短话,处于高位的人要照顾处于低位的人的情绪,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同时,处于卑微地位的人们更应树立起自尊自强的信念,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话,又怎么能让别人看得起你,从而信任你呢?
富兰克林说他做外交官的秘诀:“尊重任何交往对象。我不会说任何人的缺点……我只说我认识的每一个人的优点。”
只有像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抛弃掉我们人性中的狭隘与偏见,以公平、广博的胸怀去对待每一个人,去信任每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
一丝浮躁,一事无成
现在,一些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信息,很多人处心积虑,大造噱头,肆意炒作,企图一炮走红。这其实也是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一位大学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不少学生已很难平静地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难以看完一本名著或欣赏完一首名曲;他们坚持不了听完最后一堂课;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许多学子忘记了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的道理,他们渴望立竿见影的奇迹,甚至于渴望科学家发明一种“知识注射液”,在数秒钟内就能学完所有知识。当然,他们更渴望一夜之间变成大富豪、大官员、名人、伟人,一夜之间就有所作为。浮躁之风也在职场上蔓延。
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是浮躁;
乍惊乍喜,喜怒无常,是浮躁;
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是浮躁;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浮躁;
既要得鱼,又要熊掌,贪多求大,是浮躁;
只计得报酬,不扎实作为,是浮躁;
稍遇困难,轻易放弃,是浮躁;
三心二意,马马虎虎,是浮躁;
只想掌声鲜花,不想艰苦奋斗,是浮躁……
浮躁之人最大的特点是心神不宁。比如让他看文件,文件在他的眼前就如同梦境一样凌乱难懂,他很少会一字一句地看下去,他只是在字面上一掠而过,不求甚解;或者眼睛盯着文件,但心思早游离于文件外。看文件是如此,工作更是如此,浮躁之人的脑袋像充了气一样,浮在半空,而不愿意脚踏实地,从低处、细处开始。
浮躁的心态会导致工作作风的浮夸。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全国上下刮起“浮夸风”的根源,就在于无处不在的浮躁心理。在今天,浮躁之风更是要不得的。一个机关单位浮躁,不会干出利国利民的实事来;一个企业浮躁,离破产就会不远;一个员工浮躁,定会一无建树,浮躁得越高,跌得也就越惨。
浮躁之人只知道从高处着眼,想得五彩缤纷、天花乱坠,但他们不懂得从低处着手的道理,或者说根本不想从低处着手,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干实事。所以,对浮躁之人而言,再远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再高的位子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浮躁之人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命运之神厚爱自己,就必须克服浮躁这一导致人生和事业失败的弱点。
想要治好“浮”,就应该先练好“沉”,也就是沉下心,埋下头,从低处做起,将眼前的小事做好;想要治好“躁”,就应该先练好“静”,也就是平心静气,心态平和,踏踏实实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个真正沉心静气的人,就会将眼前的工作处理得尽善尽美,稳步地向高处迈进,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
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居安思危是一种预测力,它是指人们对人、对事存在合理的质疑,时时考虑到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居安思危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并可以将风险带来的结果在事前就予以解决。居安思危靠的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分析习惯。凡事应抱有警觉的态度,事先预测到风险存在于哪些地方,并想好对策。这样无论遇到什么风险,都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想要培养居安思危的能力,就要试着从事情的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并尽量地考虑全面。对事情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能透过多个角度看到事情潜藏的危机和问题,并能针对任何一种突发状况都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
曾任美国通用公司总经理的查理·威尔逊,以考虑事情全面周到而著称。有一次,当他的儿子决定对一家公司进行投资时,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的儿子认为,对方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对于投资方来说,绝对是稳赚不赔的。无论从公司的营业、运转、资金,各方面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简直就是一个投资的绝好机会。威尔逊却尖锐地说:“问题就出在他们给的条件太好了!你想想看,在对方如此优厚的条件之下,这家公司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所以失败的概率很大。即使他们真的成功了,也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承担过大的压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怪你逼他们逼得太紧,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就会被破坏。如果你认为他们是值得长期合作的好伙伴,那么就应该让他们的努力所得大于你的投资所得,这样双方将来才不容易有危机出现。”
中国人早就意识到,处在安全的环境里,危险和困难随时都会出现。《周易·系辞》里就说过:“是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左传·襄公十一年》里,也有一段话:“《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太平的时候,不要忽视灾难和危险到来的可能性。总想着有危险应该怎么做,才会有准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将祸患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居安思危,意味着衰败或许在兴盛和圆满的时候就慢慢滋生了。唐玄宗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他统治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唐玄宗通过宫廷政变夺得皇位后,开始还是有一番作为的。他统治的前期,政治安定,国势昌盛,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很活跃。在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杜甫在诗歌《忆昔》中回忆那时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是,唐玄宗晚年荒于声色,宠爱杨贵妃,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白居易后来在《长恨歌》里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政治上,唐玄宗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黑暗腐败,人民的不满情绪滋长,给有野心的军阀以可乘之机,最终在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正是唐玄宗贪图安逸,没有危机感所造成的恶果。他宠爱的杨贵妃落得了“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下场。而他也落得“昏君”的千古罪名。“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黄河流域的繁荣经济遭到了灾难性的大破坏,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中唐到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间朋党相争,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破产流亡,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在907年灭亡。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就像西方的悲剧色彩一样,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说明了居安思危是一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在闲情逸致中寻找平和安定,在现实的苦难和邪恶面前,也要勇敢地接受并超越。
拖延把你划入平庸
拖延只会导致一个人步入平庸。它对人的最大危害并不仅仅在所拖之事上,它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处于拖延状态的人,常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将问题越积越多。
对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出现遇事拖沓的现象,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另外,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他们往往有不敢面对现实,习惯于逃避困难,惧怕艰苦,缺乏约束自我的毅力等缺点。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触礁,原油大量泄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埃克森公司因一时拿不出合理的解释,将此事一拖再拖,终于引起众怒,以致引发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布什总统。最后,埃克森公司因此事直接损失几亿美元,并且形象严重受损。
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面对问题时不能及时做出决定或行动,而让事情拖延下去,就会使没解决的问题,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就越来越难。
那些经常说“唉,这件事情很烦人,还有其他的事等着做,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的人;那些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的人,总是奢望随着时间的流逝,难题会自动消失或有另外的人解决它,须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随着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压力反而与日俱增,只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疲惫不堪。
如果你希望通过拖延混日子,那你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你在工作上的拖延虽一时侥幸蒙骗了你的雇主,但却使你从此变得更加平庸。优秀的人做事从不拖延,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他人交办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有两个回答:“是的,我立刻去做!”或是“对不起,这件事我干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说出自己不能做。
如果你想打破平庸的生活模式,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请先丢掉糊弄生活的态度,从今天开始拒绝拖延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