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概括为三种主要流派,即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反动的社会主义又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它们从封建的或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企图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社会制度,开历史的倒车。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则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上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试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与反动的和保守的社会主义相比,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批判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实现理想的现实途径,因而陷入了空想之中。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因此,社会主义就不是人们头脑的主观想象了,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热衷于设计未来社会的细节,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要谈共产主义的细节而“同时既不坠入空想又不流于空泛的辞藻”是不可能的。早在1843年马克思刚刚成为共产主义者时,他就明确宣布:“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881年1月6日在回答荷兰社会民主党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即:假使社会党人取得政权,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首要措施应当是什么时,马克思指出: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法解这个方程式。[2]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千年不变的理想王国,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未来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反复强调: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

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实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出现的条件下,人们如何能够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时,没有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如果人们对于所从事社会主义的运动目标毫无了解,那么,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还有什么意义?这个矛盾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困扰着社会主义者。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存在着“左”倾与“右”倾、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个极端、两种错误,前者把理论视为神圣不变的教义,认为理论就是一切,手段微不足道;后者把经验视为真理的源泉,认为目标微不足道,运动才是一切。这两种片面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造成的。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不仅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是一个难题,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引入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得以解决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观与客观、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即社会实践。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社会,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着自己。“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既克服了经验主义的不可知论,又摆脱了唯理主义的先验论,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注释

[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1卷,295~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4卷,5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同上书,601页。

[4] 同上书,58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1卷,1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