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起义群众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族平等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政策,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将大工业国有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对外贸易垄断,捍卫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改变了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把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当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他指出,“俄共将力图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并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1],主张通过建立消费合作社,实行普遍的义务制和对生产分配的无所不包的统计与监督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对于社会主义的这种认识与战时的环境相结合,产生了高度集中和实物化的、完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军事共产主义模式。从1918年3月起,英、法、美、日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勾结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开始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列宁建议实施以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实行余粮及农副产品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实行商业国有化和经济实物化,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只有完成义务劳动者才能得到分配的食品;全体居民参加消费公社,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推行平均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等。

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特殊条件下采取的应急措施,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战争一结束,这种政策的严重弊病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严重抵触,加上战争的破坏,导致粮食产量锐减,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经济极端贫困,苏维埃政权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列宁认识到,用军事进攻的办法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行不通的、力所不及的,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张,主要内容是:取消余粮收集制,改行实物税,规定交纳粮食税以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买卖,恢复自由贸易和自由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商品流转,放开货币流通和现金交易,改善和发展合作社,实行租让制,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深刻地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在最近这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爱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结构来看。

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2]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流通来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新经济政策实施仅一年,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交纳了大量的粮食税;轻工业有了普遍的高涨,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重工业状况有了好转,国民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注释

[1] 《列宁选集》,3版修订版,第3卷,748、7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