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
- 张宇燕
- 1762字
- 2020-08-29 19:45:28
§1.1 国家兴衰之谜
几乎每一位历史学家均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解开国家兴衰这个谜。同样,每一位具有历史感的人亦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准确地说是难以抵御它所具有的巨大的诱惑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庞大的帝国或文明衰败了,消亡了,而另一些则在财富上和文明程度上兴盛起来,尽管它们曾经是位于文明边缘地带的弱小部落。国家兴衰的例子不胜枚举。伟大的希腊城邦帝国最终为罗马所取代,而在这之前,后者是微不足道的。不讲情面的历史随后又导演了一幕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败落并被分散的部落所击败的历史剧。如以中国历史为舞台,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便更能清楚地发现那强有力的中华帝国曾不得不向人数少得多的、文明程度差得远的部族俯首称臣。中东各国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兴衰。当我们将视线移到兴盛国家上时,便不难看到,像罗马那样曾经不值一提的民族成为历史舞台之主角的事例,同样是俯拾皆是的。17世纪增长的中心是荷兰的北部省份,这些省份从前却是无足轻重或贫困不堪的。恰恰是英国而不是更大和强有力的法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工业革命。然而,在19世纪后期,既不是法国,也不是英国,却恰恰是处于长期休眠状态的德国和遥远的英国前北美殖民地最迅速和最适当地迎合了这场革命。①
20世纪的历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代,也有着相对迅猛并且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兴衰的轨迹。英国的相对衰落似乎是最令人瞩目的,同时也是人所共知的,以至许多有识之士称英国患了所谓的“英国病”,其主要症状是滞胀、国际收支危机、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等。②作为衰落的英国的对立面,则是联邦德国③和日本的经济奇迹。这是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在战争结束时,两国的经济已近崩溃。但今天又有谁能够无视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伴随它而来的国家盛荣呢?东南亚的所谓“亚洲四小龙”的高速经济增长亦给世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它们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难以与联邦德国和日本同日而语。
也许20世纪后半期最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之一,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了。在短暂的十年之内,中国开始走上了兴盛发达之路,尽管她步履蹒跚,而且路途艰难,但这具有决定性的一步毕竟是迈出去了。说到此,这一切很自然地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曾经享有的发达文明和技术,以及那些由于技术和经济的落后而遭受的耻辱。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所蒙受的屈辱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获得的“光荣”均直接源于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产生于西方世界这一事实,那么提出它们为什么不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的问题,无疑是合情合理的。要知道,在1—15世纪,中国文明在把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践的需要方面,比起西方要高明得多。④中国,既是一个国家,又代表一种文明,其兴衰盛败的历史本身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答的谜。
说到国家和文明,我们便不能回避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坚持认为,历史的研究单位不是民族国家而是文明或社会。经过对英国的分析之后他说,英国本身不能构成一个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历史研究范围;而且如果英国是如此,那么欧洲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说明它自己的问题。在此观念的指引下,汤因比将整个世界按不同时期和地理位置分割成了21个文明或“文明社会”,其中包括古代中国社会和主要以中国文明构成的所谓“远东社会”。⑤虽然汤因比在论述中用文明范畴取代了国家范畴,并由此为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更为宏大、更为壮丽的历史演化的画卷,但他关心的焦点却依然如故,那就是文明的成长、停滞与衰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以文明为单位,那么,同样能看出或识别不同文明之间的起落盛衰。用汤因比的说法,古代叙利亚社会便是一个已经绝了迹的文明,而取而代之的是古代伊朗社会和古代阿拉伯社会。
国家也好,文明也罢,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兴衰荣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或出于好奇,或出于使自己所处的国家或文明免遭衰败之厄运的愿望,或出于使本国勃兴发达的热情,开始了对导致国家之兴衰原因的探寻。尽管到目前为止,前人或今人已经就此问题给出了形形色色的解释或答案,但说它迄今仍是个谜可能还是恰当的。答案种类繁多本身实际上就给问题增添了许多神秘感,更何况各个解释又都未能够尽解人惑呢!不过即使如此,了解一下已有的“谜底”对我们以后的讨论也还是会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