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人的一个典型标签,也许很多外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谨小慎微的中国人为什么在过马路时却鲁莽地无视交通信号灯,只要聚了一堆人,就会勇敢地往前冲。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爆买”一词突然莫名蹿红,包括日本、欧洲、美国等刚刚熬过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西方诸国和我们的邻国,无不翘首期盼中国土豪们挥舞着大把的钞票上门抢购名牌服装、箱包、奶粉,乃至马桶盖、书包等日常生活用品,期待着大发中国财。名震海外的“中国大妈”可以在外国的奢侈品店门口不顾旁人诧异的目光,大口吃着泡面,然而在面对价值不菲的奢侈品时,却能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这样的行为反差绝对亮瞎旁观外国人的眼睛。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式过马路”,或者是中国人的海外“爆买”,都是一种看上去非理性甚至疯狂的群体性行为。即使很多置身其中的人也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群情激昂下,自己会表现得与平时判若两人,似乎所有身处群体之中的人都会被一种未知的力量剥去自己独立思考、冷静判断的能力,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乌合之众。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所展示的那样,无论是蜘蛛侠、蝙蝠侠还是钢铁侠,似乎一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罩之后,就会完全地隐藏自己的本性,而摇身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超级英雄。似乎当人们置身于群体之中时,群体思维就会成为这种能够带来超能力、隐藏人类本性的神秘面罩,进而完全地俘获甚至改变群体中的每一个人。

似乎一夜之间,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就蹿红于国内各大图书市场,读者急切地阅读这本出版于一百多年前的学术名著,希望看清群体性行为的冲动、偏执、专横、传播和引导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来看清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众多社会热点。

然而,建立在法国大革命历史事实之上的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让很多缺乏法国历史常识的国人读之无味,而偏重于心理分析的专业论述,又给一些缺乏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造成了极大的阅读障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的传播和流行。

能否写出一本建立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案例基础之上的真正属于中国的《乌合之众》,能否摒弃掉过于专业,乃至枯燥的心理研究和分析方法,而采用更具可读性、更有趣味性的写作方法,让读者轻松阅读后,在面对众多的大众群体性行为时发出会心的一笑,原来这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甚至有些无厘头的群体性行为背后的道理却是如此简单,这恰恰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的初衷所在。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经济学研究除了成本—收益分析外,就是经济增长、就业这些看上去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但我们却无法掌控、无法影响的复杂经济问题。然而,作为“乌合之众”而存在的人类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人与人通过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复杂的经济学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系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把经济研究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人类活动与人际关系,比如1992年诺奖得主贝克尔就第一次把人类的一些非经济行为纳入了经济研究的体系之下,凭借电影《美丽心灵》而为世人所熟知的1994年诺奖得主纳什开创了人与人之间进行决策博弈的经济分析新领域,2002年诺奖得主卡内曼把心理研究引入了经济分析过程之中,而同年获奖的弗农·史密斯则开创了实验经济研究的新时代。上述经济学家的研究都可以引入群体性行为的研究之中,尽管他们的经济思想比较抽象,往往复杂到普通人难以理解,但这些经济思想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活动方面却有着极佳的效果,因而它们成为本书写作的思想源泉。

《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跳出了纯粹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学分析的研究框架,巧妙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运用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了群体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看似偶然出现的大众非理性行为中经济学逻辑的必然。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烧钱式”地培育消费群体、产生范围经济、增进新经济的品牌价值,已成为无数互联网创业英雄的共同选择。这些看似非理性的“砸钱”行为,一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胡打蛮干,恰恰是活学活用大众非理性行为规律的经典范例。

就在本书的写作期间,2016年初,本意用来抑制市场投机的证券市场熔断机制,却在新一年的股市开盘后连续爆发熔断悲剧,中国的证券交易也被这些间歇爆发的熔断分割得支离破碎。为什么监管层用于抑制过度投机的善意政策创新,却沦为加剧市场追涨杀跌的罪魁祸首?当沪深300指数下跌5%时,休市15分钟,本意是让过度炒作的市场投机者有更多的时间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投资交易策略,然而在市场极度恐慌之际,它却成为再不跑就没有机会再跑的最后预警信号,反而刺激了市场中的追涨杀跌行为,进而在恢复交易之后,股指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下跌到7%,致使A股直接休市熔断,全天无法交易。这也是本书再三强调的金融投资中追涨杀跌的理性思维,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学习一些大众非理性行为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如果中国的证券监管人员能够多学习一些“乌合之众”的经济逻辑,这样的悲剧,甚至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笑话也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前面所说的“中国式过马路”和海外“爆买”)、金融投资(比如广大中国股民所铭记的一次次暴涨暴跌)以及伴随着打车软件等手机APP的普及而广为大家所知的互联网经济繁荣的背后,都隐藏着大众非理性行为的身影,它们在为本书提供丰富案例资源的同时,也反映了了解、学习《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一书的紧迫性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