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中国心理学家文库)
- 张积家等
- 4847字
- 2020-08-29 20:13:53
3~6岁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和秀梅 张积家
1 前言
一般认为,儿童从出生后三四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Kay和McDaniel(1978)研究了颜色知觉的生理基础,发现主要色调在功能上可以作为颜色类别的原型,共有4个基本颜色类别:红、绿、黄、蓝。次级颜色类别是由基本颜色类别结合形成的,如“橙”由“红”和“黄”结合而成。Catherwood、Carssini和Freiberg(1989)发现,当“黄—绿”、“绿—黄”、“黄—红”交替时,4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习惯和偏好的转变,说明婴儿能区分这些颜色。Franklin等发现,颜色类别反应也发生在次级类别(如“红—粉红”、“蓝—紫”)之间(Franklin & Davies,2004),婴儿和成人的颜色类别反应相同(Franklin,Philling,&Davies,2005)。但是,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能正确说出颜色的名称?对这一问题,国内外有许多探索。1881年,Preyer发现,婴儿已经能够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现出愉快的神态。2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名称,3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1984年,林仲贤发现,1.5岁的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只有40%会对1种或2种颜色进行正确命名;2.5岁的幼儿中约有80%会对少数几种颜色进行正确命名,但平均正确率只有25%。1990年,张增慧和林仲贤的研究表明,3岁幼儿命名的正确率可以达到50%。实验还发现,儿童颜色正确命名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6岁时正确命名率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顺序为:红、白、黑、黄、绿、蓝、橙、紫。1996年,林仲贤、张增慧和傅金芝对3~6岁白族、哈尼族、汉族的儿童进行了颜色命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略高于哈尼族与白族的同龄儿童。儿童对不同颜色正确命名的顺序为黑、白、红、黄、绿、蓝、橙、紫。2001年,林仲贤等还系统报告了他们在更大范围内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汉族、蒙古族、哈尼族、壮族、白族和维吾尔族6个民族的儿童颜色命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民族儿童颜色正确命名率存在一定差异。从总平均的结果看,汉族儿童的正确命名率最高,其余的依次为蒙古族、哈尼族、壮族、白族和维吾尔族。正确命名颜色的先后发展顺序为黑、红、白、黄、绿、蓝、紫、橙。林仲贤等的上述研究结果存在着某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颜色的正确命名顺序有一定差异;二是他们1990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5岁时对颜色命名出现转折点,而后来的研究结果都表明,3~6岁儿童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于这两点,他们在讨论中没有做出明确解释。张积家、陈月琴和谢晓兰(2005)对汉族3~6岁儿童基本颜色命名的研究表明,汉族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的命名顺序为白、黑、红、黄、绿、蓝、粉红、紫、橙、灰和棕。因此,对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还应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与不同民族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条件有关。林仲贤等(2001)发现,蒙古族儿童在3岁阶段对黄、绿两种颜色的正确命名率大大高于其他民族儿童。作者认为,这可能与他们生活的地理条件有关。蒙古族儿童多生活在草原上,他们能经常接触到黄、绿颜色的物体,从而建立了牢固的条件联系。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还可能与各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民族文化有关。例如,在纳西族语言中,对“绿”和“蓝”两种颜色的称呼上的区分就不严格。张积家等(2008)的研究表明,纳西语中蓝绿混用影响纳西人对“蓝”与“绿”的知觉和记忆。在蓝、绿颜色刺激的辨别、分类和再认上,汉族大学生的成绩(反应时、正误情况)都显著好于纳西族大学生。另外,纳西族人的服装十分偏爱蓝色。这些特性是否会影响到纳西族儿童的颜色命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进行了纳西族3~6岁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130名3~6岁纳西族儿童,分4个年龄组,3岁组34人,4岁组33人,5岁组31人,6岁组32人,各年龄组内男、女的人数接近,无色盲或色弱现象。
2.2 材料
8种主要常见颜色片,即红、橙、黄、绿、蓝、紫、黑、白。每一颜色片的大小为12mm×40mm,每张色片贴在130mm×86mm的白色卡片上。颜色片均选自标准色片集。
2.3 程序
采用命名法。将被试个别地带入一安静的教室内,主试将8种颜色片依次随机地呈现给儿童,每张要求看10秒钟,然后让他(她)说出看到的色片的颜色名称。实验指导语是:“小朋友,今天我们做一个有关颜色名称的游戏,给你看一张彩色片,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颜色,看你会不会说,说的对不对?”儿童的回答可以是某种颜色的名称,也可以说“不知道”。主试记录儿童的回答。研究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纳西族儿童对8种不同颜色命名的结果
3~6岁纳西族儿童对8种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率见图2—1。
图2—1 3~6岁纳西族儿童对8种不同颜色命名正确率(%)比较
从图2—1可见,3~6岁纳西族儿童对8种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顺序为:黑、白、红、绿、蓝、黄、橙、紫。其中黑、白、红较易命名,绿、蓝、黄较难命名,最难命名的是橙和紫。Z检验表明,3岁组和6岁组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率差异显著,Z=2.71,p<0.01,其余各年龄组之间颜色正确命名率差异不显著,p>0.05。
3.2 3~6岁纳西族儿童与汉族、白族、哈尼族同龄儿童颜色命名正确率比较
将本研究结果与林仲贤等1996年对汉族、白族、哈尼族同龄儿童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1和图2—2。从平均结果看,汉族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最高,其次是哈尼族和白族,最低是纳西族。Z检验表明,纳西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对8种颜色的平均正确命名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3.39,p<0.01。但纳西族儿童与白族、哈尼族儿童对8种颜色的平均正确命名率差异不显著,p>0.05。
表2—1 纳西族与汉族、白族、哈尼族儿童对8种不同颜色命名正确率(%)比较
图2—2 纳西族与汉族、白族、哈尼族儿童对8种不同颜色命名正确率(%)比较
4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3~6岁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正确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平均颜色命名正确率为53.31%,略低于白族和哈尼族。这可能与部分被试来自农村有关。
Berlin和Kay(1969)从不同语言的比较出发,提出了颜色名称的发展规律。他们认为,如果一种语言只用两个词来表示颜色,则一定是黑与白;如果要用三个词,则第三个词一定是红;如果有四个颜色词,则第四个词一定来自黄、绿、蓝中的一个。颜色名称发展的次序是黑与白,然后是红,再后是黄、绿、蓝,最后是棕、橙、紫。本研究的结果与Berlin和Kay的发现吻合。与林仲贤等的系列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某些差异。例如,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顺序为:黑、白、红、绿、蓝、黄、橙、紫,和其他民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完全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的儿童对“黄”与“蓝”两种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上。在林仲贤、张增慧和傅金芝(1996)的研究中,汉族、白族和哈尼族3~6岁儿童对“黄”与“蓝”两种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分别为70.6%和49.3%。在林仲贤等(2001)的研究中,汉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白族和哈尼族3~6岁儿童对“黄”与“蓝”两种颜色平均命名正确率分别为71.9%和49.4%。在本研究中,纳西族3~6岁儿童对“黄”与“蓝”两种颜色平均命名正确率分别为48.89%和50.82%。纳西族儿童对“蓝”的平均正确命名率与其他民族儿童无显著差异,但是,对“黄”的平均正确命名率却明显低。考虑到纳西族儿童对颜色的平均正确命名率总体上低于其他民族,纳西族儿童对“蓝”的50.82%的平均正确命名率亦有重要意义。它表明,纳西族儿童对“蓝”的命名能力相对好一些。之所以如此,这与纳西族的语言和文化有关。纳西族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及语言等都有独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对颜色的命名。在纳西语中,基本颜色名称只有五种,即黑、白、红、绿、黄,通常把蓝、绿习惯命名为一种颜色。另外,纳西族的民族服饰也多以黑、白、蓝为主,导致儿童对于蓝色相对敏感。实验中发现,纳西族儿童容易把蓝与绿、橙与黄、紫与黑和红混淆。这些颜色容易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橙与黄的混淆可能与波长相近有关(赵淑文,李文馥,1992),红与紫的混淆可能与色调接近有关,红与黑的混淆可能与明度较暗有关,蓝与绿混淆则可能与纳西语言中“蓝”与“绿”较少区分有关。在纳西语言运用中,“绿”与“蓝”混用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区分并不明显(白庚胜,2001)。如“蓝天”在纳西语中称为“木含”,意思为“绿天”,而不称为“木波”,即“蓝天”。语言关联性假设认为,语言影响认知(Whorf,1956)。心理学研究表明,颜色词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例如,Kay和McDaniel(1978)研究英语和Tarahumara语被试的颜色认知。他们呈现三种颜色,两种是蓝和绿,第三种处在两者之间,要求被试决定它同蓝接近还是同绿接近。英语被试将它分在蓝—绿边界的某一边,Tarahumara语被试则未这样做,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没有蓝—绿区分。Davidoff、Davies和Roberson(1999)发现,Berinmo人(一种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民族)语言里有五个颜色词,无蓝—绿区分,但有nol-wor区分,nol包含了英语中的蓝色、大部分绿色和小部分紫色,wor包含了英语中的黄色、部分橘红色和棕色。这种区分在英语中不存在。他们发现,英语被试辨别蓝—绿的能力比辨别nol-wor的能力强,Berinmo人辨别nol-wor的能力比辨别蓝—绿的能力强。Davies等(1991)发现,俄语中有两个词对应于蓝。俄语被试比英语被试对蓝色有更大的Stroop干扰效应,对光谱蓝区有更大的区分性。实验中还发现,有些儿童本来明白色片是什么颜色,却无法用颜色名称来表达,于是就用具体物体的名称来代替,如把“紫色”说成“茄子”,“橙色”说成“橘子”,“蓝色”说成“天空”,“绿色”说成“树叶”,等等。这启示人们,儿童对不同颜色正确命名能力的发展,与言语发展和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幼儿在尚未掌握颜色名称之前,已经能够分辨颜色,虽然还不能对颜色进行正确命名。儿童对颜色正确命名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言语能力和对颜色的抽象概括能力都会影响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另外,对双语儿童(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儿童)而言,颜色正确命名能力总的来说要滞后一些,除了与他们母语颜色名称的特点和生活环境有关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儿童的早期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该多与儿童交流,给儿童提供强化的机会,特别是要在颜色名称与物体颜色之间建立联系,这样就可以提高儿童颜色命名的能力。
参考文献
白庚胜.(2001).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仲贤,张增慧,傅金芝.(1996).3~6岁白、哈尼族与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19,257-260.
林仲贤,张增慧,韩布新,傅金芝.(2001).3~6岁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命名发展的比较.心理学报,33,333-337.
张积家,陈月琴,谢晓兰.(2005).3~6岁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应用心理学,11,227-232.
张积家,刘丽虹,陈曦,和秀梅.(2008).纳西语颜色认知关系研究.民族语文,(2),49-55.
张增慧,林仲贤.(1990).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50-51.
赵淑文,李文馥.(1992).3~4岁初入园儿童对常见颜色的认知特点的研究.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02-106.
Berlin,B.,&Kay,P.(1969).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therwood,D.,Carssini,B.,&Freiberg,K.(1989).Infant response to stimuli of similar hue and dissimilar shape:Tracing the origins of the categorization of objects by hue.Child Development,60,752-762.
Davidoff,J.,Davies,I.,&Roberson,D.(1999).Colour categories in a stone-age tribe.Nature,398,203-204.
Davies,I.R.,Corbett,G.,Laws,G.,&McGurk,H.(1991).Linguistic basicness and col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6,311-327.
Franklin,A.,&Davies,I.R.L.(2004).New evidence for infant color categories.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349-377.
Franklin,A.,Philling,M.,&Davies,I.(2005).The nature of infant color categorization:New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on a targets detection tas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91,227-248.
Kay,P.,&McDaniel,C.K.(1978).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s of basic color terms.Language,54,610-646.
Lin,Z.X.(1984).Color naming and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Issues in Cognition of a Joint Conference in Psychology,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American Psychologist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1984,221-225.
Preyer,W.(1905).The senses and the will.New York:D.Appleton and Company.
Whorf,B.L.(1956).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ambridge,MA: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