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讲“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使人跳”,只有把话说到点子上,才会达到“一句话使人笑”的说话效果。如今,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没有人会对你不着边际的话感兴趣。如果想让彼此的交谈愉快地进行,说话时必须把握重点,否则对方听得一头雾水,你们的谈话就很难继续下去。
说话时要抓住重点信息
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见到一些夸夸其谈的人,如果你认为他们这样就叫口才好,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口才好的人,根本不会在别人面前用侃侃而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只有那些整天言之无物的人才会如此。
俗话说:“豆腐多了都是水,话多了都是唾沫。”话说得再多,抓不住重点也是没有益处的。
一个礼拜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一位慈善家演讲。演讲过了五分钟后,马克·吐温觉得慈善家讲得不错,决定一会儿捐出50美元。可是这个慈善家讲了十多分钟还没有停的意思,这时马克·吐温有点儿厌烦了,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决定把捐款减至5美元。而当慈善家喋喋不休地讲了整整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大家索求捐助的时候,马克·吐温非但没有捐钱,还从他的钵子里拿走了2美元!
马克·吐温的这一行为让我们忍俊不禁,但是仔细想想,这看似不合情理,却也是理所当然。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而故事中的那位慈善家将本来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演讲,拖至整整一个小时,致使他的形象一落千丈,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不但没有得到马克·吐温的捐助,还被马克·吐温拿走了2美元。
可见,说话多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并不能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说话总是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说一大堆,把别人搞得很烦。而有些人说话则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一位保险推销员拨通了李先生的电话。
推销员:“您好,您是李××先生吗?”
李先生:“我是,你哪位?”
推销员:“我叫××,我们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产品……”
这位推销员开始了标准的推销演讲,一分钟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明确说出自己推销的产品是什么。李先生忙打断了他:“我没兴趣,不需要。”
“我还没介绍是什么产品呢,您怎么就认为自己不需要呢?”推销员很惊诧地问。
“你是推销保险的吧?”李先生耐着性子问道。
“是的。”
“我对保险没兴趣,不要了,谢谢。”
“可是您为什么不买保险呢?”
嘟嘟嘟……还没等这位推销员说完,李先生便挂了电话。
在这段对话中,推销人员虽然说了一大堆话,但是都没说到点子上,并且一大堆的问题让李先生感到反感。
来看看下面这位推销员是怎么做的。
推销员:“您好,请问是李××先生吗?”
李先生:“我是,你哪位?”
推销员:“我是××人寿保险公司的刘海军,是您的朋友赵光介绍我打这个电话的,我只占用您几分钟的时间,您方便吗?”
李先生:“你有什么事吗?”
推销员:“我打这个电话,是因为昨天您的朋友赵光从我这里购买了一份保险,同时他认为此险种非常好,特别适合您这样的成功人士,因此他特意向我推荐您。当然,我还不确定您是不是有兴趣,所以想和您约个时间当面聊聊,您看您周二下午或者周四下午有时间吗?”
其实,李先生有买保险的念头,但是最近有点儿忙,于是回道:“对不起,我最近很忙,没有时间。”
推销员:“李先生,这点我当然理解。正是因为您很忙,所以我才特地打电话来和您预约,以免浪费您的时间。我们周二或者周四见个面,只占用您30分钟即可。”
李先生:“那好吧,周四。”
推销员:“那好,我们周四一起碰个面,请问您几点有时间?”
李先生:“下午5点。”
这位推销员自始至终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时间对于客户的重要性,所以他开门见山,先是询问自己能不能占用对方几分钟的时间,然后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在对方拒绝时,又一次以避免浪费对方的时间为理由,成功说服对方和自己约定时间见面。像这样的推销员,能句句说到点上,抓住客户的需求,客户是很难拒绝的。
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你心中的所想,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挖掘彼此之间的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和熟悉的人在一起聊天,天南海北,滔滔不绝;遇到陌生人,就变得笨嘴拙舌、语无伦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但从口才学的角度去观察,这其实是一种不会说话的表现。
同陌生人交谈困难与否,重点不在于双方的关系、各自的性格或者彼此的身份,而在于能否快速、有效地挖掘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工作、专业、家乡等。只要找到了和陌生人的共同点,就相当于找到了话题,接下来的谈话也就很容易走上正轨。
王女士到医院就诊,坐在候诊大厅里正闲得无聊,这时邻座的一位大姐因为视力不太好,让王女士帮忙看屏幕上面的一个数据。刚没说几句话,大姐就好奇地问:“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老家是哪里的?”当得知王女士是大连人时,她便很高兴地说:“大连很美,我以前出差去过几次……”王女士也问道:“那你在什么单位工作呀?”于是,她们便亲切地交流起来。等到就诊时,她们已是熟悉的朋友了,临走时,还互邀对方到自己家里做客。
这种融洽的聊天效果,表面上看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有其必然的原因。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彼此的共同点,交谈就会顺畅地进行。
楠楠刚到公司上班,心里面有点儿紧张,和同事打完招呼,接下来就不知道该聊什么了。中午吃饭时,同事爱玲特别热情地和她聊了几句,突然问道:“楠楠,你是财大毕业的吧?”
楠楠惊奇地说:“是呀,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手链很漂亮,而且是自己DIY的。去年财大特别流行这种DIY样式的手链。看,我手上也有一个几乎和你一样的手链。我也是刚从财大毕业的。”爱玲一口气说出了原因,还炫耀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手链,确实和楠楠的非常像。
知道了她们是校友后,楠楠的拘束感立刻就消失了,而且和爱玲越聊越投机。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善于思考,掌握正确的方法,选对角度,就能找到共同点。比如一位老师和一位泥瓦匠,貌似很难找到共同点,但是如果这位泥瓦匠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二者就可以就子女教育这一块交流看法。我们常说:“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人与人之间并不缺少共同点,只是缺少发现共同点的方法与技巧。人们常用的发现共同点的技巧有察言观色、以话试探、听人介绍、探索揣摩等。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采用灵活的方法,找到共同点,与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自然就不难打破了。
说话分三点,更具条理性
一个人说话总是毫无逻辑、不着边际,即使说得再多,别人也很难明白他说的是什么。而如果能把想说的话分成一、二、三点,即运用“黄金三点论”,对方就会很容易理解你的意图。
“黄金三点论”,看似是一个专业术语,实际上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比如,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教室;时间段的划分——过去、现在、未来;事情的始末——开始、过程、结尾……
就说话技巧而言,“三点论”则是演讲界的万能模板之一。运用“黄金三点论”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条理性,更能突出重点,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新生代演员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新人奖,以下是他的获奖感言。
“此时此刻,我真是百感交集,觉得有很多话想要和大家分享,不过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我此时的感受。”
“第一个词是感谢。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所有为这部剧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感谢我的老师……总之,我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第二个词是责任。虽然我还很年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逃脱责任。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我的责任就是竭尽所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
“第三个词是行动。纸上谈兵终究使不得,作为一个演员,我更加明白行动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演艺道路上,我会脚踏实地,用作品说话,谢谢!”
这位演员用寥寥数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获奖时的感受,相信每一位听者的脑海中都会不断回荡着这三个词:感谢、责任和行动。这便是运用“黄金三点论”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事情呢,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谈……”“这种方法虽好,但是有三点需要注意……”“要想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这样做,首先……其次……最后……”毫无疑问,这些话都运用了“黄金三点论”。
不过,有时我们觉得“黄金三点论”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有些分散,这时我们可以把零散的重点收集起来,总结出一个中心要点,这样,讲话的中心思想就会一目了然,并且有利于加深听者的记忆。
在一次产品推销会上,一位推销员这样介绍自己的产品:
“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一下主办方,能让我有这样一个展示自己公司产品的机会。其次要感谢现场的观众,是你们的热情让我有信心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产品。大家知道,我们公司生产的手机一直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保障、服务最到位、价格最优惠。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第一,质量有保障。我们公司采用的是德国进口的精密仪器、上等制作材料,并采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标准执行,所以坚实耐用是我们手机的一大特点。”
“第二,服务最到位。很多消费者担心购买了产品后售后服务不到位,对于这一点,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公司的售后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会有热情的服务人员接待您。”
“第三,价格最优惠。‘好用又不贵’是我们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虽然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都是一流的,但是手机的价格并不是最贵的,我们始终坚信只有质优价廉的产品才是客户最需要的产品。”
“接下来,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今年的旗舰手机……”
上述例子中,推销人员在开始分点讲述自己的产品之前,先是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公司生产的手机的主要特点:质量有保障、服务最到位、价格最优惠。这时就已经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然后详细讲述这三点内容,可谓深入人心,反响强烈。
以下是常用的“三点论”话术,仅供大家参考:
“我讲三点……”
“我讲三个例子……”
“我们分三个步骤走……”
“我就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们目前有三个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就产品、市场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先结论后原因,对方会迅速理解
由于说话习惯,通常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总是习惯以流水账的方式讲述。就像小时候写日记一样,我们本来是想记录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但是翻开日记本时,却这样写:“早上起床,吃早饭,学校集合……”写到最后才说大家被动物园中的大老虎吓了一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说,但是如果时间有限,或是对方根本不喜欢我们的长篇大论,我们就很可能会失去继续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如果采用金字塔原理,让结论先行,然后再解释具体原因,便能突出说话的重点,让对方更容易理解。
下面有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呢?
版本A:
一年除夕,一位白发老人把两张红纸贴在门上,然后点燃了蜡烛和爆竹,吓跑了怪兽。哦,对了,这个怪兽常年居住在海底,头上长着触角。这个怪兽叫“年”,而且怕火光、红色和响声。每年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烛火通明,贴上红纸,燃放爆竹。这是因为每到除夕,“年”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破坏庄稼。
版本B: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这个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平时深居海底,但是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破坏庄稼,人们为此担惊受怕。
这年的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帮助村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门上贴上了两张红纸,点燃了蜡烛和爆竹,“年”就被吓跑了。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都烛火通明,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同样一个故事,版本A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人们点灯火、贴对联、燃爆竹就把怪兽吓跑了?这个怪兽是怎么回事?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看似是想要采用倒叙的手法讲故事,但是讲出来却毫无重点与逻辑可言。
而版本B则采用了金字塔原理,先讲述村里来了一位老人,帮人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再细讲老人是怎么做到的。相对而言,版本B的故事思路更清晰:哦,一个怪兽叫作“年”,因为每到除夕就上岸伤人性命,所以人们想办法赶走了它。
对于一些复杂的话,最好采用金字塔原理,先说事情的结果,再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样便能有条理、有逻辑、有重点地把事情讲清楚。
经理让小李安排一个会议,小李说:“经理,王主任说他今天有事来不了;周总监出差了,明天晚上才能赶回来;赵主管说会议可以晚一点开,不过最好是在明天中午以后,因为在这之前,她没有时间。还有,明天的会议室被其他部门占用了,所以您看要不把会议安排到周四?”
经理听得一头雾水:“你重新理理,想好怎么说再来向我汇报!”
小李一头雾水地关上门出去了,心想:自己说的没错啊,该说的事一件没落下,不该说的话一句也没说,怎么就惹经理生气了呢?同事小胡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讲了半天才建议把会议安排在周四,还讲了一大堆没用的,毫无逻辑,没有重点,难怪经理会生气。”
小李听后恍然大悟,把自己的话整理了一番,再次推门进来:“经理,我建议把今天的会议改到周四。因为王主任和周总监今天来不了,所以今天不行;而明天会议室又被占用,所以明天也不行。您看这样行吗?”
经理听完点了点头:“那就这样安排吧。”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需要先给出结论,这样才能让对方第一时间听明白你的讲话内容。金字塔原理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先说结论,然后再讲述事情的经过,这样对方才会迅速理解你的用意,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善抓关键词,掌握对方说话的重点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他人讲话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又或是身陷迷雾中,毫无方向感。明明已经打起十二分精神,可还是跟不上对方讲话的节奏。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抓不住别人说话的重点。抓不住别人说话的重点会使我们很难融入他人的谈话之中。那么,该如何抓住别人说话的重点呢?
这里我建议大家,在与他人谈话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关键词。那么何谓关键词呢?关键词都有这样的特征:描绘一些具体事实的字眼,透过这些字眼你能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或者说,关键词就是句子中去掉修饰,剩下的主干部分。
实际上,如果抓住了聊天中的关键词,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谈话的重点。比如,对方说“最近几天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大晴天”,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就是“天气”,这时你可以回应对“天气”的感受、看法,如:“是啊,每天连个太阳也见不着,早晚还挺冷。”这时,对方就会觉得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说话,于是就会继续跟你聊起来。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只要在和对方聊天的时候,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某一个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关键词表达一下你的想法、感受,或是讲述一些和关键词有关的事就可以了。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技巧,大家可以参考。
1.重复句尾关键词
与对方聊天的时候,如果对方说话内容的关键词在末尾,就可以用疑问句重复一次,这样对方就会很有兴致地和你继续聊下去。
甲:“昨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打了近一个小时。”
乙:“一个小时?”
甲:“是啊,他说他的心情十分糟糕,我一问才知道他被骗了。”
乙:“被骗了?”
甲:“对,他说他中午吃饭的时候收到了一条短信。”
乙:“一条短信?”
甲:“嗯,是骗子发来的,短信上说他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
2.延续核心关键词
在聊天的时候,对方的一句话中可能包含几个关键词,这时可以选取任意一个你感兴趣或是想要说的关键词来延续话题。
甲:“今天真倒霉,被主管骂了,心情真是糟糕到了极点。”
(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主管、被骂、心情糟糕,选取一个即可。)
乙:“因为什么事情?”
甲:“都怪我粗心大意,没注意稿子中的错别字,差点儿闹笑话。”
乙:“我也有粗心大意的时候,然后被领导批评,心情糟糕透了。”
甲:“对啊,而且我觉得在公司被骂很没面子,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乙:“我懂,我心情不好时特别想去购物,而且会疯狂消费,你也会这样吗?”
3.寻找共同话题的关键词
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喜欢将自己的知识、观点、看法和对方分享,如果能在谈话中找到共同话题的关键词,就能迅速打开话题,拉近和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甲:“我晚饭后出去跑步了,绕着我们小区跑了三圈!”
乙:“哦,你也喜欢跑步啊!我通常都是早上跑步。”
甲:“早上我也跑步,不过时间太仓促。”
乙:“其实你可以买台跑步机,天气不好时,在家里跑就行。”
甲:“这个主意不错,可是我不大懂这个,你买了吗?”
乙:“嗯,买了,我给你推荐一个吧……”
表达精准,远离不必要的误会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男子被判刑十年,监狱中的日子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更别提十年了。由于待着无聊,他每天都对着墙壁自言自语。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一只小蚂蚁,更有意思的是,这只小蚂蚁竟然能听懂他说话。于是,男子开始和这只小蚂蚁一起玩儿。就这样等到男子出狱的时候,这只小蚂蚁不但学会了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颇为得意。
男子出狱的第一天,朋友邀请他去酒吧,说是给他去去晦气,好开始新的生活。而他也准备向朋友炫耀一下他的小蚂蚁。到酒吧后,朋友为他点了一杯酒,这时他把蚂蚁从口袋里掏出来放在桌子上,得意地对朋友说:“看看这只蚂蚁……”那酒保一看是一只蚂蚁,赶紧把蚂蚁拍死了,然后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马上给您换一张桌子!”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误会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表达不清楚,如果这位男子说“你看,我的蚂蚁会跳舞”,酒保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将会是好奇,仔细察看一番,而不是把蚂蚁拍死。就像这个笑话所描述的一样,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表达得不精准而使对方产生误会。
楚健到一家新公司去上班,在公司里结识了一位新同事,而且两个人住得比较近,又都十分喜欢钓鱼,所以渐渐熟络起来。一个周末,这位同事给楚健发了一条信息,邀请他一起去钓鱼,楚健回道:“不好意思,今天有事,不去玩了。”这位同事就拿起鱼竿自己钓鱼去了。可是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他打开手机一看,发现朋友圈被楚健“刷屏”了,一会儿是游乐场,一会儿是公园,一会儿又跑到了电影院。这位同事有点儿气愤,不是说有事不去玩了吗,怎么自己出去玩了?同事觉得楚健这个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后来渐渐疏远了他,而楚健还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这位新同事。
其实之所以产生误会,正是因为楚健表达得不准确,楚健的意思是不和同事出去了,但是没说自己不出去玩,而同事则理解成楚健因为有事,所以不能出去玩了。可见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精准,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那么,该怎样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呢?
1.不要丢掉主语和关键词
在与人交流时,人们为了说话简洁,经常把句子的一些成分省掉,这样虽然听起来简洁,但是稍有不慎就会使人产生误解。比如,一个人说话结巴,挑中了一双鞋,说:“大,大。”于是售货员给他拿出了小一号的鞋,结果这个人还是说“大”,售货员看了看这个人的脚说:“再小,你就穿不上了啊!”男子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说,脚,脚大。”
可见,在说话时,不能为了说话精简而丢掉必要的成分,比如主语和一些关键词。
2.尽量少用方言
常言道:“五里不同语,十里不同俗。”因地域、文化等的差异,同一个意思,各地方言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在我国,有一些地区会把“孩子”说成“鞋子”,所以不知道这一方言差异的两个人见面,就很可能会闹出笑话。
有一次在街上,甲碰到了新来的同事乙,热情地上前跟他打招呼:“你到哪里去呀?你一个人呀?你的鞋子呢?”乙纳闷地看着自己的脚,心想:我的鞋子不是穿在脚上吗?他怎么问我的鞋子呢?
其实,甲只不过是在问乙他的孩子去了哪里,怎么没跟他在一起罢了。
可见与人交谈时要想精准表达,就要少用方言,否则就会像上面一样闹出笑话,让人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