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体育教程(第二版)
- 李国锋
- 4910字
- 2021-04-02 04:29:13
第四章 篮球
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
篮球运动是以投篮为中心的集体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比赛时分为两队,在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上按照竞赛规则,运用各种攻守技术、战术相互争夺,努力将每次获得的球投入对方的球篮,并防止对方获球得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一队为优胜队。篮球运动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在社区、学校、企业、机关、部队,还是农村、山区,都有正规或简易的篮球场地和设备,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诞生于1891年,起源于美国,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
詹姆斯·奈·史密斯受当地儿童做向篮筐投桃子游戏的启示,于1891年12月21日,找到两只旧桃篮钉在体操房两端离地面10英尺(折合3.05米,其高度至今未变)的墙上,上课时他把培训班的18名学员分成两个队,讲完方法和要求后,便开始进行活动,直到快要结束时,只有一名叫契艾思的学员从中场投进一球。但这个新的游戏出乎意料地被学员接受了,做游戏时学员兴致勃勃,十分高兴。现在的篮球运动也就由此而诞生。
关于“篮球”的命名,最开始有人叫它“筐球”,也有人曾建议叫它“奈·史密斯球”。但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本人不赞同,考虑到所用的器材是竹篮和球,所以将它取名为“篮球”。
二、篮球运动的特点
随着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其运动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浓郁的集体性
双方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同队队员始终表现得团结一心,通过集体协同配合完成各自的攻守任务。队员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和移动、防守等动作都有目的性,都是在战术指导思想的要求下,通过两人以上的协同配合来发挥作用。队员的个人战术行动与集体战术配合是局部与全局、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后者则是前者合理组织的综合体现。队员在场上的一切行动从全局出发,并与同伴通力合作,努力为本队创造严密防守和进攻的机会。同时,队员把个人技术的发挥融汇在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努力促使战术意图的实现。
(二)激烈的对抗性
篮球运动的对抗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地面的对抗,即运动员力量、速度、身体接触的对抗,又有空中的对抗,即运动员滞空能力、弹跳高度的对抗;既有意志品质的对抗,即坚韧不拔、顽强毅力的对抗,又有心理素质的对抗,即对手压力、外界干扰、关键时刻的罚球、关键场次的比赛、运动员对裁判的误判和错判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对抗;既有运动员运用基本技术应变能力的对抗,即攻守技术瞬间突变与应变的对抗,又有运用战术应变能力的对抗,即攻守战术瞬间突变与应变的对抗。除此之外,还有双方教练运用兵力、运用战术指挥能力的对抗。
(三)以投篮为中心,按得分多少定胜负
由于竞赛规则的规定,篮球比赛是按有效投篮得分多少定胜负,所以双方的一切攻守技术和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投篮和制约对方投篮。进攻时,队员总是力争创造极佳的投篮时机,增加进攻的次数,提高投篮命中率;防守时则时刻阻止不让对方投篮,千方百计地加强防守的攻击性,提高封盖、堵卡、抢断的效果。
(四)表层技术多项,内层内容多元
从表层来看,能用手控制、支配球是篮球运动最直面的特点,而由于手的灵巧,所以使得篮球基本技术多种多样,迄今为止,传、运、投以及各种防守技术约有100余种,这是其他任何球类项目不可比拟的。从篮球内层的内容来看,现代篮球运动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战术体系,已成为一门综合性体育学科,其内容涉及哲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决策学、管理学和科学的专项理论基础。其中,科学的专项理论基础包括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伦理学、逻辑学和相关的生理学科,如选材学、创伤学、营养学、保健学等。此外,还有对教练员、队员的智能潜力、特殊的运动意识、气质、身体形态条件、生理机能、心理修养、意志品质、道德作风、专项技术水平与战术配合意识及实战能力等的研究。
(五)比赛中时刻体现出瞬间转换的特点
竞赛规则对持球进攻队和队员有3秒、5秒、8秒和24秒的不同性质的时间限制,特别强调时间概念,这使得场上队员主动捕捉战机就成为队员攻守的关键。因此,无论是队员个体在比赛中攻守技术的运用,还是全队整体攻守战术配合的运用都是在瞬间不断转换中进行的。
三、篮球运动的价值与作用
现今,篮球运动已经普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目前世界有十几亿人观赏和参加篮球运动,其中参与运动的人达2.5亿,女性占1/3。在美国,每天观看篮球比赛的人约1.5亿。我国小学高年级、中学、高中70%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全国1000多所大学中参加篮球选项(选修)课的学生人数最多。篮球运动之所以深受广大青少年和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教育、启迪功能,健身、益智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功能。
(一)教育、启迪功能
篮球运动是一种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无论是正规的比赛还是两三人的简单娱乐,场上队员始终是相互配合,个人技术在集体配合中得到发挥,集体配合为个人技术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时机;个人为集体而奉献一切,集体为个人培养明星。所以,篮球运动能培养运动员齐心协力、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篮球比赛强度大,争夺激烈,几乎所有的技战术始终都是在对抗性中进行的,因此,篮球运动能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向上、争强好胜的思想作风,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
随着现代竞技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文篮球观点被广泛接受,使得篮球运动除了具有竞技功能外,还被应用到篮球训练和比赛,使队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人文教育中,以达到运动员的人格修炼、道德品质规范、素质提高。人文篮球有助于人的全面教育,有助于抵制竞技异化,促进竞技人性化。
在篮球比赛中所体现出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对增强民族自尊心、鼓舞人们的斗志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健身、益智功能
篮球运动是由各种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动作所组成的体育运动,经常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能促进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使人的基本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它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又能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
篮球比赛始终表现出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局面,运动员必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聪明的头脑和智慧。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能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拓思路,开发智慧,将运动员培养成为智能型的人才。
篮球运动的场地有十分明确的线段和区域的规定,比赛时有各种时间规定的约束,经常参加篮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各感受器官功能得到锻炼,对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对空间感、时间感的掌握和定向能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变换各种技术动作、战术,要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在瞬间做出准确的应对,因此,篮球运动对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提高神经中枢协调支配器官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娱乐功能
(1)篮球运动的思想、理念,篮球的技术、战术,篮球的竞赛方法、训练方法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是对人类文化宝库的极大贡献,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篮球比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从观赏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中,人们获得了美的享受,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因此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篮球比赛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优秀运动员扣人心弦的“扣篮”“盖帽”表演会迷住亿万观众。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往往会有戏剧性的变化,如,在几秒钟内反败为胜,零点几秒一次远投命中而夺得冠军,使观赏者无不为之倾倒。
(3)篮球运动对增进友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功能
现代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竞技项目,也不单纯是一种群体性活动项目。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篮球运动的普及和篮球文化的深入发展,使得篮球运动很快成为有影响的体育产业之一。篮球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运作模式给电视转播、广告、饮料、食品、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彩票等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篮球运动职业化、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带动和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唐代(618—1279),民间和宫廷内就有开展类似篮球运动的“抛球”“手鞠”“毛弹”等娱乐活动。
篮球运动是在1895年12月8日,由美国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协会派来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就职的第一任总干事来会理(David Willard Lyon,如图4-1所示)的介绍传入中国的,至今已有122年的历史。
图4-1 来会理
篮球运动在中国从传入到普及、发展到提高的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阶段,约54年时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现在,可作为另一个阶段。
在传入中国后的初期,篮球运动主要在天津、上海及北京等有限的城市青年会组织和某些中等以上学校少数学生中开展。1910年,男子篮球被列为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14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而女子篮球于1930年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到1948年,共进行了6次“全运会”单项篮球赛,国际交往仅限于参加了1913年以后的9次远东运动会篮球赛和2次奥运会篮球赛,从国内外比赛成绩反映出整体水平较低。值得提及的是,同一时期在陕、甘、宁地区,篮球运动则成为在部队和人民群众中开展最为活跃的体育项目,当时享有盛名的有“战斗”和“东干”等篮球队,其中一批篮球骨干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
1949年后,篮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动下,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学校、部队及工矿、企业、事业、群众团体中迅速开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篮球管理机构,成立了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篮球班(实为国家级篮球集训队),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后来,相继在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建立了高水平篮球专门队伍,并制定与健全了各项培养篮球人才和普及、提高篮球运动水平的规划、章程和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大发展、大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开展了篮球运动大讨论,随之,中国篮球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国内竞赛中显露出不同风格与流派的打法,当时在迎战苏联及其他欧美强队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只是因为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限制,我国优秀的篮球运动队伍未能参与大型洲际及国际性竞赛。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篮球事业、篮球竞技水平、社会普及的广度与深度、科学研究及篮球观念与理论体系的确立等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就技术、战术而言,当时中国式的“跳投”“快攻”“全场紧逼”已成为中国队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战胜世界强队的攻守三大法宝,涌现出钱澄海、杨伯镛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历史证明,1949年后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第一个辉煌发展的历史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篮球运动在中国处于非常时期,由此拉大了篮球技术、战术与世界强队水平的距离。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篮球运动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1975年中国篮球协会在亚洲业余篮球协会取得了合法席位。1976年,国际篮球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篮联”)恢复中国在该会的合法席位,从此我国再次走上国际竞技舞台,中国的篮球运动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我国的篮球运动进入最佳时期,在世界及洲际性竞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中国女队在1983年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和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均获得了第三名,进入世界强队行列,先后涌现出一批如宋晓波、柳青、郑海霞、丛学娣等在亚洲和国际享有盛誉的运动员;在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又获得亚军;在199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在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亚军。男子则在蝉联亚洲榜首的基础上,在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上第一次进入了世界前八名,表明我国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向世界最高水平发起冲击,跨入了百年来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