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 尹世久 吴林海 王晓莉 沈耀峰等
- 4381字
- 2020-07-09 18:00:38
四、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
依据上述确定的研究主线与视角,基于调整后的功能定位,本《报告2016》在动态分析最近10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在多个层面上反映2015年度的食品安全状况,共有九章,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章2015年中国主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市场供应与数量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本章以粮食、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城乡居民基本消费的农产品为重点,考察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市场供应与粮食的数量安全等问题。研究认为,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62144万吨,比2014年增产1441万吨,增产2.4%,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粮食、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主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状况总体上良好,但粮食与主要食用农产品安全面临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尤其是进口屡创新高,粮食数量保障总体上处于紧平衡。在片面追求数量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通过主要食用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保障粮食安全,并且节约成为保障粮食与食用农产品安全最现实的路径。
第二章2015年中国主要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状况与监管体系建设。本章主要以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我国居民消费最基本的农产品为对象,基于农业部发布的例行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考察2015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新进展。2015年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1%、95.6%、97.6%、99.4%和95.5%。“十二五”期间,我国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总体分别上升3.0、0.3和4.2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该项统计以来连续4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动,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基本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保持稳定,居民主要食用农产品消费的质量安全继续得到相应保障,并且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继续取得新进展。研究进一步发现,由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恶化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的基础十分脆弱,安全风险依然大量存在,直接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而且统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大力推行标准化,强化突出问题治理,实现真正意义上全程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第三章2015年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市场供应与结构转型。本章重点考察2006—2015年间我国食品生产与市场供应等相关状况,重点分析2015年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食品工业行业集中度、内部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变化,基于技术创新国际比较、信息化与绿色化等视角分析食品工业结构转型的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平稳增长,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油加工业、乳品制造业等在内的重点行业平稳发展,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继续保持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食品工业的行业集中度、内部行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正趋向并呈现出逐步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食品工业科技技术进步的增速较快,但投入强度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食品工业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的同时,环保水平与环境效率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食品工业既面临严峻挑战,更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层面上,加快结构性改革,确保食品工业数量适当增长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第四章2015年中国食品加工制造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本章基于国家质量抽查合格率等数据,多角度地研究我国食品加工制造环节的总体质量安全状况,并选取大宗消费品种,例如液体乳、小麦粉产品、食用植物油、瓶(桶)饮用水和葡萄酒等,描述食品质量国家抽查合格率的年度变化情况。数据表明,国家质量抽查合格率的总水平由2006年的77.9%上升到2015年的96.8%,八年间提高了18.9%。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国家质量抽查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当然,不同食品、不同年度同一食品品种的国家质量抽查合格率各不相同,甚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虽然2006—2015年间我国加工和制造环节食品质量有所改善但实际性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观,微生物污染、品质指标不达标以及超量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加工和制造环节最主要的质量安全隐患。饮料、冷饮产品、焙烤食品、水产及水产制品等部分类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仍然比较低下,需要重点关注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主要食品品种。
第五章2015年中国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本章主要分析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状况,重点梳理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专项执法检查、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置、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等,并基于重点调查的10个省的4358个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事实表明,2015年我国在流通环节上没有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在专项执法检查与重点查处、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中的假冒伪劣事件等方面,努力保障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切实规范经营行为,日常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对全国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消费环境有新的改善,但薄弱环节仍然很多。
第六章2015年中国进口食品贸易与质量安全性的考察。本章在简单阐述2008—2015年间我国进口食品数量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考察2009—2015年间我国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与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的质量状况。研究显示,七年来,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累计增长142.20%,年均增长率高达13.47%。由此可见,在2008—2015年间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我国食品进口贸易规模整体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特征。2015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在高基数上继续实现新增长,贸易总额达到548.1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了6.5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谷物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坚果及制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分别占据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18.66%、17.39%、14.40%,三类食品占全部进口食品贸易额的比例之和为50.45%,比2014年上扬6.75个百分点,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加强;2015年,我国进口食品来源地的主要地区是“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和欧盟,从上述三个地区的进口食品贸易额均超过100亿美元,特别是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食品贸易额高达171亿美元,所占市场份额接近三分之一。从拉美地区、独联体国家的进口额也相对较高,分别为68.6亿美元和31.6亿美元;中东欧国家、中东国家、南非关税区、海合会国家的市场份额则相对较小,所占比例均低于1%。但随着食品进口量的大幅攀升,进口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被我国质检总局检出的不合格食品的批次和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食品的不合格批次为1543批次,2010—2012年分别增长到1753批次、1857批次和2499批次。虽然2013年进口食品的不合格批次下降到2164批次,但2014年进口食品的不合格批次迅速上扬,达到了近年来3503批次的最高点。2015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2805批次,虽然较2014年下降19.95%,但并未改变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整体上升的趋势,进口食品的问题依然严峻,其安全性备受国内消费者关注。
第七章2015年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国内公众仍然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且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低迷,这可能与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生且被媒体不断曝光高度相关。本章主要运用大数据挖掘工具,研究了2015年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的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基本特征,回答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主要研究结论有:(1)2015年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发生了26231起事件,平均每天发生约71.9起事件,相比于2014年发生的25006起食品安全事件,呈小幅上升。(2)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于加工与制造环节,约占总量比例的67.19%,其次分别是销售与消费、生产源头、运输与流通环节,事件发生量分别占总量比例的20.84%、6.97%、5.00%。(3)在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或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等人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事件总数的比例为51.16%。相对而言,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导致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对较少,占事件总数的比例为48.84%。(4)事件发生的数量排名前五位的食品种类(该类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该类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占所有食品安全事件数量的百分比)分别为肉与肉制品(2600起,9.91%)、酒类(2272起,8.66%)、水产与水产制品(2143起,8.17%)、蔬菜与蔬菜制品(2035起,7.76%)、水果与水果制品(1878起,7.16%);排名最后五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蛋与蛋制品(45起,0.17%)、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166起,0.63%)、罐头(187起,0.71%)、食糖(193起,0.74%)、冷冻饮品(199起,0.76%)。
第八章基于熵权Fuzzy-AHP法的2006—2016年间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本章主要基于国家宏观层面,从管理学的角度,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评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现实状态。研究认为,2006—2015年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一路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正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再次证实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呈现“总体稳定,逐步向好”的基本状态。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趋势向好,但目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食品安全风险与由此引发的安全事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风险之一,而且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三个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相比较而言,生产加工环节的风险大于消费环节,消费环节的风险大于流通环节。
第九章2015年度中国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在过去多次调查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基于2015年10月的调查而形成。调查在福建、贵州、河南、湖北、吉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陕西10个省的29个地区(包括城市与农村区域)展开,共采集了4358个样本,其中城市与农村居民受访样本分别为2163个、2195个,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基本相同。调查结论显示,2015年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只有54.55%,仍然处于低迷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增强,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食品安全没有质的根本性变化,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处于低迷状态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保持常态。作出这样的预判断,主要的依据是:一是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仍将处在高发期,由此确定了公众满意度不可能有根本性逆转。二是国内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环境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净化,非理性的食品安全舆情舆论环境将长期存在,影响公众的食品安全满意度。三是部分公众的非理性心理与行为难以在短时期改变。一方面,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仍处在高发期,不同程度地造成公众的食品安全恐慌,由此对公众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造成,极易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导致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在从众心理与群体压力等多重作用下,往往形成非理性甚至是极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