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怀特海:生平、影响及形而上学

本章及接下来的五章将介绍怀特海的形而上学及他对观念史的理解——尤其是观念史中与本书主旨相关的那些部分。我希望通过一些补充性见解来探讨怀特海的体系,以阐发他的哲学的内在机制。一旦此事完成,大多数的观念和我希望建立的联系就会一目了然。与怀特海形而上学的这一相遇仅仅是入门,入得门来,方可获得思考心理学和超个人王国的某种新方式。这也是一大藩篱:必须克服大量的障碍,我们才能入门而获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且让我首先来考察前路上的那些障碍。

超个人经验可包括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谓的“边缘”状态的名目下:即那样的经验,它们在某一文化正常的或意料之内的东西的界限之外。在过渡时期——比如,为“人生重要阶段”举行仪式时——传统文化通常把这些状态疏导进或构建进那些介绍社会成员进入新角色的转变性经验中,以此对它们进行包容或利用。然而,当这些“边缘的”经验在没有任何公认的文化语境下发生时,它们对于经历那些经验的个人以及受该个人影响的那些人,可被证实是威胁性的,使人迷茫的。卷入其中的每一个人自然地就会压抑或否认那样的经验,以便重新使该文化公认的实在处于安全状态,即“让一切回到正常”。

遭逢一种提出迥然不同的实在观的新的观念体系,也会引起同样的反应。该观念体系包括的东西越广,对人的既定世界观的威胁就越大。因此,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要求在最根本的层面形成新颖的概念——在最好的情况下,会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它质疑我们关于宇宙和关于我们自己的最基本的概念。因此,对于人的基本实在感所做的任何激进的修正,人们强烈的反应通常是:怀疑、下意识地抵制和害怕。这一心理上的抵制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本章不仅认真地考察西方文化中这些“边缘状态”的性质,而且还将其置于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实在观的语境中——所以破除一个人的实在观具有双重的威胁性。读者不仅应该做好准备质疑哲学的根本承诺,而且还应做好准备重新审视关于这一问题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经验到底可达于何种范围?正如我此前表明的,这需要理智的以及情感的决心。或许,这有助于解释:作为一种促使人重审和修正自己世界观的催化剂,超个人的经验(比如,濒死经验、神秘启示、幻觉状态)何以常常是必需的。这些难以说清的经验既提供了情感上的动机,又提供了经验上的洞见,而这两者正是修正自己世界观这一艰难工作所需要的。所幸的是,这类给人印象深刻的经验并非更深、更新地理解实在的绝对前提——存在着更温和、更善意的方式。有时,刺激会来自观念本身:一个恰当的例子就是,休谟的著作把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唤醒。但愿本章不仅能被那些正在寻求一种观念体系来解释他们的充分范围的生活经验的人们读到,也能被很多“打盹的康德”读到。

除了这些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考虑,还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学习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是一桩难事,怀特海的体系更是最难学的之一。其原因涉及很多因素:怀特海对形而上学范畴的彻底修正;他的阐述的技术性细节;他的逻辑和数学物理学的背景(这使得他在陈述事情时易于采用一种使很多读者感到茫然的方法)。然而,依我之见,理解怀特海的观点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他那关于一致性的概念,以及他对术语的特殊使用。

怀特海认为,“一致性”是任何思辨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下面的引文指出了欲理解怀特海的哲学体系所要面临的问题:

这儿所用的“一致”一语,其意思是,该体系赖以发展的诸基本观念都是互为前提的,因此,这些观念孤立时便是无意义的。这一条件并不意味着这些观念是相互依据而定义的;它的意思是,不能用一个这样的观念定义的东西,便不能从该观念与其他观念的关联性中抽象而出。思辨哲学的理想便是,它的基本概念不能看起来似乎能够相互脱离。换言之,前提条件便是:我们不能全然脱离宇宙体系而构想出任何实有,思辨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表明这一真理。[30]

对于任何欲深入怀特海思想的人,这一“一致性”的特色都表现为一种悖论,或至少是一个阐释上的挑战:要透彻理解任何一个概念,都须熟悉怀特海体系中的其余概念。更普遍地说来,欲理解怀特海任何一个基本术语的广泛含义,都意味着必须牢牢把握怀特海的整个体系。当然,术语间的这种相互蕴含是任何严谨的体系的一桩特色。但是在此刻这种情况下——即由于特别强调一致性,且因为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要弄清楚怀特海体系中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结合为一个系统的、启发人的整体的,却是一桩棘手的事。然而,只有把握了这一整体,对于怀特海诸观念的充分力量和重要性的理解才能达于极致。本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阐明这一整体,以便这一整体因为其所揭示的美和真而得到更普遍的欣赏。

另一个主要的困难是语言——关于这,与其说我指的是怀特海的表达风格或方式,不如说我指的是他对特别术语的选择,或更准确地说,指的是他的术语给新入门者造成的困难。我一想到怀特海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术语当初给我带来的困难,特别是以下几个就浮上心头:动在[31],摄入,合生,以及创造性。然而随着更多地研究怀特海的哲学,我就更加意识到,他所选择的术语对于他所想传达的潜在概念真是既简洁又恰到好处。当人欲传授某个新的观念,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便出现了:如果为该新观念杜撰一个新的术语,他难免受到指责,或者被说成晦涩模糊,或者被讥为标新立异,强铸新词。另一方面,如使用旧词,又难免面对这样的危险:新的意义会遭到习惯联想和用法的遮蔽。考虑到这些固有的困难,我同意哈茨霍恩的这个意见:在语言的使用上及术语的选择方面,怀特海是很慎重且很有眼光的。

我之所以强调这些障碍,是为了预先警告读者:耐心和开阔的胸襟是美德,在这一智力的冒险历程中,它们能有效地引导我们。至于本人,我将竭力为读者减少这些困难,尽量使得阅读本书的过程愉快。我坚信,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任何辛劳都会在目的地得到充足的酬报。

第三章余下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怀特海的生平和影响”——我勾勒了他的生平,尤其是与他的哲学有重要关系的那些领域,并讨论了受到他的观念影响的那些学科和个人。第二部分,“系统的考虑”预先介绍了怀特海的思辨哲学。在该部分我考察了怀特海提出的一些主要的观点和核心的形而上学主张。在该节的开端,我使用了一些比喻和形象,我认为它们有助于激发读者从直觉上来把握怀特海的宇宙论。

在接下来的五章,我将回顾怀特海与西方哲学传统——或者说至少是与该传统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的关系,借此来进一步解释他的哲学体系。我将利用这一机会来详述他对一些常年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并探讨他的形而上学对于心理学以及超个人理论的某些含义。通过这些多样的方法——间或提出这些材料如何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我希望揭示出怀特海看法的全貌,并阐明与正在讨论的题旨最为相关的那些细节。

虽然我的阐释根据的是怀特海的很多著作,但它主要是基于他的煌煌巨著《过程与实在》所阐发的那些观念。《过程与实在》《科学与近代世界》《观念的冒险》(它也包含与本章有关的核心重要观点),虽然构成了体现怀特海成熟哲学的三部曲,但《过程与实在》却最系统、最精微、最完整地展现了怀特海的思想。在探索怀特海哲学的过程中,我借助了一些怀特海哲学的权威阐释者。就本书的题旨而言,我求助得最多的是哈慈霍恩和大卫·格里芬。他们本身都是有创见的哲学家和理论家,我深怀谢意地利用了他们著作中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