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辩证法

《老子》第一章是总论,谈到老子哲学的本体论(道),认识论(道可道,非常道),方法论(客观无欲,主观有欲),目的论(以观其妙,以观其徼)。第二章是分论,开始谈美丑善恶的相对论。第一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在注释中,宋代范应元说:“道常无为,初无美恶。”这就是说,老子之道,原来是无所谓美恶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都是自然之道。客观上说,四时没有美恶之分,万物也没有美恶之别,所以可说是美的,也可以说是恶的。等到天下有了人,对主观的人说来,春花秋月是美的,夏热冬寒是恶的。但美恶是相对的,如夏天炎热,似乎是恶,但五谷丰收,又是美了;冬日严寒,似乎是恶,但瑞雪丰年,又是美了。所以老子说:天下人都知道美,却不知道美恶是相对的,没有恶就没有美。如果只知有美而不知有恶,那美和恶就没有分别,美的也可以说是恶的了。第二句接着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也就是说,善和不善也是相对的。如瑞雪丰年对人是善事,但对冻死的害虫来说,却是不善的。如果认为世界上的事都是善事,没有不善的事,那善和不善也没有区别,善也可以说是不善了。下面看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译文:

The whole world knows the beautiful as beautiful on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ugly.The whole world knows the good as good, on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bad.

译文说:全世界都知道美是美,只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全世界都知道善是善,只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译者加了“只是因为”几个字,译文就容易理解了,因为翻译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第二章接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说,和美恶一样,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也都是相对的。这几句的译文如下:

1.Hence the Being and the Nothingness(Non-being)exist in opposition;the difficult and the easy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 long and the short manifest themselves by comparison;the high and the low are inclined(complement)as well as opposed to each other;the consonants and vowels harmonize with each other;the front and the back follow(succeed)each other.(北京大学出版社)

2.For“to be”and“not to be”co-exist, there cannot be one without the other:without“difficult”there cannot be“easy”;without“long”there cannot be“short”;without“high”there cannot be“low”;without sound there can be no voice;without“before”there cannot be“after”.The contrary complement each other.(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种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译文,括弧内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译文。比较一下“有无”二字,前者似乎不如后者对称,而第二种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意味似乎更加深远。第一种译“相生”“相成”等用分译法,但“相倾”并不好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译文用了complement(相辅相成),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相成”的译文一样,可见这几个词形式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而“前后相随”如果根据形式译成follow或succeed,内容却不对了,因为只有后能随前,前并不能随后,但是中文意义含糊,理解却不会错,这是艺术性文字的优越性。说一可以指二,说二也可指一;而英文是科学性的文字,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一点含糊,译成互相追随,变成“前”可以随“后”,这样就不合理。而第二种用合译法,不管形式上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都根据内容译成“相辅相成”,缺一就没有二,反而更容易理解。所以翻译《老子》和理解《老子》一样,要通过原文的形式来了解原文的内容,又要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内容总比形式重要。

第二章最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因此,圣人做事,不必都自己做,也不是为自己;进行教育,并不必多说话;万物生长发育,却不是圣人开发的;万物成长之后,也不属于圣人所有;圣人如果做了什么,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可以提出什么要求;即使有了功劳,也不认为功劳是自己的。正因为功劳不属于个人,就是大家的了,上一段讲善恶功过相辅相成,这一段更进一步,讲的是功过相反相成的辩证之理、可以翻译如下:

Therefore, the sage does nothing for himself, teaches not by saying, lets everything begin uninitiated and grow unpossessed, then everything is done without being his deed, succeeds without being his success.Only when success belongs to none will it belong to all.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点,但是如何理解,如何翻译?译者各不相同,如“圣人处无为之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公司的译文分别是:

1.Thus the sage behaves without taking active action.(圣人的行为并不积极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

2.Therefore the sages do by non-action.(圣人做事并不采取行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大学出版社译文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译文更容易理解,前者译的是意,后者译的是词,一般译者多于译意,但根据具体上下文看来,“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都要是不为自己的意思,所以译成“不为个人”可能更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