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改新出路:重新定义医疗服务市场
- 王文娟
- 1961字
- 2020-07-09 18:23:02
前言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题。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其成因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的将其归结为市场化过度,主张政府主导办医;有的则归结为市场化不足,主张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从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启动“新医改”,逐步确立回归公益性的改革方向到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制定《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表明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依据,既有现实层面的,又有认识层面的;既有利益集团的压力,又有思想观念的引领。但无论如何,这些依据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对医疗服务市场本身的认识上。
然而,就目前来看,我们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与客体、医疗服务及其本质、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及其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模糊地带。正如本书所提到的,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是源于自身,还是源于它所处的社会网络?谁是医疗服务的真正主体?那些为诊疗提供服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属于医疗服务,又是否应当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如何从供给侧的角度理解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究竟什么是“看病难”,什么是“看病贵”,又如何确定医疗费用花得值不值?本书第一部分将通过前五章的内容,一一阐明这些问题。
此外,习惯是个好东西,时常节省交易费用;习惯又是个坏东西,有时蒙蔽我们的双眼。因为习惯,我们不必刻意记住回家的路;因为习惯,我们可能错过提前了的航班。因为习惯,有了美味的中国菜;因为习惯,甚至也有了不太美味的英国菜。然而,多次的航班变动会校正我们的习惯;全球化的发展使英国菜也开始融入其他菜系的手法和口味。因此,这么久、这么痛的“医改”,是时候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习惯了。审视我们的医疗服务市场,现存的合约是基于怎样的假设,条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存的细分市场有无异动,又该如何重新界定?医疗服务机构的区域垄断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本书第二部分将通过第六章到第八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以上两部分的问题,每一个都不容易回答。不过,近年来科技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及其带来的思想飞跃,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变革的方向。正如淘宝、京东并不仅仅丰富了购物的形式,优步(Uber)、滴滴也不仅仅弥补了传统出租车,它们还重新定义了各自的行业;在可见的未来,基因技术、移动医疗[1]势必也将重新定义整个医疗服务市场。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和思想的逐步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或迟或早,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就像传统购物行业的既得利益者无法抵挡电商的冲击,传统出租汽车行业既得利益者难以扼杀专车的发展,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也必将接纳新的成员。一个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共享经济时代,一个精准医疗趋势,共同改变了和改变着医疗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备的状况,冲击着既得利益集团的收益分配,为我们重新定义医疗服务市场,甚至重新定义公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沿着这样的路径,我们既重新审视医疗服务市场本身,又重新审视我们的习惯。这一思想将贯穿全书,并为第三部分的政策建议指明方向、提供方法。笔者认为,市场也好,政府也好,高效地发挥作用都是有条件的。正如前文所说,它们所依据的条件,既有现实层面的,又有认识层面的。现实和认识不同,两者的力量对比也就不同。笔者虽然提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本书第三部分的第九章,系统阐释涵盖政府干预的诸多背景下,市场力量如何自我调适;紧接着第十章在回顾政府行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新的条件下政府应当如何干预医疗服务市场。第三部分初步提出“阿里公民”的概念,意在阐明政府与市场力量对比的依据及变化路径,却无意间发现这一概念可扩展至多个领域,甚至将影响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的研究。这也是本书政策建议的创新之处以及全书的意义所在。
此外,本书虽然研究医疗服务市场,但尽量避免就医疗谈医疗的思路。笔者大量引用非医疗领域的案例,对比解释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性及其改革路径。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对比高速公路拖车服务的管理,提出罕用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对比交强险的经验与教训,阐明医疗责任保险的设计方向;对比优步、滴滴对出租汽车行业的重新定义,预测基因技术、移动医疗等对医疗服务市场的重新界定;对比快递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出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改革路径等。这些案例都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医疗服务市场。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笔者希望更多的读者看到这本书,不仅包括医疗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医疗经济学和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还包括对社会学、政治学研究有兴趣,以及为更美好的生活而思考的人们。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