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傅斯年政治思想片论

傅斯年不是政治家,但在民国的政治生活中却有几次非同寻常的表现,如担任“五四”学生游行总指挥,炮轰孔祥熙、宋子文,在二战后处理东北问题上率先与苏俄抗辩,这样的大动作绝非一般政客所能为,或所敢为,傅历来以敢言力谏震撼政坛,时人有“傅大炮”之誉。傅斯年也非政治思想家,他对政治所发表的议论,很难说构成一个缜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我们可以找到胡适的位置,但却找不到专论他的章节,我想这样的处理也不是没有道理。傅斯年有自己的政治抉择,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有自己对政治特有的感觉和把握,他与政治关系之密切及对政治把握之纯熟,决不可以一介书生等闲视之。傅斯年与政治的这种特殊而微妙的关系,成为我们理解他个人风貌的一个重要侧面。

有趣的是,对傅斯年与政治的关系,鲜见有人专文论及。胡适、傅乐成、王世杰在论及傅斯年时曾有零星的涉及。[218]大陆唯一的一本传记《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在某些章节亦有评述。[219]总的来说,这仍是一个欠缺系统讨论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有三:一是傅斯年毕竟是一个学者,论者也许不愿将他与政治的关系过地渲染;二是如接触这一问题,无疑将触及一些敏感、忌讳且可能引发政党争议的问题;三是一些有关的档案资料仍未公开,主要是涉及傅斯年与国民党上层关系的材料,故我们很难知道其中的内幕和细节。

尽管如此,在1980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7册)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第5册所收是傅斯年的时评政论,而在书信一册,亦有不少与政治相关。就笔者所见而言,这也不是傅斯年政论的全部,此书所未收者可分两种情形:一类是有意未收,如《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220],《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宋子文的失败》[221],一类是漏收,如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的质询发言和提案等。所有这些成集或分散的材料,多少能为我们研究傅斯年的政治思想提供一些线索。

傅斯年与政治关系密切者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五四时期,二是30年代至抗战时期,三是抗战后至其去世,每个时期他议政参政的内容大不相同。应当说明,我这里所讨论的傅斯年的政治思想,因篇幅所限,仍不过是截取他重要的片断。为凸显傅斯年的个性,在此又以胡适为比较对象作一辅线,以显现两者之异,其中并不寓含褒贬之意,只是想说明,这对被人们常常并联在一起的两个人物,其实在政治上是多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