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桥汉语(准中级上)
- 刘爱群 胡玉华
- 2061字
- 2020-07-09 19:37:15
总序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好的教科书和有效的教学法,能使没有经验的教师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缺少这些,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难以真正在教学上登堂入室。”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教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始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日本的不断深入,不仅学习人数快速增加,且学习者的类别也不断增多。在这一形势下,对教材,特别是对有针对性的教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套系列教材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顺应而生。编写者衷心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为广大在日本本土学习汉语的需求者提供积极的帮助,同时也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各类日本朋友提供更多选择。以下是本套教材的概括介绍。
编写原则
针对性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特点,在全面研究有别于欧美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基础上,针对日本人和日本人学习汉语的特点,确定教材编写模式,力求提高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率。
科学性 吸收国际最新的教材编写理论,吸收汉语最新研究成果,在汉语语言要素选择、输入、练习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循序渐进,力求教材内容科学专业。
真实性 从初级到最高级,不同阶段突出不同特点,但各段的共同点都是以实现语言交际为目标。场景设置和材料的选择都与某一真实环境相结合,使教材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系统性 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第二语言标准,特别是汉语水平测试标准,整套教材为小台阶多级别的组合,共分为初级、准中级、中级三段,每一段上下两册,全套教材共有六册。
文化性 教材在选材上突出文化底蕴,尤其注意中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文化交融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大背景下语言教学的崭新面貌。
结构目标
全套教材共有三段六册,各段的具体目标是:
初级 以结构为纲进行编写,同时兼顾功能项目,力求二者完美结合。初级教材的编写重在体现出针对性特点,即针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时需要加强的方面,采用听说领先的编写方式,同时又兼顾到中日语言中汉字的中介作用,使教材从初级起,就展现出有别于传统的、面向欧美学习者的汉语教材的崭新面貌。初级阶段的词语在800个左右,学完初级,可以进行初步的日常交际。
准中级 以情景和功能为纲进行编写。为体现情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上册侧重于日本情景,下册侧重于中国情景,并尽可能做到寓功能于情景之中,同时注意补充初级阶段未曾学习的语法项目。课文多是对话加叙述的形式,力求自然、轻松、有趣,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同时,以多种形式强化听和说的训练,进一步体现母语为日语者的教材特点。学完准中级,词语达到1600个左右,可以独立在中国生活,并用汉语进行简单的沟通。
中级 以功能和话题为纲进行编写,同时兼顾中级阶段的语法项目。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中日同形词音义对照辨析能力的培养。课文形式由主要是对话体转为文章体,课文内容从主要是日常生活交际语言的学习转为对更具社会、文化含量文章的读解与听说,从而提高在较深层次、较宽领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学完中级,词语达到3200个左右,可以比较自由地用汉语与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材特点
国别教材 语言教学理论,特别是二语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表明,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由于自身母语的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因此,针对不同母语者的不同需求,从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原则出发,针对某一国别的特殊需求编写教材是十分科学有效的,这也正是本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合编教材 本教材的另一特点是,这是一套名副其实的中日合编教材。从教材的策划到编写大纲的制定,从顾问的邀请到教材总主编和监修的配合,从各级主编的确定到编写人员的组成,以至每一课的具体编写,每一步都凝聚了中日双方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其目的就是中日双方各自发挥所长,扬长避短,合编教材。
趣味教材 本教材内涵十分丰富,其内容不但贴近学生生活,而且特别注重凸显中日两国的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展示人类共通文化;练习形式多样,既丰富又实用,既有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也有具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使学习者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有很宽广的拓展和深化思考的空间,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趣味。
有效教材以上几个特点,体现出本教材明显地不同于以往的汉语教材。她针对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实际需求,她凝聚了中日双方汉语教师的共同智慧,她科学、有趣、实用、有效。我们相信,这会是一套全新的受到使用者欢迎的有效教材。
本套教材从2008年策划到2012年开始出版,历经四年。其间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作为本套教材的总主编,我首先要向立命馆孔子学院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睿智和果断,使得教材得以问世。同时,我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和立命馆大学的校领导,你们的决策和支持,保证了教材的持续编写。我还要感谢为本套教材的策划和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付出心血的所有中日朋友,你们的参与与献策,使得教材锦上添花!最后,我要感谢参加编写教材的全体中日教师,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
由于水平和能力,本套教材一定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欢迎听到各方朋友的宝贵意见。
李晓琪
2012年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