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可分为中原南方地区和其他地区两大部分。

中原南方地区所发现的主要是都城遗址,清晰地展现了由两汉王城式都城向隋唐帝都式都城转变的轨迹。其他地区的城址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各地方政权建立的都城,也有其他类型的城址。十六国时期普遍出现于周边地区的地方政权都城,有的模仿中原城市,如三燕龙城、大夏统万城、凉州姑臧城;有的颇具民族特点,如青海湖畔的吐谷浑伏俟城;建国于东北山地的高句丽政权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实施了山城与平地城相结合的双城制的都城形式。其他类型的城址多具有地方特色,如北魏政权为了抵挡北方民族的骚扰,在今内蒙古境内建立了若干军镇;今新疆境内的城址分布于当时的绿洲地区,且城内有许多佛教性质的建筑一直遗留到今日;高句丽政权则在险要之地广泛建立山城。

频繁的战争,无休止的内乱,对人口的极度需求,给魏晋南北朝城市打上深刻的烙印。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的大型化、对内防范和对外防御导致城市的堡垒化、都城采用大小城相倚的双城制、里坊制日趋严密规整是几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其中建康、平城和洛阳最为典型,这几座城市都是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或在城墙上修建角楼、马面以加强防御,或增加宫城城墙的层数,或在都城北面建立苑囿以作退路,还建立坞堡性质的小城以备自守(注:邺北城的三台、洛阳的金墉城、建康的石头城都属于同一性质。),并对进出里坊的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城市成为政治军事性的封闭体,经济活动和人身自由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构成魏晋南北朝城市的显著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