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民经济观察·系列4
- 梁小民
- 1807字
- 2020-07-09 20:02:34
转型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向市场经济,这些国家被称为转型经济。转型经济国家已经打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系,但并没有在短期中建成市场经济。转型经济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由下而上自发地形成的。中世纪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自发产生了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以其本身的力量自发地演变和完善。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之后,市场经济是自由放任的。只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后才由政府进行干预。在这种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相当完善,保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立法健全,宏观调控依靠经济手段的引导来实现。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主导形成的。在计划经济中,无论经济多糟,无论下层要求改革的呼声多大,只要政府不愿意就无法转向市场经济。无论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多么不可抗拒,政府在某一时期内仍然可以靠政治权力阻挡历史车轮前进。转向市场经济是政府或者个别英明领导人的决定。而且,在一些转型国家中,市场经济是由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政府有计划地建立的。市场经济的目标和建立快慢完全取决于政府。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分散决策和市场机制协调。用分散决策替代集中决策的快慢取决于政府是否愿意“放”,以及“放”得多少。只有集中决策变为分散决策,市场机制才能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从客观上说,“放”得太快会引起不利的冲击(所谓“一放就乱”);从主观上说,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权利和利益也不愿放得太快。这就使经济转型时期处于一种计划不计划、市场不市场的二元经济体制状态。这种状态加剧了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与复杂性。
转型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剧变过程,是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它不仅是经济转型,还会引起激烈的社会震荡。许多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来了。例如,计划经济下物质短缺,但用行政手段强制稳定物价。一旦让价格发挥作用,放开物价,就会产生严重(甚至恶性)的通货膨胀。再如,计划经济下生产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隐蔽失业。一旦要提高效率(减人增效),就会出现大量公开的失业。转型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而是计划经济下产生并积累下来的问题。没有经济转型,这些问题仍然可以靠行政手段暂时压下去,或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但经济体制改变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解体了,这些问题突然暴露出来。这就使转型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比市场经济下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这是每一个转型经济国家都面临的难题。
转型经济的基本任务是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尽快建成市场经济。稳定与增长同样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其内容不像市场经济下那样仅仅是经济目标,而包含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目标。
转型经济的特点还决定了它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各国。由于企业尚且不能成为独立决策的法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限,政府仍然有相当大的权力(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无限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市场经济中常用的调控手段,作用极为有限。换言之,转型经济尚不具备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决策者是在计划经济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相机抉择地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能力。或者说,更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下行政命令的方法来调节经济。转型经济中更多运用行政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是不得不为之。市场经济不完善,经济手段引导作用有限,经济又需稳定,行政手段就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行为时,政府错误的政策会被市场纠正,不会对经济有过大的负面影响。但在以行政手段为主时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决策者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或政策失误,都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加大经济波动。二是行政手段必定是“一刀切”的。面对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同的政策,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三是行政手段的有效性取决于决策者的权威性。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政府的权威性下降,地方有形成诸侯经济的趋势。如果地方政府不听中央决策者的话,宏观调控能力打了折扣,其政策再正确,其作用也就有限了。
转型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的种种困难都来源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全。因此,这种经济实现有效宏观调控的基础仍在于微观层面的改革——产权改革、国有企业的独立、民营企业的扩大、放开价格让市场真正做主等等。这种进程的快慢在相当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政府决策,尤其是要加大“放”的力度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