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减少告诉我们什么

储蓄增加是好事,但当我国居民储蓄突破14万亿元时,专家开始担心储蓄过多的负面效应。因此,当10月份储蓄首次开始减少,比上月减少76亿元时,专家们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据专家分析,这减少的76亿元储蓄主要是流向了股市。这表明,我国股市正走出前几年的低迷状态,回归正常。这几年,政府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股市的政策,尤其是许多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优绩股在国内上市,恢复了股民对股市的信心。股市的上扬吸引了投资,部分储蓄流向股市。股市回归正常对经济是一个利好消息,无怪乎专家为此而高兴了。

百姓把钱从储蓄转向股市为什么利好呢?我们知道百姓的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储蓄的部分既可以存在银行(我们称为储蓄),也可以用于购买股票、债券或其他形式的投资(我们称为投资)。储蓄是一种间接投资方式,即由银行作为中介再把这些存款贷出去。购买股票等是一种直接投资,由自己选择投资的对象。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把百姓的钱用于投资,但其效果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当百姓通过银行间接投资时自己并不承担投资风险。这种风险由银行承担。在银行并没有完全独立,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很可能失误,引起不良资产。当百姓在股市上购买股票直接投资时,他们要自己承担风险。这样,百姓就会更谨慎地选择对象,企业也会面对股民的压力,资金使用效率更高。而且,直接投资所需的成本也低于间接投资。

一个社会投资渠道应该多元化,但过去我们一直以间接投资为主。尤其这些年来,股市运行不正常,使投资渠道更为单一。这不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资本使用效率低,也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扩大投资渠道,百姓可以更多地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进行直接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正在于此。所以,银行存款流向股市是一个好兆头。

但是,许多专家也指出,对这次储蓄减少也不能过分乐观。一方面,转向股市的资金仍然有限,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种势头会一直保持下去。扩大投资渠道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储蓄的减少只是投资方式的变化,百姓用于消费的支出并没有显著增加。扩大内需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消费并没有以相同的比率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高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和出口。投资最终会受到资源的限制,而且没有消费的相应增加,还会形成生产能力过剩。我们出口的优势主要还是低成本、低价格,但这种状况很难持续下去。这种类型的出口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竞争的威胁和进口国的各种反倾销抵制。要使经济健康地发展还要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增长上。政府一直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原因正在于此。

影响百姓消费支出增加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改变收入分配差别过大的状况。根据经济学理论,穷人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远远高于富人。现在银行中80%的储蓄主要是富人的。在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穷人的收入,既可以增加消费,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缩小收入差距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增加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央对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精神是有战略眼光的。

二是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一种不确定的心态。尤其教育、医疗和养老被称为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人们不敢花钱是想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教育收费,尤其是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也都有利于增加内需。我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考虑社保、教育和医疗改革。

储蓄减少是一个好兆头,但要使这种减少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未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