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生勤奋的语文泰斗

《国文通才王力》,宣传了一治学传道、勤奋笔耕、热爱祖国、毕生致力于弘扬祖国文化的精神,以教育后人,对此,我很高兴。我想,了一如九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国文通才王力

了一在世时,有些人因敬慕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敬慕他为培养人才,振兴祖国学术而拼搏不辍的精神,曾劝他写一部自传。了一为人谦虚谨慎,从不矜己之长,不肯花时间费心思去为自己立传,宁愿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到研究语言学和教学上。

了一逝世后,有一些人建议我们写一部他的传记,我想,为他写传记也是一种纪念他的方式,于是就由我的亲人执笔写了这部《国文通才王力》。在这部传记出版前,我曾看过原稿,它最使我感到满意的就是求实求真,对了一的一生如实记叙,没有虚构、夸张、想象的成分。

我和了一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我认为他语言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为学的辛勤,为弘扬祖国文化、振兴祖国学术所付出的劳动,确是惊人的。他少年时代就因家境贫寒而失学。在失学的10年中,他自学了10年。自学的10年,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地读了向人借来的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并陈的14箱书,他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为他后来做学问奠定了基础。了一从17岁到24岁,当了七八年乡村小学教师,为了深造,在同事的资助下到上海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不懂英语,初入学时英语测验成绩最多是十多分,他每天课前课后就专攻英语,晚上别人睡静了,他还在路灯下背单词,不到半年,他的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后来他到了巴黎,不懂法语,每天到法国餐馆就餐,就学菜单上的法语。进了法文补习学校,他刻苦攻关,只两三个月时间,就从初级班升到中级班、高级班,连跳了三级,半年后便能看法文书报,从事法文著作的翻译。写实验语音学博士论文时,他又自学了理化和生物学。

在我与他结婚后的数十年中,他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又总是一面教书育人,一面钻研学问,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写一部讲义就是一部学术论著。无论严冬酷暑,无论处在顺境或逆境,也无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都没有停止过语言学的研究。解放后,他更是争分夺秒地工作。平时他在家里,先听一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早晨7点起床,用过早餐后立即到工作室伏案工作。到了吃中饭和晚饭的时候,往往要催几次他才去用餐。他社会兼职多,常常要参加各种会议。若是北京开的短会,他往往计算好出发的时间,就是离出发时间还有十分八分钟,他也不肯放过。到出发时匆匆穿衣戴帽,常常穿错别人的衣服,戴错别人的帽子。因此,连他的雨伞,我也得绣上他的名字。若是外出开几天会,他必定要带上自己的手头工作,利用会议的空隙来做。他晚年到外地开会,常由我陪去,我为他收拾行李,他总忘不了要我给他带上写论著的资料和稿纸。1983年,他已是83岁高龄的人了,又患了脑动脉硬化和白内障,还应中华书局之约,撰写《古代汉语字典》。我劝他写些短文章算了,不要再写这样大部头的书了,他摇摇头,执意要写,以实现他多年来一直想写这样一部书的宏愿。他视力不好,看资料得用放大镜一个一个字地看,他还是坚持每天工作好几个小时,直到1986年4月他入医院的前一天,还写了两三百字。他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实在感人肺腑。我作为他的妻子,为了让他能全心全意从事他的事业,甘愿做出牺牲,当好家中的后勤,照顾好他的生活。

王力和夫人夏蔚霞

了一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上拼搏不辍,乃是来自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他热爱祖国,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清王朝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不满,对帝国主义入侵,山河破碎,忧心忡忡。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消息传来,他才11岁,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头上的小辫子剪掉。十七八岁,他刚学会写诗联对,就用诗词对联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情。他在上海南方大学就读时,曾积极参与了反对校长江亢虎阴谋复辟帝制的活动。他留学巴黎,获得博士学位后,并不想在国外谋职,过西方知识分子待遇优厚的生活,而是想赶快回国,为祖国效劳。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在昆明,生活极其艰难,他为了挣几文稿费补贴生活费用,曾在如豆的灯光下写小品文,针砭时弊,对当时的腐败政治进行隐讽。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解放后他由衷地感到心情舒畅,工作更加勤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怨天尤人,只是自我检查思想,认真读马列著作,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然被戴上了几顶荒诞无稽的帽子,受到了一而再的冲击,以致饱尝心灵和皮肉之苦,但事过境迁,他没有说过一句怨言,依然抱着向前看的心情,任劳任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常常教育儿女:人生在世,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要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1980年他提前写了遗嘱,特地把他的这种人生观作为主要内容写了进去,以告诫他的子孙。我觉得了一和许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爱国之心是炽热的。

为学与为人的一致,在了一身上也是突出的。他为学有求实的精神,为人也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谦虚谨慎,只有实事求是之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学术界的人因此就说他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治学的态度极其严谨,人们都说他的学术著作多富创见,但他并不以此自傲,而是谦虚谨慎,不断检查总结他著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并在再版时加以说明和改正。许多人读过他写的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著作,以为他是诗人,常寄诗词来请他修改。他常对作者说,他只懂诗词格律,而不是诗人。20世纪60年代朱光任广州市市长,写了几十首《广州好》的词寄给他,请了一修改润色。了一过去是朱光的老师,解放后师生相见,感情至笃,他自谦不是诗人,也不肯修改,只答应为《广州好》作序。解放初期了一和朱光都在广州,作为了一的学生,朱光十分尊敬了一,而了一自觉在政治思想上远不如朱光,反而尊朱光为师,并按朱光的劝导,努力学习马列著作,用以指导自己的科研。了一从事教学半个多世纪,在国内培养了好几代的学生,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有些外国的汉学家也来请教过他关于汉语方面的问题,他们都承认从了一那里受到教益。了一却认为,不能把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记到他的功劳簿上,而是他们勤奋钻研所致。有的中外学者尊了一为当代中国的大语言学家,他总是谦逊地说:“愧不敢当,我是前辈的学生。”了一对前辈学者,如赵元任、叶圣陶等,十分尊敬,总以师礼相待,在学术方面常向他们请教。对同辈的学者十分尊重,在学术问题上有某些分歧,从不红脸争胜好强。如别人意见他认为是对的,就虚心接受;认为不对的,只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朱自清、闻一多和了一是同代人,他们不过比了一大两三岁,但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了一却把他们当做前辈。他有缺点,一经这两位学者指出,总是那样乐意接受批评,主动改正。后来,他教学生,还常以他们的事迹来鼓励学生勤奋钻研,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了一也常对自己的子女说:“满招损,谦受益。为学为人都要谦虚谨慎,即使自己有过一寸之长,也不能以此自傲和傲人。”了一对学生既严又慈,对在校学生的学业和毕业学生的工作,都十分关心。因此,他的几代学生对他都念念不忘。学生尊敬了一,也尊敬我这个师母。了一去世后,他的学生还时常来看望我,令我非常感动。记得了一刚去世时,有位外国学生一下飞机就要来我家看望老师,当他听说了一去世,便急忙赶到我家慰问,还要了一张了一的遗像作为永久的纪念。

王力八十自寿诗

了一一生走过的道路确是不平坦的。如果说他还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就是他那种爱国主义的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他的这些思想和作风,也是从前辈学者的好传统中学来的。我作为了一的遗属,希望后辈学人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振兴祖国学术拼搏不辍,将来在学术成就上超越前人,不断开拓前进。

夏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