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

这本关于大学的演讲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真是既合情又合理:这些演讲里的好几篇,都是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作出的;这些演讲里的很多内容,又都是与北京大学的改革(指2003年初夏尝试启动的那一波)相关的。我在把它们编辑成册的时候,做了几项系统的技术修订。第一,我是以逻辑次序而不是以时间次序来排列各篇,这样有助于读者的顺理思考。[5]第二,我加上了一些在演讲时无法列出的参考书目和资料索引,有助于读者对相关问题作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第三,我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后发表出来的演讲稿作了全面的修订,这主要是因为我的浓重南方口音给别人造成不小的困扰,当他(她)们听不懂的时候,只好猜想,往往整句整句地误解了我的意思。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的普通话太次。[6]所以我恳请读者诸君日后要以本书为准,来引用——不论是同意还是反对——我的相关主张和论述。

不过,我在整理演讲稿时,并没有将它们“正规化”成庄严的论文,这多半得益于1999年我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演讲后主持人吴志攀教授的诚恳建议。他说:“你以后把演讲稿整理出书的时候,还是应该保留它们原有的口头表达的自然本色,这样学生们读起来亲切些。”

这本演讲录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当年那些邀请我去他们的大学或学院作公开演讲(半数以上为无报酬公益性质)的诸位,以及不厌其烦出面组织演讲的诸位(我这里不列出各人的行政职位,只列出当时他们的学术称谓,因为前者是暂时的):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吴志攀教授;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沈原博士;浙江大学的姚先国教授;武汉大学的黄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杨东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也夫教授、周孝正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楯研究员、陆建华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的倪克勤教授、谢韬博士;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西部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的张力教授、谢代刚研究员。

我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周雁翎博士在筹划和出版本书全过程中的运作,他的敬业精神实为可嘉。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燕园评论》和《燕南网》的郭琼虎主编、北京资深记者曲力秋女士、广州《南方周末—名牌》杂志社的黄惊涛编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几位研究生在讲稿整理过程中对我的帮助。

值得我特别感谢的,是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评论部主任龙希成。正是仰赖于他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才使这本集子中的好几篇得以问世。

当然,若无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姚成龙先生逐字逐句的技术编辑,本书决不可能以目前这样的素质奉献于读者诸君。

毫无疑问,以上的诸位,均与本演讲录所表达的观点没有关系。

2004年3月8日草就于香港科技大学

2004年9月12日修改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