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阅读课
- (美)J.B.克尔福特
- 888字
- 2020-08-29 12:49:30
Part 2
其实我们在之前的章节已发现,我们对阅读的内容毫不怀疑。我们从书中出现的场景、动物、人物特征及思想理念来判断分析作者提供给我们的故事模板,并且从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相反的是,我们也只能无助地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第一印象或是凭借过去经验的总结,得出瞬间出现在脑海里的词语的含义。
很大程度上说,我们的确是这样的。
如果我突然向你解释“一棵绿色的树”的含义,不仅我事先不知道这个词语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图,你也如同前文的我一样愚昧无知,毫无选择的余地。你的思想触到了“绿色的树”这一概念在你脑海里的分类,信手拈来其中最普遍的概念——可能是你童年时期,院子里的一棵榆树、一棵菩提树或是一棵马德拉斯树等。
在上一课,我们已经对调查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从经过辩证的结论里(假设你已经默认的结论)发现,学习阅读并不仅仅等同于读者可以不断为已有的经历充实更多的技巧,它还意味着能帮助读者拓展个人阅历,提升读者对语境的把控能力,增强读者对作者提供的词语含义的分析辨别能力。
现在有必要探讨一下,通过已经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或程序,我们是如何获取和运用这种批判性的选择的。
假设通过阅读上一课,你已经勉强认同了我的观点。我可以想象,经过片刻的思索,你一定会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课“学习阅读”固然不错,讨论了我们的大脑在阅读时会形成一定的画面;书刊报纸只是一个个剧本而已;写作资料来源于生活。这些内容一旦被指出,人们会发现它们不仅直截了当得令人拍案惊奇,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兴趣爱好。
整个第二课都在论证以上观点。我也曾尝试着实践过,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字典里的解释”只是对一个词语普遍概念的定义。我自己可以从语境、动词和特征等内容获知词语的含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还不能将两课的理论合并使用。我并不认为我能清晰准确地辨别词语的含义,除非我知晓整个故事情节和语境。
如果在阅读中途停下来去查阅词语的含义,我会发现自己完全不会阅读了。我没能在心中上演“内涵电影”,反而只是得到了一些乱七八糟、毫无关联的含义、记忆、联想及理念,此外什么也没能留在心间。你确定你是对的吗?或者说是我的理解离题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