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交响乐之父』——海顿

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者之一。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惊人,一百多部交响曲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做“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质朴、平易,风格幽默简洁,乐曲流畅欢快,既有蓬勃的朝气又有民间音调的特色。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

约瑟夫·海顿确立的近代管弦乐编制和配器原则,给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很大的启迪,被他们尊称为“海顿老爹”。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锁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

流浪生涯

1732年的愚人节,上帝没有愚弄世人,一名瘦弱却充满灵气的婴儿降临在奥地利一个风景秀丽的罗劳村。他的诞生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但谁曾想到,若干年后他竟然会成为永垂史册的大作曲家、“交响乐之父”。他就是约瑟夫·海顿。

有人说,克罗地亚人身体里流的是音乐的血液。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一个人会唱歌,有一个人会写曲,有一个人会演奏。海顿的家人们就常常晚上聚集在一起演奏音乐和唱歌,因为他们家族有克罗地亚人的血统。海顿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尤其有一副好嗓子。但是罗劳这个小地方对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学音乐的机会。海顿的父亲车轮匠马蒂亚斯·海顿为了使儿子的音乐才华得以拓展,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便考虑将海顿送到几英里外的海恩堡,跟他的表兄弟法郎克学音乐。

法郎克尽心培养小海顿,教他各种基础课和专业的音乐知识。6岁的孩子哪个不贪玩啊,可每当海顿因贪玩而误了作业时,法郎克总是棍棒相加,从未手软过。因此,小海顿不得不努力学习。除了上课之外,法郎克还带他参与当地所有的音乐活动,不放过任何一次观摩的机会。海顿在跟随法郎克的两年里,日子非常辛苦,但却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海顿8岁的时候,机会降临了——维也纳著名的圣史蒂芬教堂招募唱诗班成员。海顿以歌声打动了诗班指挥洛依特,他同意海顿加入诗班。在那里,教堂活动占去相当多的时间,想学音乐理论的机会很有限。尽管海顿试着作曲,但是诗班指挥却忙得没有时间给他任何建议,所以只有靠自己刻苦学习声乐、钢琴与音乐理论,从其他人的作品中学到更多的音乐技巧。

在海顿17岁那年,有一天在休息时,海顿看见一个同伴的辫子很长,觉得很好玩,便恶作剧,偷偷地将它剪了下来,结果被老师发现后要打他板子,而海顿不愿意接受惩罚。就这样,1749年11月的一天,17岁的海顿被赶了出来,开始流落街头。

从此,海顿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浪生涯,有时几乎难以糊口,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年代。但是到了晚年功成名就后,他回顾当时的情景时说:“我虽是坐在满是虫蛀的钢琴前,却从未羡慕过王侯。”

幸运的是,在海顿无米充饥、几乎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眼光深远的老音乐艺人卜伯伯。今天,让我们为这位老音乐艺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让海顿伟大的音乐之光提前照亮人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金子外面的尘土不知何时才能脱落。这位卜伯伯借给海顿一笔钱,不收利息,也不问什么时候还。

从此,海顿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租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间顶楼,买了福斯所写的对位法潜心钻研,开始积极热切地研读音乐理论。同时他也找了份工作,开始教授学生。

渐渐地,海顿在维也纳的音乐圈里小有名气。在他的一个贵族学生的帮助下,海顿终于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开始为王公贵族谱写作品。

1759年,通过自己的勤奋,海顿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尔辛的小教堂唱诗班音乐指导。从那时起,海顿就在封建贵族府邸中过着音乐仆役的生活。每天上班时必须穿上奴仆的绣金花背心,白色长裤袜,头戴假发,脸上搽满香粉。午饭前必须恭候主人,等待主人安排当天的音乐活动,饭后还要为主人演奏休闲音乐。他还必须按期完成主人布置的创作任务。而他也从早到晚勤奋工作,为自己所指挥的乐团尝试创作管弦乐。他的第一号交响曲就是在莫尔辛的别墅演出的。

依照当时的习惯,作曲家本人就在大键琴上指挥乐团。每次演奏时,在座的贵族嘉宾都会被海顿的才气深深吸引。他们都一致认为海顿是后起之秀。在受雇于莫尔辛伯爵期间,海顿还创作了很多交响曲。

后来,因为莫尔辛伯爵陷入财务困境,为了削减支出,乐团必须解散,海顿也因此失业。这时才29岁的海顿,似乎已经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波折。失业之后,海顿又转往匈牙利最有权势的埃斯台哈奇吉家族担任家臣。尼古拉亲王爱好音乐,尤其赏识海顿的音乐表现,所以在海顿进入埃斯台哈奇吉家族的同时,也拉开了他一生中事业和音乐创作非常重要的帷幕。

不幸婚姻

海顿的事业有成与他失败的婚姻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承认自己容易被漂亮温柔的女人吸引,而那个随了他姓的女人却既不漂亮,又不温柔。

有位古人说过,男人永远不该娶长相平庸的女子,不然,他一看见美女便会有爱上她的危险。海顿的爱情故事恰恰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例证。

在海顿离开莫尔辛家族的那一年,他也结束了单身生活。在圣斯蒂芬大教堂合唱团时他认识了假发制造商凯勒的两个女儿,他尤其喜欢小女儿,并想和她共度一生。但事与愿违,那位姑娘不知为何拒绝海顿的追求而去做了修女,远离了这个世界。海顿一气之下娶了她的姐姐安娜·玛利亚·凯勒。他很可能并不喜欢那位姐姐,但还是与之结婚,可能就像是霍姆斯医生婚姻专栏里的时髦女读者一样,认为“结婚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来,都像是从船上往水里跳”。

婚礼于1760年11月26日在圣斯蒂芬大教堂举行,新郎29岁,新娘32岁。刚开始,双方之间就不存在什么爱情,但海顿宣称,他确实“喜欢”过自己的妻子,如果她能表现得好一些,他本可以对她产生更深的感情。然而,安娜·玛利亚个性强悍、鲁莽,既高傲又反复无常,对海顿毫不体贴,常在家里大吵大闹,还会说一些刻薄的话来羞辱海顿。更让人不可容忍的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她故意将海顿的乐谱手稿用做卷发纸和烤糕点时的垫子。还在他远在英国时写信向他要钱,好去买下一处“寡妇之家”供自己居住。为了躲避吵闹的家庭生活,海顿只有寄情于音乐创作。他甚至被迫采取一些不体面的手段,以免使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落入她挥霍无度的手中。

最后,海顿实在忍无可忍,选择了逃避,两人还没有子女便分居了。

海顿爱情生命中的另一位女人是施洛特夫人。她是个寡妇,据说与海顿相遇时已经有60岁,而她的先夫是移居到伦敦的德国优秀音乐家约翰·萨穆埃尔·施洛特。海顿是在施洛特死后三年到的英国。他们是怎么遇见的,没有人知道,但很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工作学习目的。当时施洛特夫人请海顿为她上课,可是上课只是个很好的恋爱幌子。试想,一位60岁的老妇人,况且她丈夫曾接替“伦敦巴赫”担任过王后的音乐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她请海顿做她的音乐老师可能吗?在1792年2月,他们的关系已经发展到施洛特夫人可以在信的抬头上写“我亲爱的”,并表露自己对他健康的牵挂。3月7日,施洛特夫人在信中说:“我有千言万语要向你倾诉。我心中满是对你的柔情,世上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你的深情。你在我心中一天比一天宝贵。”

海顿如何回应是人们所不知的,但这位“很高兴能早晚两次见到你”的女子肯定不是单方面的求爱者,因为在4月4日,海顿为收到的一块香皂写信感谢施洛特夫人时,用的落款是“永远是你亲爱的海顿”。4月19日,他的情人在信中这样写道:“今天早晨,我听说你身体不适,非常难过。听说你昨天工作了五个小时。真的,我亲爱的人儿,我怕这样会伤了你的身体。你已经写出了这么多美妙动人的作品,为什么还要不顾劳累接下这种紧迫的活儿?想到你的身体,我害怕得几乎要发抖。听我一句吧,我深受爱戴的海顿,不要连续工作这么长时间。亲爱的人儿,如果你知道你的平安对我有多重要,我猜你为了我,也为了你自己,一定会努力保重自己的。”施洛特夫人每次听了她“最爱”的音乐会,都会为精神得到的享受再三道谢。我们从她的信中看到:“有了你那动人的作品加上你出色的演奏,就一定是一场最最迷人的音乐会;除此之外,能见到你也总是给我以无穷的满足……跟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都越来越珍贵。”

信中,她用她“真挚的爱恋”请求他相信,她永远都会把与他相识看做是她生命里最幸福的事。所有已经发表的情书都写于1792年,以后发生的事情连一个字也找不到。当1794年海顿重返伦敦时,住在圣詹姆斯的贝瑞街1号,那里离施洛特夫人的家非常近。如果这次伦敦之行也有信的话,海顿显然没有把它们和那些情书放在一起。海顿最后一次告别伦敦时,他把自己最后的六首交响曲的手稿“托付给了一位女士”,这位女士显然就是施洛特夫人。不过,海顿作为有家室的人,信中并没有证据表明有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施洛特夫人事件是怎么结束的,所有为海顿立传的人都没能发现。

音乐奴仆

进入埃斯台哈奇家族以后,海顿在这个封建的宫廷中,一直做了30年的音乐奴仆,他的交响曲创作也是在此得到了完善。在埃斯台哈奇家族期间,尤其是1766年老乐长去世之后,海顿被指派接任,这对海顿的命运而言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改变。作为乐长的海顿必须接手写作教会音乐,这使得他重新认识巴罗克风格,因此天主教的弥撒曲也成了海顿创作的另一个重点,也因此才有机会以小调的形式来写戏剧化的交响曲。而除此以外,室内乐曲和钢琴奏鸣曲,也是这段时期和交响曲相提并论的重要曲式。事实上,亲王府的生活相当单调,海顿和其他的人有了一点距离感,心里觉得很孤单。他曾说:“既然上帝如此安排,我也只有安之若素。”不过也因为情感上与人隔离,才能将精力投入作曲,作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

有一年,埃斯台哈奇亲王要去避暑,想带领乐队同往。这时候音乐季节即将结束,演员们都急着回维也纳与亲人团聚。爱开玩笑的海顿没有向他直接请求休假,而是利用音乐饶有风趣地施一个对策,那就是著名的《告别交响曲》。当第四乐章结束后,音乐仍未停止,又开始奏出了柔板,瞬间,乐队成员逐个熄灭了蜡烛然后退席,最后在幽暗的一支烛光中只剩下两名小提琴手,以疲惫的神态结束演奏。亲王立即领会其中之意,笑嘻嘻地决定第二天即可休假。

海顿在家族创作的这个阶段,正好是18世纪的“狂飙突进运动”,此时期的欧洲文人及艺术家一窝风地想要表达更多的个人情感,这应该是浪漫主义来临前的一股推动力。在这个时期,海顿以一些罕见的曲调创作音乐,还写了不少小调的交响曲,但因为当时小调是用来表现很热情或很悲哀的情感,所以海顿这样做的动机非常耐人寻味。而这段时间,海顿的音乐渐渐趋于戏剧化,悲剧色彩最强烈的作品要属《受难交响曲》。稳重的慢板令人联想到背负十字架的痛苦,一种阴沉的忧郁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虽然莫扎特在曲调上比海顿大胆,但海顿在选择曲调方面比莫扎特更富冒险精神。

从18世纪50年代末至18世纪70年代初,在海顿交响乐的创作早期,其作品有的具有交响乐套曲结构,有的却只有第一乐章——奏鸣曲快板。到了18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海顿的交响乐才开始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并继续探索其体裁的发展。从四乐章套曲的结构来看,海顿对快板乐章地位的确立,在交响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时,在他的交响乐中,世态风俗性、舞曲性和歌唱性的主题仍占主要地位,其中结合着不同的民族风格,这与当时的维也纳社会音乐生活的基本气氛是一致的。在18世纪80年代,海顿的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除了充满阳刚巧思、魅力与生命活力之外,更显得圆融成熟。在《巴黎交响乐》的六首交响乐中,特别是在末乐章,民间音乐体裁的意义加强,民间色彩相当鲜明。在这一时期,他的抒情曲调也变得更为宽广而细致,这种转变被认为是受到了他的年轻的同代音乐家莫扎特的影响。他的音乐总是散发出清新健康的气氛,或许莫扎特的激越热情是海顿所缺乏的,莫扎特的登峰造极之境也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但整体而言,海顿的音乐品质可与莫扎特并驾齐驱,甚或更崇高。在海顿后期的音乐里,蕴涵更多对浪漫时代的期许,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其音乐的直接、明朗、美善以及对生命、艺术的观照。

他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祥和的气氛,听他的音乐就像听优美的田园诗一样。海顿作品往往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惊愕交响曲》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交响曲的规律是第二乐章较沉静,而海顿一反传统,在第二乐章中随兴加入一些重拍,企图惊起一些习惯在音乐会上打瞌睡的绅士淑女。还有《时钟交响曲》则是模仿了钟摆规律的滴答声,至今仍让聆听者会心一笑。正如海顿所言:“上天既然赐予我一颗欢愉的心,他也应该会宽恕我以欢愉的心服侍他。”这也是后世赠与海顿的赞辞。

伦敦偶像

1790年,埃斯台哈奇亲王去世以后,海顿移民维也纳。在这以前的30年里,他作为作曲家和乐长,为他的委托者写了一百多首交响乐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的绝大部分,这些体裁在海顿创作中占主要地位。在18世纪的90年代初,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海顿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不再为贵族的私人乐队歌唱班服务,摆脱了这种束缚。他曾说:“不再做一个被束缚的服役者了,这样一种感觉就能抵消一切劳困。”辞职后,他开始专为资产阶级的民主的音乐生活从事创作。这意味着他作为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转变,从奴仆成为了自由音乐家。这个经历和他的忘年之交莫扎特完全相同。这好像是上帝的刻意安排,让两位音乐宠儿作为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相会,在不受任何束缚的条件下,为世人创造更多的听觉财富。

正好这时,英国方面一再邀请他去伦敦。于是年近60岁的海顿决定出国去见识见识。在起程前去见莫扎特时,莫扎特想劝他取消这次旅行。因为莫扎特害怕孤寂,而且这年海顿已经58岁了,对他的健康状况也很担心。莫扎特说:“去英国你懂英文吗?”他说:“不懂,这么多年以来,我从没踏出奥地利,怎么懂得英文?”莫扎特说:“那不太好哦!如果不懂,恐怕会有许多不便。”海顿微笑着说:“不过,我说的话,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听得懂。”是的,音乐是不分国界的。

自1775年以来,海顿在欧洲便被普遍尊称“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话自然人人能懂。

在伦敦,他为英国资产阶级的音乐会听众写下了他最有影响的交响乐——12首《伦敦交响乐》。由于英国大都市听众层在审美听觉要求上的严格甚至苛刻,以及英国人将海顿称为“世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因此,海顿决定不负众望,将40年积累的经验全用于这12首《伦敦交响乐》的创作,显示出以前作品从未有过的气势,其中的乐思更为充实,配器更为灿烂,和声构思更加大胆,节奏更加饱满。这些作品自然成为他交响乐创作的最高造诣。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交响乐》的主题中,有一些十分典型的民歌式旋律。这方面,海顿总是力求音乐能够达到雅俗共赏,而雅俗共赏也是衡量海顿音乐之所以伟大的价值尺度之一。因此他在英国的名望非常高。

他的作品所到之处都受到推崇,颇有三日不听海顿曲,内心即有落满尘埃之感。他个人当然更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一天早上,伦敦一家音乐书店来了一位矮个子绅士,对老板说想买最新出版的钢琴乐谱,书店老板立即递给他一本刚出版的海顿的奏鸣曲。绅士不情愿地随手翻阅了一下,说:“我不想要这个。”老板赶忙解释说:“这可是海顿的作品啊。”绅士争执道:“我知道,可我想要更好的。”老板勃然大怒:“请吧,先生,本店不招待像你这样的顾客!”这位绅士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对不起,我就是海顿。”书店老板吃惊地瞪大双眼,沉默几分钟后,紧紧地抱住了他的偶像。

1791年,海顿第二次去伦敦时获得了牛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为此他写了有着丰富思想内容的《牛津交响曲》来表示感谢。旅英途中,他还先后访问了德国的汉堡、波恩、德累斯顿等城市。

叛逆师生

1792年,这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纪念的一年,因为同样影响了全世界音乐的两大巨匠相遇了——海顿和他的学生贝多芬。那是3月份在波恩的一次见面,22岁的贝多芬当时还住在温泽街,但选帝侯已经安排好让他前往维也纳进行深造。正好,贝多芬所在的选帝侯的乐队要在戈德斯堡宴请海顿。机会难得,贝多芬赶紧向当晚的贵客呈上了自己写的一首康塔塔,结果海顿“大为赞赏,并热情地鼓励他继续钻研”。得到了海顿的肯定之后,贝多芬便有了让海顿给自己上课的心愿。但由于种种原因,贝多芬直到11月才动身前往维也纳,在动身以前,他已经正式地和海顿谈了上课的事。

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来到维也纳后,找到海顿位于汉堡会馆992号的住所前去听课。从贝多芬自己作的费用记录看,他的第一笔学费是在1792年12月12日交给海顿的,数目写的是八个格罗森(约等于九个半便士)。看来海顿没有漫天要价。贝多芬学的是严格的对位法,课本也同样是法可斯的《对位法进阶》,这本书曾帮助海顿度过了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旧时光,我们不知道贝多芬一共写了多少练习曲,但保存至今的就有245首。据贝多芬研究者诺特博姆说,海顿只修改了其中的42首。

海顿确实忽视了他的年轻学生,除了他年事渐高、工作繁忙外,还有其他原因。贝多芬那时已经是一个音乐改革派,海顿则满足于传统的套路。两个人属于不同的时代,年轻艺术家喜欢“试验”的脾气在年长的音乐家看来,不过是疯狂放肆。贝多芬甚至质疑平行完全五度音程,还认为应当“偶尔学学符合规则的东西,这样,以后也许能得到不符合规则的东西”。据说,海顿坚持认为贝多芬是个钢琴家,而不是作曲家;而贝多芬当然也觉得海顿落伍了。他对海顿的不恭是无可否认的,他甚至还疑心海顿蓄意阻挠他的学习,而对此海顿根本无能为力。很多年后,他还在攻击海顿的音乐,并讨厌别人把他称做海顿的弟子。“我没在海顿那儿学到什么,”他说,“他从来不替我指正错误。”但在贝多芬的日记里,他对海顿的作曲天赋是承认的。波尔竭力指出,贝多芬一有机会就说海顿的好话,当众即兴表演时会选用海顿的主题,还记下了海顿一首四重奏的谱子,并精心收藏了他的一首英国交响曲的手稿。不过海顿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的“主题活用的原则”确实启发了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当贝多芬在病榻之上得知海顿竟出身普通农民之家时,不禁惊叹不已,他最终还是认识到了海顿的伟大之处。

晚年巨作

1795年秋天,海顿回到了故乡,从此很少参加音乐会的演出。过着清悠、宁静的庭院生活,偶尔参加一次短途旅行,颇有“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生活境界。同年3月,65岁的海顿应奥地利宫廷之约,写了一首赞美皇帝法兰兹·约瑟夫的曲子,这曲子谱成后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所以他又用这曲调做主题谱成了弦乐四重奏曲,这就是到现在还上演着的《皇帝四重奏》。最初这首曲子是奥地利国歌,后来变成了德国国歌。

在维也纳,海顿除了教学,还埋头研究早在伦敦时就注意的亨德尔的清唱剧。他先后完成了两部大型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创世纪》作为海顿第一部清唱剧,是一部圣经题材的宗教清唱剧,其脚本是以《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为基础。这是宗教音乐,并且寄托有某种宗教情感,但是,从音乐情感的现实性来讲,这部作品的情感却来自于世俗的人生态度。作为主要的音乐情感表现对象,海顿所歌颂的人类不是任何人的奴仆。就像在歌词中歌颂的,“具有天赋的价值和尊荣,并且美丽、英勇、坚强而崇高,昂然直立,面容宽广平和,作为一个人而挺立,是大自然的君主”。它所表现的是人生而平等的启蒙思想。《创世

纪》被视为亨德尔的《弥赛亚》之后又一部杰出的宗教作品。

在《四季》这部纯粹世俗性的清唱剧中,劳动者成为神剧的中心。这是海顿70岁时完成的,也是作曲家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反映海顿对平民百姓生活乐趣的共鸣。清唱剧这一体裁都是与宗教有关的,然而海顿在他的《四季》中,却把原来的主要人物上帝或公侯变成能反映世俗生活的农村姑娘。在《创世纪》与《四季》中,都体现了海顿思想中的古典人道主义。

海顿最后一次参加与公众见面的音乐会,是在1809年自己77岁的寿辰上。那晚,音乐界的名流和皇室王公贵族都聚集一堂。当已经名扬欧洲的贝多芬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师,走进音乐会的现场时,大家纷纷起立祝贺,对老寿星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当晚的天气冷得反常,贵妇人们就用自己昂贵的披肩和围巾,围着这位老人。这场《创世纪》专场演出获得了最完美的成功,轮椅上的老人激动地站起来好几次,甚至昏倒。演出结束后,贝多芬还恭敬地亲吻了老师的手。

1809年5月,奥地利正处于第四次反法战争中。首都维也纳的上空不时有飞机飞过,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一天,海顿老人正在家写作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颗炸弹落在这个小院里,虽未造成直接死亡,可老人还是从此一病不起。几天后,海顿便在维也纳逝世了。享年77岁的高龄音乐家,虽然在战争中死亡,但还是度过了极为幸福的余生。少有作曲家能像他一样,一生中全然摆脱神经过敏的折磨,他虽未享到幸福的天伦之乐,但是晚年功成名就,集一切荣誉于一身。

“在这个世界上幸福而满足的人寥寥无几。人们被忧虑和悲哀所困扰。如果我辛勤的劳动能够成为一个源泉让这些充满忧虑和牵挂的人们在这里获得片刻的安宁和喘息,这将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海顿晚年的心愿,历史证明他如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