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合类

组合类屋顶是将两个以上单体屋顶组合在一座建筑上,是一种好看漂亮的大屋顶类型。有平面组合、立面组合、平面立面复合组合三大类。

(一)平面组合

平面组合又称“勾连搭”,是为了扩大殿堂的使用面积,将几类相同或不同式样的屋顶勾连搭建成一座殿堂。现存年代最早的是宋代摩尼殿。

河北正定摩尼殿

摩尼殿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北16公里的正定隆兴寺内。寺创建于隋代,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龙兴寺,清康熙定名隆兴寺。因寺内现存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达22米,是为国内最大的铜佛像,故俗称大佛寺。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共有四进院落。摩尼殿在二道院。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平面呈“十”字形。正中为重檐歇山顶,前后左右四面的明间外接搭抱厦,歇山顶的山花向前,屋顶富于变化,在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此一例。

天津天后宫大殿由三座单体建筑勾连搭组成。天后宫,南方称“妈祖庙”,是中国古代沿海渔民、船工祭祀女海神的庙宇,多达千余座。近年来,经过天后宫专题调查,有关专家将福建莆田湄洲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列为三大妈祖庙。其中天津天后宫为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天津的天后宫原有17座,现仅存一座,在南开区旧城东门外。创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正统、万历和清代扩建重修。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原为庑殿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监马堂监修天后宫时,为扩大大殿的使用面积,前出抱厦,后接凤尾殿,前后均用卷棚悬山顶。大殿成为三进勾连搭的宽阔殿堂。

(二)立面组合

立面组合即在主体屋顶上套扣一个或多个单体屋顶。主要为了采光或其他需要,同时,也可使建筑立面丰富、华美。如北京雍和宫、天津清真大寺和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等。

北京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北二环路,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原为雍亲王府邸,雍正即皇位后,将府邸改作行宫,始称雍和宫。乾隆年间改为喇嘛教佛寺。雍和宫坐北面南,前后五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庙前区,由牌楼、广场和山门组成。第二进院落由钟鼓楼和天王殿组成,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是原雍亲王府的大门。第三进院落的雍和宫殿,原名银安殿,原为雍亲王府的正殿,后为寝宫,称永佑殿,现供奉三尊佛像。第四进院落正殿名法轮殿,殿顶有一套屋顶的立面组合,是宫庙中唯一具有藏式特色的建筑。

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为九脊歇山顶,面阔七间,前后接抱厦各五间,卷棚歇山顶。殿顶为了采光、通风,开了5个大天窗。正脊天窗最大,作骑扣脊上的歇山顶。前后坡上左右各开一个,卷棚悬山顶。5个天窗屋顶正中,均安装镏金藏式喇嘛塔,通过立面屋顶组合,点出了喇嘛寺庙的主题特征。

北京雍和宫法轮殿

法轮殿后是庙内最高建筑——万福阁。阁内耸立用名贵白檀香木雕成的迈达拉佛站像,地上18米,地下8米,通高26米,直径8米,全身彩绘,为清乾隆帝敕制。

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屋顶

天津清真大寺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小伙巷,是天津现存清真寺中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大寺根据伊斯兰教特点,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宫殿样式修建,由照壁、门厅、礼拜殿、讲堂和沐浴室等建筑组成。

礼拜殿为寺内主体建筑,修建在砖石砌筑的台基之上。坐西朝东,使礼拜者能够面向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阿拉伯语,意为“方形房屋”,又称“天房”)。为扩大建筑面积,礼拜殿由四组建筑勾连搭构成。前脸为卷棚顶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接二座庑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共六间。最后一组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殿顶之上,并排耸立五座亭式阁楼,中间一座最高,八角攒尖青瓦顶,顶置黄琉璃宝珠。两旁各两座稍低,六角攒尖顶。每座阁楼的外檐,均施隔扇门,裙板低,窗棂高,以利采光。南、北两端的阁楼檐下,分别高悬“望月”“喧时”匾额,说明这两座阁楼是用来观“新月出没”和宣报“斋戒时日”的邦克楼。邦克楼即宣礼塔,亦称“望月楼”。西亚各国的清真寺,多为砖石结构的穹窿顶礼拜殿和“光塔”形邦克楼。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采用汉族木构殿堂式样作礼拜殿,并在院内修建亭阁式邦克楼。清真大寺的邦克楼与礼拜殿组合在一起,为外地少见,也是天津清真寺独具的特点,既利于采光,又当邦克楼使用,可谓一举两得。

天津清真大寺邦克楼

北京紫禁城千秋亭位于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内,与万春亭是一对亭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年间重建。正中为庑殿顶方亭,四面接庑殿顶抱厦一间,中部殿顶上置圆形攒尖顶。顶尖宝顶分上下两段:下段绿琉璃宝珠上浮雕黄色龙凤牡丹、荷花;上段作铜质镏金华盖。柱间安装隔扇门窗。千秋亭内供奉关帝像,万春亭供奉佛像。两亭以多样的屋顶造型和精致的装修、色彩,彰显皇家建筑华丽、高贵的风格。

亭子运用组合顶的实例还有北京天坛的双环亭、北海五龙亭、颐和园荟亭等。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

北京天坛双环亭

(三)复合组合

一座建筑的屋顶既有平面组合,又有立面组合,称为复合类屋顶。这种屋顶主要是为了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也使建筑造型华美壮观,多用于楼阁。

北京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作为皇家禁地,城墙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城垣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墙顶面到地面高约9.3米(到女墙和垛口各不同),顶宽6.66米。外侧筑雉堞垛口,内侧砌宇墙。四面城墙正中开辟城门和城楼,四隅修筑角楼,作瞭望警戒之用。角楼艺术造型为多檐、多角、多脊,结构精巧,玲珑秀美,是皇家楼阁中装饰效果最好的建筑,为世人称颂。角楼建在城墙拐角处,平面为曲尺形。中间为方形楼阁,四面接出长方形抱厦。顺城墙的两面出大抱厦,面朝城墙的两面出小抱厦。三重檐作法,上檐由中心的攒尖顶和四个歇山顶组成,歇山顶的四面均山花朝外,计24条脊。中檐采用歇山顶和抱厦勾连搭的方式,其两面山花朝外,计28条脊。下檐为半坡顶腰檐与抱厦多角相连,计20条脊,三层檐脊共计72条,俗称“七十二脊楼阁”。阁顶中央安装镏金宝瓶,金光闪闪,在碧波粼粼的护城河水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醒目多姿。

宣化清远楼位于河北省宣化古城内。宣化古城北依内蒙古草原,南临华北平原,东卫北京,是内地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始建于唐代,为明代九大军事重镇之一。现存城楼和钟鼓楼各一座,城楼名“昌平楼”,又称“拱极楼”,重檐歇山青瓦顶。鼓楼又名“镇朔楼”,重檐歇山绿琉璃瓦剪边。清远楼又称“钟楼”,在鼓楼北,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复合型楼顶建筑。楼主体为长方形歇山顶,前后两面接出歇山顶抱厦。楼二层,三重出檐。首层和中层抱厦均正面出檐,顶层为山花朝外。三层檐屋面都是绿琉璃瓦剪边作法。宣化钟楼的复合顶,为各地钟鼓楼少见。

河北宣化古城清远楼

万荣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今县城)东南隅,俗称“解店楼”。当地传颂:“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形容楼之高大宏伟。楼身五层,露明三层,四重出檐,底层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中央四根通天柱直达顶层,四面出檐承托暗层平座。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变为“十”字形平面,抱厦的歇山顶山花向外,形成多角、多脊的外观。顶层为“十”字歇山顶,四面均可见大山花。全楼斗栱层叠密布,形态各异,共345组。四层屋面,檐牙参差,翼角远翘,给人凌空欲飞之感。

山西万荣飞云楼

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城西14公里的景真山上,是八角复合顶亭式建筑。始建于傣历1063年(公元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后经多次重修。高15.42米,宽8.6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亭座为“亚”字形平面,砖砌须弥座台基。亭身为多角形,砖筑,开四门。墙内外抹饰浅红色泥皮,镶彩色琉璃,并用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和人物的图案。亭顶为木结构八角复合攒尖式。八个角均向外伸出悬山顶十层,山面悬出向外,每层逐渐内收,攒集在顶尖的铜制圆盘之下。悬山顶的屋面铺平瓦,如鱼鳞覆盖。屋脊上安装金塔、禽兽、火焰等琉璃脊饰。屋檐系铜铃。亭尖立刹杆、相轮,如同塔刹。八角亭以80座大、小悬山顶组合成攒尖顶,造型奇特,玲珑华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精品。

云南景真八角亭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三座楼阁荟萃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技术和艺术,以多层、多檐、多角、瑰丽多姿著称。唐宋以来,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李白、杜甫、王勃、崔颢、范仲淹的诗作序记,已为世人广泛传颂,其华章佳句更为名楼增色添辉。

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些每个学子都会背诵的诗句,也使黄鹤楼闻名遐迩了。鹤多白色,黄鹤何来?当地流传一段神话: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武昌蛇山西端山巅,开一家酒馆卖酒。一道士常来店里酌饮。辛氏见道家清贫,不收酒钱。道仙见辛氏为人宽厚诚实,想出一个办法来帮他。一日酒后,道仙吃了一只黄橘,对辛氏说:“酒家四壁空空,我给画一只仙鹤吧。”“谢谢道长,我马上去准备笔墨。”辛氏谢道。“不用啦,我有橘皮呢!”道仙说着,就在酒店的白墙上,用橘皮画了一只黄鹤。小酒馆顿时蓬荜生辉。道仙还告诉辛氏:如果酒客来店里喝酒,只要一拍手,黄鹤会下壁飞舞助兴。道仙走后,辛氏依法试之,果然灵验。再有客来一拍手,鹤即从墙上下来,为酒客飞舞以助兴。辛氏因此生意兴隆。十年后,道仙又来酒店,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仙乘鹤西去。为感谢道仙,亦为怀念黄鹤,辛氏拆掉小酒馆,修建了黄鹤楼。楼相传创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429—500)所著《述异记》“憩江夏黄鹤楼”句。千余年来,黄鹤楼屡毁屡建。作者有三帧照片,可欣赏宋代以来黄鹤楼绚丽多彩的英姿。

宋画黄鹤楼建筑在临江的高台之上。台顶环以斗栱勾栏。平面曲尺型,由多组楼阁勾连搭组成。主楼三层,配楼临江二层,其余一层,均为九脊歇山顶。主楼屋顶为歇山十字顶,四面外出山花悬鱼。平面和立面的屋顶组合,变幻多姿,恰到好处。

这张黄鹤楼的历史照片,拍摄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此时的黄鹤楼,少了一些平面组合,强调立面多姿多彩。此楼三层,中心为多角攒尖顶,多接庑殿顶抱厦。楼体多边形,墙面安装高大的隔扇门窗,墙外施回廊栏杆。一、二层均檐角16个,顶层檐角24个,共计40个。多檐多角,檐宇高翘,飘然欲飞。光绪十年(1884年)该楼毁于大火。

宋画黄鹤楼

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和廊院组成。主楼五层,高51.4米,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中心为方形攒尖顶,每面均接出庑殿顶抱厦,檐角悬挂风铃。顶尖装饰葫芦宝瓶和红色明珠。屋顶抱厦檐下高挂黑地金字匾额,上书“黄鹤楼”。

武汉黄鹤楼历史照片(摄于清同治七年)

1985年重建后的黄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唐开元四年(716年)建,唐代大诗人杜甫《登岳阳楼》诗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弧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宋重修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楼与记俱闻名天下。楼几经兴废,现楼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主楼三层,三重檐盔顶。二层腰檐设平座栏杆,可凭栏远眺。

湖南岳阳楼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畔。唐初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都刺史,在南昌临江建阁。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落成之日,元婴被封为滕王,阁亦因此得名。恰巧王勃省父过此,应邀作《滕王阁序》。序中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世人传诵了1300多年。阁屡经兴废达28次之多,清代近300年间即九毁八建,直至1926年又被北洋军阀烧毁。1989年在距旧址300米处另建新阁。新阁造型参照宋画《滕王阁图》和梁思成、莫宗江于1942年绘制的重建方案草图,以求再现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赞誉的“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的当年景色。主阁上下九层,高57.5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台基高12米,平面呈“十”字形,九脊歇山顶。阁南修压江亭,阁北建挹翠亭。碧瓦重檐,亭阁交辉。

江西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