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往事

1.1 外婆家

贾一凡

小时候,我外婆家在西四大院胡同18号。因为外婆祖籍在南方,所以我们管姥姥叫“外婆”。那时候妈妈常带我和弟弟去外婆家玩儿,我们可愿意去了,因为外婆家比我家大得多,有好几间房子,还有厨房、厕所。房间里铺的是木地板,客厅的地面是光滑的水磨石,可以滑着玩儿。而且外婆家还有一个挺大的院子,那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和时令蔬菜,还有葡萄架。我和弟弟在屋里屋外打打闹闹,每次都玩儿得很开心。要是碰到姨家的表妹来,仨人儿一块儿玩儿就更热闹了。我们最乐意玩儿的当然是捉迷藏,因为那里地儿大、房间多,可藏的地方多着呢。

去外婆家还有一件让我们特开心的事儿,就是可以吃到好吃的。外婆家的保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我们都叫她“干奶奶”),每次去都给我们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逢年过节,我们有时和外公外婆一起到外面吃饭。东来顺儿的涮羊肉、烤肉宛的烤肉——我第一次吃到这些传统美食,都是外公外婆带我去的。现在回想起这些来,觉得外婆家真是我儿时的一个乐园。

慢慢长大以后,去外婆家的次数就没那么多了。“文革”的狂飙卷起后,我们就更难得去外婆家了。“文革”风暴的冲击力巨大,就连最普通的家庭都躲不开。那时我母亲由于害怕被抄家,主动把外婆给的一副象牙麻将牌交了出去,不知这副牌后来落在了谁的手里。抄家、“破四旧”的狂风刮过后,我儿时的乐园——外婆家也彻底变了个样儿。外婆家三分之二的地方都被别人占了,只留了一间居室、外面的厕所和小杂物间。

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把我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高原。离开北京以后,我就非常想家。我去的是生产建设兵团,管得严,而且还告诉我们两年内没有探亲假,我就更忍不了了。于是在去了那儿刚两个月后,我就找了个借口请假跑回了北京。因为我回家没有事先告诉父母,又是找借口请的假,心里有些发虚,再加上我刚刚走两个月就跑了回来,怕邻居们说三道四,所以尽管我思家心切,可下了火车我还是不敢直接回家——我决定先去外婆家。那天回到北京是半夜,公共汽车早没了,而且我也不能深更半夜去敲外婆家的门,于是我决定走到外婆家。我独自步行在夜深人静的长安街上,心情十分激动。走到宽阔、明亮的天安门广场时,我更加激动不已。正值夏季,夜里也一点儿不冷。走累了,我索性躺下来休息。躺在温暖的广场砖地上,望着满天繁星的夜空,那一刻,兴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交错着,在全身弥漫开来。那毕竟是我远离家乡后第一次回家,心情激动的我恨不得翻过身来亲吻家乡的大地。

天亮以后我走到了外婆家,后来到外面打公用电话给父母,高兴地告诉他们我回来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那个夏天的夜晚,我上山下乡后第一次回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西城大院胡同18号

西城大院胡同16号

“文革”结束后外婆家被占去的房子没有马上归还。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我蹬着三轮车把我自制的沙发给外婆家送去。当看到年逾古稀、头发花白的外公外婆在昏暗的房间里缓慢地转悠时,不禁心生感慨……又过了好几年,被占去的房子和院子终于还给外公外婆了。可是,经过十年浩劫,房子年久失修,房顶上和院子里都长满了荒草,外公外婆都年事已高,也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外婆家变得一片凄凉,早已失去了当年“乐园”的景象。但是几年后,外婆家还是迎来了一件特大的喜事:我的二姨,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近四十年音信全无,现在终于可以回来探亲啦!那一天,我们全家早早地就去了外婆家,我的舅舅和姨也都去了那里,平时冷清的外婆家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在西四大院胡同18号门前,我亲眼看到了那父女相拥的感人场面:年过八十、白发苍苍的外公终于见到了自己失散近四十年的女儿!外公平时表情肃然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眼睛里含着泪花,二姨早已是泪流满面。我和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久以后,外公外婆就搬出了大院胡同18号。那里后来变成街道社区的办公地。

西城西四北四条31号

西四南大街43号

西城西斜街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