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胡同里的百年学府

贾一凡

说起京城著名的胡同、街道,肯定落不下东单三条。不仅是因为东单三条连接着热闹非凡的王府井和东单,更是因为这条街道里坐落着声名赫赫的百年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

京城的高等院校大多建在城外,在城内繁华地区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原来毗邻协和的中央美院迁走后,位居市中心的高校大概只剩下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一家了。比起同样建在胡同里的中央戏剧学院来,协和显然更为家喻户晓。

这座学府创办于百年前,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在清末豫王府旧址上兴建。这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碧瓦灰砖,雕梁画栋,绿树环绕,毗邻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闹中取静,自成一片天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立开启了我国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先河。百年以来,这所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成为我国医学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我国现代医学科学与医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有巨大贡献,医学名家辈出。这座学府被誉为“中国医学的最高殿堂”,可谓实至名归。

20世纪60年代初,我看了一部描写1946年国共内战背景下国、共、美三方进行谈判斗争的电影《停战以后》。那部影片的许多场景都是在协和医学院拍摄的。自从看了那部影片以后,我对这座学府和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时候,对于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座学府既遥远又神秘,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少年以后我会走进这座学府的大门去上班!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于20世纪70年代末调入协和,投身到学院的复校筹建工作当中。那是协和的高等教育在中断了十年之久后,再次扬帆起航。我去那里上班的第一天,就是参加复校后第一批研究生的招收工作。工作虽然相当紧张,还常常要加班,但是我没有怨言。能够调进协和,在黄家驷、吴阶平和邓家栋这些医学名家身边工作,我感到既高兴又荣耀,上班不觉得累。

直到退休,我在协和医学院工作了整整三十个寒暑。历经了协和从复校到成立“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到改校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到恢复校名“北京协和医学院”这几个阶段。年复一年,我们在协和礼堂和三条九号院内举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迎来和送往一批批立志学医的莘莘学子。三十年来,我也目睹了协和学府及周边的巨大变化。原来在东单三条居住的居民陆续搬走,多家商铺盖了起来。街道路面垫高了,使得学府大门前原来的三层台阶变成一层,两边石狮的底座也变矮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府东面的协和明日楼、新教学楼相继建成;在学府南面礼堂的背后,巨大的东方广场大厦拔地而起。在现代化大厦的映衬下,古老传统的协和礼堂显得更加沧桑古朴。

2017年恰逢协和百年校庆。我回顾了在协和医学院工作的这段岁月,为自己能在这样一座著名的学府工作过由衷地感到欣慰。迈进东单三条九号大门,三座碧瓦屋顶的教学办公楼气宇轩昂,环绕楼房墙面上张贴着百年校史图片,那西配楼墙角镌刻着“中华民国六年建”字样的奠基碑,还有那块挂在主楼大门旁标明1946年“军调处”工作旧址的铜牌,这一切都在向人们默默地宣示着这座百年学府的荣耀与辉煌!

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