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印象(典藏版)
- 贾一凡 武金生
- 1752字
- 2021-04-02 03:32:49
1.3 电影院和豆汁儿店
贾一凡
花市大街是北京南城一条古老而著名的街道。我小时候就住在花市大街南面不远的绬子胡同里。那时候的花市大街就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有百货商店、新华书店、饭馆、邮局和电影院,是一条我们日常生活里最常去的商业街。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当然就是电影院啦!
电影院是我少年时代的梦中“天堂”,花市大街上有两座我的“天堂”,一座是崇光电影院,另一座是大众电影院。崇光电影院在西边儿,装修得比较好,候影厅和放映厅比较宽敞,座椅舒适。后来又翻修扩建,放映厅又加了一层,成了当时京城屈指可数的高级电影院。大众电影院在东边儿北羊市口里,比崇光电影院差多了,据说是过去的戏园子改建的。候影厅和放映厅都不太大,而且在候影厅等着的时候,可以清楚听到里面放电影的声音。虽然大众电影院简陋,可我还是常去那里看电影,因为那里的电影票一般比崇光电影院便宜些。
那时候看电影可一点儿都不贵,最便宜的花五分钱就能看一场。所以,看电影就成了我小时候的最爱,尤其是放寒暑假的时候,除了完成作业,看电影就是我假期里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恨不得每天都看一场电影,有时还一天连着看两场哪!
我已记不清最早看的是哪部电影了,反正那些新中国早期的经典影片我差不多都看过。比如,《鸡毛信》《白毛女》《董存瑞》《翠岗红旗》和《芦笙恋歌》等。和其他男孩子们一样,我最愿意看“打仗片”和“反特片”了,其中许多部片子我不知看过多少遍。像什么《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长空比翼》《南征北战》和《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古刹钟声》和《羊城暗哨》什么的,这些电影我小时候百看不厌,片中的许多精彩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回味无穷。除了这些经典的黑白影片,在这两座影院里我还看到了新中国早期的经典彩色影片,比如,《女篮五号》《水上春秋》《革命家庭》《青春之歌》和《林家铺子》等。此外,我也特别爱看外国电影。看得最多的就是苏联影片了,像什么《伊凡从军记》《丹娘》《列宁在十月》《攻克柏林》和《基辅姑娘》等,还有印度的《流浪者》,意大利的《警察与小偷》什么的,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儿。
有一天我忽然看到在崇光电影院的候影厅里挂出了22位我非常喜爱的电影演员的大幅照片,顿时眼前一亮,欣喜不已。那个情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当然,最让我难忘的还有那些优美动听的电影音乐。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九九那个艳阳天……”“一条大河,波浪宽……”,还有“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的动人旋律,几十年来常常在我耳边响起。这么多年了,每次听到它们,就会让我想起我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因此依然会激动不已。
在崇光电影院旁边有一座火神庙,那是明代修建的,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算得上是北京南城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了。我小时候火神庙是破旧不堪的,庙宇的门洞里开了一家豆汁儿店。店铺很小,只有一张桌子,两个长条凳,店内光线昏暗。在这家小小的豆汁儿店里,我喜欢上了喝豆汁儿。提起豆汁儿,这可是老北京最著名的小吃了。由于它有着独特的酸味儿,许多人对它惧而远之。别说大部分外地人和外国人了,就连好多北京人也不愿意或不敢喝上一口豆汁儿呢。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喝的时候,也是难以下咽,但喝了几次以后,不知怎么,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盛上一碗冒着热气儿的豆汁儿,要一小碟儿带芝麻的萝卜丝儿咸菜,喝一口豆汁儿,就一口咸菜,酸味儿和咸味儿一混合,嘴里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香味儿来。接着把又香又脆的焦圈儿夹在热乎乎酥软的芝麻烧饼里,咬一口,就着豆汁儿吃下去。嘿,那可真叫美味可口、令人叫绝的一顿北京小吃呀!
说起来,我虽然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但我既不喜欢养鸟儿也不喜欢养小金鱼儿,更不爱看京剧、评剧,连说话也没什么北京腔。可是,我却对以豆汁儿为代表的北京小吃情有独钟。这么说起来,我还算得上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吧。
如今的火神庙旁边耸立着高大的国瑞商城,在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这座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建筑显得有那么一点儿不协调,而且修葺一新的庙宇似乎褪去了浓重的沧桑感。尽管如此,我每次经过看到它还是倍感亲切,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着我美好而珍贵的少年记忆。让我欣喜的是,火神庙如今成了图书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东城崇文门火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