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摩根”陈光甫与他的“小小银行”

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摄于2017.9.8)

建筑地址:宁波路40~50号江西中路368号(交通:地铁2号线/10号线“南京东路”站下,步行约10~15分钟)

建筑特色: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现代派风格为主,外观为深褐色面砖并饰以装饰艺术派特征的白色水平线脚装饰。中国元素是整个大楼最大的亮点,除顶部设有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亦称为“九脊顶”,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中国传统样式建筑外,内部楼梯栏杆上图案也流露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顶端的中国元素——两层重檐歇山顶(摄于2017.9.8)

建筑历史及相关掌故:“十万资本,七名办事人员”,在20世纪10年代的上海,要想以如此规模开办一家银行,对于当时大多数人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陈光甫和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不仅做到了,还把它经营到了极致。试问奇迹如何铸就,且听笔者缓缓道来。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曾与当时的“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并称为“南三行”,由庄得之、陈光甫等人于1915年6月创办于当时宁波路9号的一栋石库门内。初创时因规模极小,故而又被称为“小小银行”。陈光甫在该行的发展中贡献最为突出,他与同事们通过一系列努力使得这个“小小银行”在开办仅十余年后就一跃成为中国金融界的大鳄,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摩根”。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功秘诀”即便放到百年后的今天,也同样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笔者在此总结如下:

1.服务至上。陈光甫在该行创办后即独辟蹊径地把“服务社会”作为该行的行训。陈光甫曾说:“一行之成败,实全系于办理手续人员之是否优良。行员服务顾客,必先和颜悦色,方能博其同情,否则稍有不当,或盛气、或慢客,均可使顾客裹足不前而视本行为畏途。”他对银行柜面人员有三项基本要求:和气待人、手续敏捷、不嫌烦琐。这些在当时同业者看来滑稽可笑的规定,却在无形间为该行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就在该行的服务誉满沪上后,其他银行也开始争相效仿。

2.降低门槛。银行虽然是财富的象征,但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中下层群体服务。为此,陈光甫又前无古人地开创了“一元储蓄”,即只需满1元即可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进行储蓄。消息一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门前即刻门庭若市。虽无法估算陈光甫此举究竟能为他的银行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益,但事实证明,此举所引发的“广告效应”却是陈光甫等银行高层所愿意看到的,该行也确实因此而声名鹊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此举同样也招来了同业者的“耻笑”。一次,一位“储户”拿出“大洋”100元要求在该行柜面开办100个存折。陈光甫对此不以为然,叮嘱柜面人员耐心细致地对该“储户”的要求“照单全收”,结果又在社会上被传为美谈,“广告效应”再次显现。

3.人才培养。陈光甫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担任过南洋劝业会外事科长,以及当时江苏银行总经理等职。在金融领域内本身就是一把好手的他,在积极聘请专家作为顾问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笔者在查阅有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史料时,就不止一次地发现该行高级职员被派往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学习深造的记录。陈光甫在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上要求极高,除了金融以外,还要求银行的所有员工必须学会研究商情,对于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员更是“严厉苛刻”到“务必通才”的境地。该行为此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还定期刊行《金融商情周报》《海光》等刊物,以帮助行内的每位员工尽可能地做到全面提升。

4.创新业务。20世纪10年代后的上海金融业竞争激烈,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光甫深谙此道,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自开办起便推出各类新兴业务以吸引客户。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里,客户不用担心“九八规元”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前,在上海对于“银两”或“银圆”价值换算的一种虚拟单位,由于换算比较复杂因此造成诸多不便,是当时金融不统一的突出表现之一。之烦,因为在该行,无论是银两还是银元都可以开户;也不用担心因没有道契(土地凭证)或其他有价证券而做不成抵押,因为在该行,客户的有价货物同样也可以作为抵押品;更不用担心因“天各一方”而错失与“世界连接”的渠道,因为在该行有“国外汇兑”业务……这些业务虽说在当时或之后的上海也并非其一家独有,但不可否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这些新兴业务的推行时间上确实是相对走在前列的。除此之外,该行还在1923年为拓展银行业务成立了“旅游部(社)”。陈光甫对此举曾解释道:“本行欲往某地发展,先在某地办旅行社,取得社会人士同情后再设银行,故谓旅行社为银行之先锋。”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训练班师生合影

5.广结善缘。陈光甫的人脉关系网也是成就他事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他的这张网中,有当时名满中国金融界的张嘉璈(中国银行)和李馥荪(浙江实业银行),也有蒋介石,更有他起初看不起后来又“冰释前嫌”的“帮会大佬”杜月笙。1916年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抵制北洋政府“停兑令”最紧要的关头,陈光甫果断出手,正是他与业内同仁们的“一纸诉状”,才使得宋汉章与张嘉璈两人得以安然留在中行直至“抵制”的最后胜利(当时相关法律中有“银行经理在被起诉期间不得离任”的条文)。1927年3月,蒋介石的北伐大军兵锋直指上海后,又是陈光甫多方奔走,助蒋筹得各类款项无数,一解其“囊中羞涩”之急,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好运也不会总是跟随着陈光甫,1931年7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曾因长江特大水灾而发生过挤兑。正在陈光甫焦虑万分之际,他从前一贯藐视的那位“杜先生”亲自来到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门前,一句“杜先生存100万银圆”立刻使挤兑的人群消失殆尽。后来杜月笙开办中汇银行,陈光甫为表示感谢,也在中汇银行内存入了不小的数额。陈光甫广交朋友,人脉网络四通八达,在那时的上海也可谓风光无限。位于江西中路宁波路路口、建造于1929年,由通和洋行设计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就是该行辉煌于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大楼建成后,除沿宁波路部分自用外,其余部分出租商用。

杜月笙

陈光甫的作用不仅局限于金融界,后来在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法币推行,以及抗战期间赴美参与洽谈对华援助等事宜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原底层营业厅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黄浦支行”营业大厅,其余大部分用作居民住宅,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入驻楼内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