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人才历练

朝廷本来有四个宰相,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仁浦、王著,枢密院有枢密使王朴、副使有张美、吴廷祚、慕容延钊,不过在多次征战中,郭宗训都力主把朝廷的重臣派出去,统管一方,实际上郭宗训想让这些高官进行地方工作的历练,拓宽视野,更为了解下情。

如今王溥主政四川,已经做了快四年了,王著主政荆楚也四年了,吴廷祚主政广南府三年了,张美主政江南两年多。现在魏仁浦也派到幽州府,主政幽州府。朝廷中枢这剩下范质和王朴两个主心骨,带领各个部门的主官去维系庞大朝廷的运作,幸亏郭宗训让他们提拔了不少助理来协助,否则两人肯定扛不住了,朝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通过不停的锤炼,他们也发掘出一些可用之才,有意无意地加以培训,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朝廷的这些高官虽然派出去掌管一方,远离京城,但是朝廷的每一次议事堂会议都会派特使送资料给他们看,请他们发表意见,参政议政,丝毫没有远离中枢的感觉。

郭宗训还定期给他们写信,了解各地的民生、农业、作坊、学校、医馆、交通等情况。以往朝廷了解各地的情况,各地都是说一些大概情况就可以了,郭宗训就不一样,一开始就要求各地进行调查统计,确定基本的家底,把各地的基本情况摸清楚了,往后的信件就会把这些资料做成曲线,进行比对,偶尔会针对各地的施政提出一些想法或者疑问。皇上问得如此仔细,让各地的主官丝毫不敢马虎,因为如果资料作假了,以后累加起来或者比较起来就麻烦了。

通常,郭宗训只是了解情况,基本不插手各地的治理,偶尔会来信,寻找某些人才,招募到内务府去学习、工作。

郭宗训对各地的影响力大多是通过内务府的招商引资、工程兵的铺路搭桥、招募开垦团来实现的,这些都是朝廷施政之外的事情,况且内务府从不飞扬跋扈,完全遵照朝廷的律令来纳税,他们的生意做大了,各地的州府收到的税款也跟着水涨船高,很受各地州府的欢迎。

一般而言,内务府在各地大多是和各地的商家合作做生意,他们带来许多项目,吸引本地的商家一起做,开工厂、酒楼、开矿等等,雇请了许多工人,生意兴隆,用利益把各地的世家大户、豪门、商家连成一体,争取一起赚钱,所以内务府很受欢迎。

至于铺路搭桥等基建工作就更好了,各地州府不用自行招募精壮服劳役,铺路搭桥、修城防,全部由工程部承包了工程,他们是专门做这个的,做得又快又好,比起各地自行做这些工程真是好多了,各地的官吏倒是省了许多麻烦,当然也就少了一个来钱的渠道,不过听说朝廷的情报司很厉害,如果给抓了就麻烦了。

以往各地都有许多贫困的老百姓,食不果腹,各地官府也不可能兼顾他们,路有冻死骨是时有发生的,内务府又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把这些人都招募去,组建开垦团,到各地去开垦土地,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再也不用食不果腹了,听说还有书可以读,真是交上好运了。

听说南方有好多闲置土地,让开垦团开垦出来,组建了许多大农场,生产很多粮食、蔬菜、禽畜,供应市场。。。。。。

传闻不少,反正内务府对于所有州府来说就是财神爷,奉公守法的财神爷,很受欢迎。

这天,郭宗训把范质、王朴请来,商议调回王溥、王著回来的事情,范质一听,哦?皇上这次是主动提出把他们调回来喔,之前自己曾经以人手不足为由,想调王溥回来,减轻自己的压力,都给郭宗训以四川还不稳定、非王溥坐镇为由给推搪了几次,搞得范质都以为郭宗训想排挤王溥。

虽然表面看郭宗训还是很尊重各人,表面工作做得很好,但是长期把一个宰相放到四川数年,你说皇上没有小算盘真的没有人会相信。不过在王溥的治理下,四川政局稳定,人心安定,吏治也有了明显的改进,连续数年大丰收,王溥的政绩确实无可挑剔。

“四川大治,乃百姓之福、朝廷之福,齐物(王溥,字齐物)居功至伟,应予嘉奖,两位爱卿考虑一下如何安排更为妥当。”

“荆楚大治,成象(王著,字成象)也是功不可没,届时一并调回来,在朝堂效力吧。”

王著本来并不入范质法眼,先帝立遗嘱要提拔王著为宰相的,范质私底下却以王著嗜酒而不愿奉召,却没有想到皇上登基之时亲自任命为宰相的,只好勉为其难奉召。事后,许多事务却没有交给王著接手,让他有点名不符实。皇上好像也没有深究,范质还想寻个机会把王著调开,以免他因酒误事。

后来范质看着王著性豁达,无城府,办事谨慎,颇有条理,才慢慢接受这个同僚。随后南征,王著做为监军也一同出征了,战后主政荆楚大地。

这也是一个展示理政能力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王著充分发挥了内务府的威力,把皇上给的优惠条件用足,加大道路桥梁建设、修缮城防、开垦土地,又激励商家的投资、开矿、开工厂,搞得红红火火的。荆楚大地本来就是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是人口不足。内务府派来了大量开垦团,大力开发,在开垦团老百姓的辛勤劳动下,荆楚大地开垦了大量良田,虽然还不能做到精耕细作,但是开垦土地多了,粮食产出自然就增加了,有力地支持了朝廷的工作。

随着广南府的开发,荆楚大地这条交通枢纽越发兴旺。

那时候,范质已经承认王著是个可造之材了,不再纠葛于嗜酒的毛病,因为王著主政荆楚日久,也从来没有因为嗜酒而误事,看来先帝确实是慧眼识英才啊,自己看走眼了。

随后伐唐之战,王著再次成为宋延渥的监军,照样做得稳稳妥妥的,更加成熟了,范质心里已经默认王著是值得信赖之人,朝廷新一代栋梁之才。

“臣谨遵皇上旨意,尽快安排他们交接政务,调回东京。臣建议封王溥为祁国公,王著已经是国公,要不换个级别高一点的国公称号吧。”

“爱卿你也劳苦功高,宜封国公,范爱卿,封鲁国公,王著封楚国公,如何?”

“老臣谢皇上。”范质是朝中第一人,先帝封为萧国公,如今改为鲁国公,也是一种荣誉,虽然范质有点看淡这些虚名,但是有还是比没有好。

“臣附议。”王朴乃许王,皇上经常找他求教,自然知道皇上想做什么,如今形势大好,正是最好的调整朝中布局的时机,况且这两人已经在外历练数年,政绩斐然,非常适合回来朝廷执政,自己与范质都年事已高,换些年轻人回来掌舵最好不过了。

三人又商讨了四川、荆楚两地的一些人事调整,又在朝中调了几名官员去历练。

“两位爱卿,如今天下将定,如无意外,榆关外的辽军将再次失败,看来辽国的使节会来东京和谈,他们要争取一个缓冲的时间,我们也可以休养生息。朕听闻君王可以在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如此说来官吏的作用就会越来越重要了,之前范爱卿制定了《官员的操守准则》,也实施了好几年了,范爱卿可以召集一个班子来跟进一下,看看有没有要改进的,该松则松,该紧则紧,以便适应时势的发展。朕以为这个机构和班子最好可以固定下来,经常检讨和修正此类条例,以便与时俱进。”

“朕听闻,乱世用重典,咱们还要另外组织一个机构,对大周的律法进行整理和修订,还要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重新修订大周律例,对于一些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咱们可以放一放,先把基本的事情做出来,正如范爱卿之前制定的那个准则一样,先试行,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慢慢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律例。”

“除此之外,还有天文历法、军事条例等等,你们都知道我们以后将驰骋万里海疆,还有茫茫大漠,天文地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朕希望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东西,教导黎民百姓,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就好了。这些事情很繁杂,工作量很大,朕希望你们挑起头来办这些事,你们要抓总纲,让年轻人去做,千万不要自己去熬,累坏了身体就划不来了。朕希望你们可以一起分享这个繁华盛世啊。”

“谢皇上关心,老臣遵旨,我们理一下这个头绪,然后组建几个班子,立下章程来办。”

“如果你们需要跑腿的,内务府文书学院有许多识字的学生可以挑选,如果需要,你们自己去选人啊。”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