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指的是什么?

开门七件事是指古代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早已成了中国的谚语。在南宋时期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共提到了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但酒到元代时已被剔除了,因为它不能算作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只剩下了“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宋朝的吴自牧之口。可这对当时的人来说,开门七件事还是新事物。米就是稻子,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被明确地指为酱油。醋,在宋朝以前还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唐朝到北宋,都还属于是奢侈品,并不常见。油,指的是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在南宋时期已得到了普及。开门七件事就是提示人们家庭所需要的各种必需品。

开门七件事常常被很多文人雅士作为歌吟的主题,并流存于民间。谈到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也都是大有讲究的,它们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到了今天,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经有所改变,它主要泛指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必备事情。

趣味链接:古代人如何清洁牙齿

其实刷牙的习惯很早就有了,史料记载,春秋末期,人们每天早晨就已经用盐水漱口了。最早的洁牙工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人们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用的时候,将它咬开,露出细小的齿,方便用来刷牙。到了宋代出现了“古牙膏”,人们用茯苓等药材煮成“牙膏”用,如果清洗不干净,人们就用手指或杨柳枝沾上“牙膏”来清洗。南宋时期,有了专门销售牙刷的店铺,是用骨或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然后植上马尾做成牙刷,和现在我们用的已经大致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