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早在秦汉以前,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书写降鬼大神(门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在桃符上画图或刻图,称为题桃符,用以避邪。后来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些简单联语。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五代时期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并且有些家庭把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此时叫“春贴纸”。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当时题“桃符”的盛况。“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因他好排场好热闹,且一度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于是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还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甚至趁兴亲笔题联,如题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题一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自此后春联就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这样春节张贴春联,就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

趣味链接:门神的由来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一棵高大的桃树下面,他们的任务便是,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用芦苇做的绳子把恶鬼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以神荼、郁垒为守护神,在仙木即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左神荼、右郁垒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求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