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有退休制度吗?

退休制度是一项无论在行政、事业单位还是普通的私营企业,都十分流行的制度,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制度创立伊始,便注定要受到上至统治阶级下至普通百姓的重视。尽管退休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词,但是对于这项制度的来源,知道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便已出现了退休制度的雏形,只不过这一制度所适用的范围并不像今天这么广泛——它只适用于政府官员。古代的官吏离职不是叫退休,而是称为“致仕”,并且有一定的年龄标准。《礼记·曲礼上》就有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召子孙,在官致所革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大概的意思是说,人一旦到了70岁就算是老了,家务事以及在朝廷的官职应该让给年轻有为的人担当,这样才能使国家保持国力强盛、良好运转。

官员“七十而致仕”,从秦汉至唐代,都是约定俗成的。不管官职是大还是小,就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都不能避免,谁可以斗得过时间呢?以西汉丞相韦贤为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丞相致仕的。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年老力衰,处理事情力不从心了,于是“以老乞骸骨”。皇帝看在他多年来为朝廷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的分儿上,便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宅第一处作为其告老还乡的报偿。

趣味链接:历史上“退休”的皇帝

自古以来,皇位继承实行嫡长子世袭制度,一般情况下,皇帝在世时都会指定接班人,就是立太子,当旧皇帝去世后,被立的太子就登基成为新的皇帝。既然大臣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告老还乡,那么皇帝也是可以退休的。

皇帝“退休”的例子如下:

556年,北齐武成帝高湛,让位北齐后主高纬;

577年,北齐后主高纬让位给儿子高恒;

626年,唐高祖李渊让位给唐太宗李世民;

1162年,宋高宗赵构让位给宋孝宗赵昚;

1189年,宋孝宗赵昚让位给宋光宗赵敦;

1796年,乾隆帝让位给儿子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