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看见自己,读懂孩子

凌想

写“凌想亲子心理”公众号的这两年多,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妈妈困惑的留言:

凌想老师,我家孩子每天写作业都要拖到十一点,不盯着就不写,天天为了写作业搞得鸡飞狗跳,我该怎么办?

老师,孩子上课总是说小话、搞小动作,是不是多动症?

凌想老师,大宝最近变得特别黏人,总是让我抱,我还得照顾刚出生的二宝,搞得我心力交瘁,大宝这是怎么了?

老师,孩子马虎怎么办?

孩子总是爱玩游戏,怎么办?

……

我能感受到,每一条留言背后,都有一个神情焦灼的妈妈,她们很迷茫,不知道孩子这是怎么了,该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知道,在向我提问之前,她们肯定已经做过种种努力,讲道理、给奖励、威逼利诱、大吼大叫甚至打骂,然而这些方法都不管用。妈妈们束手无策了,才会向我求助。

我相信,下面这些话在她们心里一定重复了无数遍:

孩子,你这是怎么了?

孩子,你到底在想什么?

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对我来说,每一个孩子问题的呈现,都像是摆在福尔摩斯面前的一桩迷案。乍一看去,案件扑朔迷离,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福尔摩斯眯起眼睛,叼着烟斗,细细观察,严谨推理,渐渐地,线索一点点显现,脉络一点点清晰,顺藤摸瓜,终于把嫌疑人抓捕归案。

在帮助父母们解答问题时,我经常会有这种“破案”的感觉。刚听到父母们对“案情”的陈述,孩子的问题确实挺麻烦,无理取闹、沉溺游戏、谎话连篇、顶撞父母、成绩糟糕……难怪父母们焦头烂额。

面对急于索要解决方法的父母,我不会直接给出建议——这时候给出的建议,往往治标不治本。

我会帮他们“看到”孩子,看见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首先,透过问题,看到关系。

我会问问父母,他们平时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是怎样的一个相处状态。

亲子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土壤。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出在亲子关系上。比如:父母平时对孩子是不是很严厉?父母平时和孩子有没有高质量的交流?会陪孩子玩吗?

一个个问题回答下来,基本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大致性格。

其次,透过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心。

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他渴求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情感满足?

人的行为五花八门、纷纷扰扰,但行为背后的动机,无外乎人类最基本的几种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价值感、爱与联结。如果只着眼于消除问题行为,没有满足背后的情感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按倒葫芦起了瓢,像打地鼠一样层出不穷。

还有,透过孩子,看到我们自己。

一开始,大多数父母都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心心念念想的是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好像只要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就天下太平了。

但是,当我们一层层看下来,父母们会渐渐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原来和自己有关。是父母自己的认知局限、思维模式、未处理的心结、夫妻关系等等,影响了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很多父母由此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回自己身上,意识到只有自己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只有自己学习成长了,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

从满眼都是孩子的问题,到看到孩子本然的天性,从想方设法改变孩子,到一心一意改变自己,这是家庭教育中一个质的变化。

当我们能这样一重一重地“看到”关系,“看到”孩子,“看到”自己,问题的脉络和解决的思路就逐渐清晰起来,“案件”不再扑朔迷离,而是从表象到本质,变得有迹可循。

我很享受这个“破案”的过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契机,一个发现孩子、发现自我的过程,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学会这样的“侦探术”,孩子该有多幸福啊!

曾经,我也是一个焦虑的妈妈,走过长长一段弯路,面对孩子的问题,迷茫不知所措。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觉察,我渐渐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功课,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视角和工具。我不仅用心理学帮到了自己,也切实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善了孩子的状态,帮到了千千万万的父母,很多人由此走上了用“心”养育、自我成长之路。

这本书,就是我一路走来的思考和分享,你会发现,除了具体的方法论,我在书中讲得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自我成长的理念,是注重“关系”“系统”的思维模式。

这些,都是在帮助父母修炼一双慧眼,看到孩子,看到自己;修炼一颗爱心,学会如何爱孩子,爱自己。

看见,是真正的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