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喝药吃鸡蛋

黄豆发烧了,和黄豆一起发烧的还有被吓着的黄桃。

一张床,小姐妹俩,一个睡这头,一个睡那头,烧的昏昏沉沉。

等黄豆彻底醒来,已经是第三日中午,这个时候黄桃已经好了,坐在床边呆呆地看着妹妹。

黄桃是自责的,她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妹妹,如果,不是赵大山救了妹妹,她就没有妹妹了!

黄桃见妹妹醒了,先端了水给她漱口,又亲自给妹妹洗了手脸。

又去灶房里端了碗面条进来,递给黄豆,黄豆睡的整个人都发软了,一碗面条吃了半碗,实在吃不下了,整个人却觉得活了过来。

黄桃看妹妹好了,眼泪才忍不住流了下来,这三天她发热醒来后就没怎么睡,一步不敢离黄豆左右,她太害怕了,就怕因为自己的粗心,把妹妹永远丢了。

暴雨过后,镇上到处都是死里逃生的附近村民。

黄老汉一大家二十多口人,住在四儿子家的几间屋里。

住西厢的张大嫂母子俩回了乡下,虽然走山没有影响到他们所在的张庄,但是镇上私塾已经停课了。张大嫂不放心在家准备秋收的张大哥,母子俩一大早就收拾东西回了乡下。

除了要做生意的东厢两间,所有房间都铺上稻草,睡满了人。

赵大娘一家四口还是住进了黄豆四叔的家里,西厢分了一间给赵大娘家母子四人。此时,能有一间屋遮风挡雨,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毕竟赵大山救了黄豆,而且,黄豆大伯娘就是后山赵家村的姑娘,和赵大山爹还是没出五服的堂姐弟。

赵大山二婶三婶原本还想跟着过来,但是黄家也实在挪不出地方了,只能悻悻作罢。最后还是赵奶奶想起还有一个远房的堂侄女嫁在镇上,去那边寻亲去了。

黄大娘的亲侄女也嫁在镇上,黄大娘父母一家就全家去了孙女家安置了下来。

西厢还有一间分给村里教书的七爷爷一家,七爷爷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三个孙子,四个孙女也只分了一间。

没办法,七爷爷只能和两个儿子在东厢屋檐下搭个棚子勉强住着。他一个斯文的人,总不能和儿媳妇睡一间屋里。

东厢两间是要做生意的,黄家妯娌四个就睡在里面,这样早晚也好起来开门做生意。

正屋东间,黄老四夫妻两的房间住了黄米姐妹四个,带着刚满二岁的黄德仪,加上黄德光媳妇和黄奶奶。

堂屋睡着黄家兄弟五个,还有黄德光,黄德明。西屋睡着黄老汉并几个小孙子。

晚上别说睡觉,就洗漱就够愁人的,好在家里开了铺子,柴火准备的充足。

这几年,黄老四把前屋也盖了起来,和家里模式不太一样,一个大门,大门两边各建了两间房。

房间都不大,一间十二三个平方,当初想着以后孩子多,男孩子就搬前屋住,女孩子就放西厢住,家里大屋西房是要堆放粮食的。

现在前屋东边两间住着族长一家老少三十多口人,其实住不下,但是也没办法了。

好在屋子刚建好没多久,屋里还空着,铺上稻草,男一间女一间,青壮就在外面搭个棚子,晚上睡觉,白天烧水做饭。

前屋西边两间住着黄老汉亲大哥家,也幸亏黄老汉只有亲兄弟两,不然房子都腾挪不开。

村里的里正姓王,自家儿子在镇上有房子,王姓的都跟着里正去了王家镇上的房子。

这已经是最好的了,黄豆醒来后在床上缓了一会,扶着黄桃的胳膊还是出了门,她实在按耐不住。

一出门,黄豆吓了一跳,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院子里外的情景惊呆了!

黄老四家的屋檐下,院墙边,凡是能铺开的,都搭了一溜棚子,住着黄家几家关系近的本家。一个大院子除了走道的地方,就没处插脚了。

家里西厢和大屋之间原本搭了个小棚子是堆放杂物的,也挤了带着幼小孩童的妇人。

东厢和大屋间原本黄豆来时吃饭的石榴树挪到了院中,这里砌了一间改成了灶房,在里面开了个门,直通东厢两间铺子。

灶房和大屋间搭了一个露天棚子,里面堆放着要用的柴火。黄家兄弟闲了没事,就上山,一捆捆柴火劈开剁好,捆起来送过来。

棚子搭的高出围墙,斜着伸出围墙外面半米多,围墙两面可以通风,雨水又进不来。

下雨天,客人顺巷道进来到了黄老四家围墙都不用打伞,顺着围墙走也能避避风雨。

这里也住了人,柴火挪到院墙一边,靠大屋这边顺墙铺了稻草,睡着黄家沟的老弱病残。

院墙外面也搭了一溜棚子,住着黄家沟的乡亲。只有通向集市的那面围墙没有搭棚子,实在是黄老四还指望着做生意。

黄家一大家子吃饭烧水,再加上大部分遭灾的人流入镇上,黄家小饭馆的生意竟然是忙不过来,每天灶里的火都没熄过。

运气好的,有熟人亲戚的,还能找个屋子安稳睡觉吃饭。哪怕是堵围墙,搭个棚子,也能避避风雨。

而那些无家可归,无亲可依靠的,只能在镇外荒地搭个棚子栖身。不下雨的时候,棚子外是泥水,棚子里也是泥水。

下雨的时候,棚子里小雨,棚子外大雨。雨下大了,睡到半夜棚子能被吹塌。只能半夜再冒着雨把棚子支起来,一家人抱在一起瑟瑟发抖。

这还是好的,最惨的是失去亲人的,一家留下孤儿寡母的,或者只剩下老弱病残的。

住的人多,矛盾也多,吵闹声不断。

黄豆出来,站在大门口屋檐下,就看见有孩童在棚子里打架,大人也不管,打得狠了才过去拖过来,一人屁股拍几巴掌。

黄大伯和黄四叔在院子里清理排水沟,人多,污水多,又下雨,院子里都积上了水。

一边清理,一边和院子外喊话,应该是黄二伯和黄老三在外面清理排水沟。

一个妇人站在灶房门口和四婶说话:“狗蛋他四婶,你说说,我们也是本家,又不远。房子我们就不争了,你就把灶房给我挪挪晚上我娘几个住,我保证不耽误你做生意。”

这个妇人黄豆认识,是五爷爷家的三伯娘。五爷爷和七爷爷是亲兄弟,和黄老汉是还没出五服的堂兄弟。他家兄弟七人,现在活下来的只有五爷爷和七爷爷。

五爷爷家四个儿子,四个儿子生了十一个孙子,七个孙女,下面还有重孙。

五奶奶死后,五爷爷就分了家,不分不行,家里天天鸡飞狗跳。五爷爷跟着大儿子过,大儿子家孙子都娶了媳妇。

分家那年,大儿媳妇死了,过后没两年,大儿子在山上砍树,又被砸死了。小兄弟几个也分了家,五爷爷就跟着大孙子住。

大儿子家四个儿子,二儿子和四儿子小的时候去渠道河里游泳,淹死了,一起淹死的还有二儿子家的一个儿子。

二儿子还没分家就死了,二儿媳妇跟着剩下的一个儿子过,也算不错。

小儿子找了个岳父是打渔的,小儿子就跟着岳父一家打渔,前几年船翻了,小儿子被砸到水里就没上来,小儿媳妇就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了娘家村子里住了。

要说全家最全乎的就是三儿子家,三堂伯和三堂伯娘生了三个儿子三个闺女。最小的闺女都嫁出门了,家里还没分家。

三堂伯娘一闲了就说五爷爷不好,说他活久了,给儿孙寿元都抢走了。四个儿子,死了三个,十一个孙子死了三个,走了两个。

其实村里人都知道,主要是三堂伯娘嫌弃五爷爷吃她家粮了。五爷爷虽然住大孙子家,但是吃粮是要四个儿子家平均摊的。

小儿媳妇已经搬走了,就每年过年送点银钱过来,这三家就给粮。

三堂伯娘跟黄奶奶差不多大,是个抠搜出了名的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从不空手,哪怕去你家实在没东西拿,拿跟柴火棍子回家也好,起码能烧锅!

家里三个儿子,三房媳妇每天轮着做饭,儿媳妇做饭取粮取油都是要找三堂伯娘拿,每天都是定好的数量,多一点没有,少点很正常。

用黄奶奶话说:“这是一个仔细的人,一个铜钱掉地上,那也是要八面生灰的主。”

黄豆看四婶已经招架不住,连忙拍拍黄桃的胳膊:“喊四婶过来,说我要吃药。”

其实,黄豆的药都是黄桃熬的,根本不用四婶过手,不过黄豆是想给四婶找个借口。

不是灶房不能给她家睡,关键院墙边搭棚子睡的都是黄家本家,换寡不换均,四婶不能开这个口子,家里确实没房了。

东厢两间和灶房那是要做生意的,起早带晚,住了外人就不方便,所以,绝对不能让人住进去。

“四婶,豆豆醒了,你给豆豆的药放哪了,爷爷出去的时候说等豆豆醒再煎一碗给她喝,好的快。”黄桃声音清脆地响起。

黄四婶一听,连忙答应:“哎,豆豆醒了,药在东屋,等着,四婶给你拿个鸡蛋过去。”说着黄四婶进了灶房,拿了一个鸡蛋出来,向堂屋走来。

“豆豆,你赶紧进屋,外面湿气大,小心受凉,让你姐熬药的时候把这个鸡蛋煮了,喝药的时候过过嘴。”

说着,黄四婶和黄桃黄豆顺势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