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拒绝的艺术

拒绝人情、拒绝因缘,

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

能干的人绝不会随便拒绝别人。

“拒绝”要有“代替”,世界就会更宽广。

1995年

9月1日—9月15日

精华语录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人若没有敞开心扉,就像是一道道封闭的门窗,思想永远在有限空间,而不能超越。

“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无明外,有时也会增加勇敢、好奇、放下与自在。

与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礼贤下士,尊重对方;若拒绝,将因缘推开,则什么都没有了。

我的个性是随缘不变,但随缘非随便,非随心随意,而是迁就现实,随顺别人意思为对方着想。

凡是有人跟我们接触,必定要给对方希望,一个肯低头、谦虚、弯腰者,必定会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视人如己,否则不会长养慈悲。

人有善的理想、原则时,要能改变环境,不要被环境改变。刚开始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安于环境,进而改变环境。

面对信众无限期望热情的要求,不要轻易拒绝,就是拒绝也要有代替。凡事不要轻易拒绝,能干者工作一定会皆大欢喜。

与人赛跑所以会落败下来,是因为力气不够;人不主动,力气就会不够。“主动”就是要让自己自动化,不要让别人来摆布我们,要做个主动、有表情的人。

世间上的宝藏财富不在银行,不在荷包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田里,只要我们开发自己的心田,就是“发心”。

九月 一日 星期五

这两天各报对选举的回响,似乎比较注重各层面的音声,其中《民生报》上的“民生论坛”中题为《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及“《中国时报》”上作者郭正典先生的《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很多信徒看了都反应:“越来越有公平的声音。”节录如下——

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民生论坛社评

陈履安先生宣布要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后,政界有些人即不断在讨论,质疑他的佛教徒身份和过去的修行活动,甚至怀疑他历年学佛的动机,且声称其宗教身份会影响到台湾的政教关系云云。

近日以来,质疑、嘲讽、批判者的文章,与支持、辩护的文章都越来越多,仿佛成了一个真正值得注意或探索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佛教徒陈履安或星云参与了政治,就成了大问题,而长期从事政治运动的基督教长老会,却不存在这些问题?难道某些教派教团从政、干政是合法的,某些宗教若涉及了政治便应受质疑?这是什么逻辑?

每年选举,透过国民党“社工会”的运作,各宗教其实都会发表声明或宣言,支持国民党。可是,这些支持仿佛都是“应该的”,一旦支持了非当权者,支持者便仿佛有罪似的。

这正是台湾当前社会病态之一。许多事,只有某些人才拥有特权,只有他们能做;别人同样做了,就是居心叵测,就无正常性!

像陈履安一宣布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上被指为滥用其职位及行政资源,可能违反行政中立,并鼓噪要他立刻辞掉监察主管部门首长职务。可是,同样的逻辑,为何不用在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先生身上呢?背德者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却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以道德为攻伐异己之工具,这比单纯的败德者,更为可议。

就像林洋港出版《诚信》,政界别有用心者不去检讨政治人物应有的诚信原则问题,反而指谪他缺乏民主素养,未弄清楚民主时代权位是不能再私相授受。可是,林洋港所指出的,只是李登辉先生多次公开表明不连任,这与私相授受有何相干?背信者不遭责难,反而去羞辱相信诺言的人,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里举了一些参选人的言行来做分析,并不是为了支持谁或打击谁,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病了,风俗浇薄、是非错谬,而舆论界似乎仍在鼓扇这种风气。显而易见的真理,在权力及利益的操作下,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其实是世所罕见的。保持我们清明的辨别能力,恐怕需要每位民众自求多福。

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郭正典

在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领导人大选中,陈履安先生的参选无疑地是最出人意表、最震撼人心的举措,有人叫好,有人猜疑。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曾舍弃王位,走度化众生的宗教之路,但度化众生也不一定非现出家相不可,历史上有许多当政者是佛弟子的例子,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宣宗、清世祖等帝王,不是受过菩萨戒、皈依就是出过家。他们以帝王之尊弘扬佛法,反而更能济世利民、广度有情,为何佛弟子一定不能从政呢?盛唐是我国最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不仅高僧辈出,连皇帝也多是佛弟子。以前的佛弟子可以当皇帝,现在的佛弟子为何不能选领导人?

佛教徒常给人洁身自好、消极避世的观感,这可能与时下佛教徒一心念佛,但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式有关。近年来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助,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才稍改人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佛教徒已开始入世了。佛教本来就有大、小乘之分,往生净土只是小乘佛法;效法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普度有情”及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才是大乘佛法。陈履安先生在两岸关系紧绷、台湾内部政经动荡、社会不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投入选战,这在笔者看来,正是大乘佛法的显现,也符合禅宗“直下承担”的精神。将陈履安先生的参选视为“将自己包装成宗教家,遂行的却是政治图谋”,恐怕不是持平之论。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有一段“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或可提供给与履安先生有相同疑虑的人参考。

九月 二日 星期六

闻老报人陆大声先生因车祸在家疗养,特地打电话到三藩市去慰问。陆先生在电话中提到,此次车祸是发生在费城附近,住院期间顾毓琇先生前去探望他,并劝陆大声先生平时要多诵《金刚经》,还说未来的世界是禅的世界,禅的书籍不可不涉猎……

听完电话,马上嘱三宝寺的依通法师,代表我前去探病,并送给陆先生一部《金刚经》。

晚,和住众进行“师徒时间”,提醒大众——

要发心做当机众,代众生发问。佛说法时,每一部经皆有当机众提出问题,大家暂且将自己放开,做个当机众,有些人不敢问,或了解别人想要知道什么,可代为发问。

三十年来,我为台湾佛教在弘法利生及各种事业上,确实尽了不少心力,佛教蓬勃发展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就目前的佛教而言,未来必定比现实美丽,因未来的佛教在制度上,如:寺院建筑式样、僧服、称呼、戒律、法会、共修、早晚课诵等,一定会趋向统一。在彼此沟通上也会加强,如:禅净密、南北传、四众弟子、各地区妇女会、金刚会、义工会、青年会,由一个区域而到全世界,由聚会的因缘而取得彼此的沟通了解。

未来的佛教,寺院建筑不在山林,而在市区的十字路口;内部不仅有大殿,更有大会堂;不仅有佛像,更有僧众、信众;不仅有大寮,更有大会议室;不仅有禅堂,更有佛学院;不仅有客堂,更有教室;不仅供膜拜,更有宣讲。

未来的佛教不仅有农产田野,还有工厂设备;不仅有杂志图书,更有报纸电台;甚至有代表佛教的体育队,如棒球、篮球各类球队,在世界体坛上表现;以及信众生活所需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信托公司,以解决生活的需要。

未来的时代,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须有佛教的仪礼,像庆生、佛化婚礼、祝寿、开会都要以佛教的仪礼加持;民众都能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每逢香期(六斋日)都到寺院受持八关斋戒。

未来的佛教,僧众不仅能当教师,更能在大学当讲师;不仅能当护理,更能当医师。

佛教未来的前景,一定比现在更美丽。

九月 三日 星期日

上个月我为《讲义》整理了近百篇有关人情味的文稿,这一个月给自己的功课是着手整理《星云百语》第四集的文稿,其中有一篇《不知道的乐趣》——

不知道的乐趣

“知”是一种欲望,是一种罣碍,不知道就没有欲望。

不知道父母(长官)喜欢哪一个儿子(属下),就不会痛苦,知道后会很苦恼。

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知道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不知道可以解决问题,给人骗不知道无所谓,知道后很痛苦。

我人在美国,台风过境台湾南部,佛光山受台风吹袭徒众不让我知道,怕我担心,等一二个月恢复原状后,我再回去,因不知道就不会去罣碍。

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无明外,有时也会增加勇敢、好奇、放下与自在。

我遇到很多难相处的人,但因我事先不知道,才学会了做人处事的方法。

在《战国策·信陵君杀晋鄙》中,唐且谓信陵君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知道”与“不知道”哪一种好?并没有一定标准,知道有知道的烦恼,不知道有不知道的乐趣。

九月 四日 星期一

污泥可以长莲花,沙田可以育禾苗,外境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成为一颗有用的种子。希望自己受益的一句话,徒众也能受用。

我总感觉未来比现实美丽,记得一九四九年元月来台时,当时台湾生活条件与我在南京、上海的繁荣景象差距实在太大了,那时台湾的佛教也大都停滞在神坛庙观、杀生拜拜的阶段,没有丛林的规模,更没有教育、文化事业,不禁心有所感,于是就在《觉生》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回忆比现实美丽》,叙述佛教在大陆对人才培养与文教事业的用心。如今,台湾佛教的蓬勃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未来,我总抱持无限的希望,期待“未来比现实美丽。”

最近有一些感想,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接待来访客人要依参访地点“分工”,不要一大堆人挤在一起,负责引导的人,要让客人觉得很“安心”,知道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所在很重要。

订规矩要依法不依人,才能树立权威。

身为当家师、知客师每天至少要向住持口头报告一次,如果一连三天都没有报告,非称职的知客师,因没有尽到承上启下的责任。主管不喜欢属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报告,得不到讯息。

各工作小组间,也要有定时会报,若没有,彼此默契就不容易养成,自然就不易达成共识。

报告内容要衡量,常住必须要知道的,如人来客往、人事之类,如果一二个星期仍报告不出内容,则表示太没有观察力,太不重视本身工作。

对自己的缺失,有的人“习惯”说没办法改,一个人会不会进步,就要看他有没有学习性。

做人要老实,不要怨恨,不要发牢骚。

年轻时要学会看书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中年时要培养修行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老年时要懂得保健的习惯,年老才易度时光。

讲政治,除追求自由民主外,还要考虑到是否幸福安乐,民主讲究沟通与了解,这才是民众需要的。

民主政治下,每一个人皆有权利参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盛衰,唯有佛教是一直平顺的在发展,可见宗教是超越时空的,只有宗教是一辈子的事,其他皆如过客。

我本身没有什么党派,而且这也不重要,因心中只有芸芸众生,台湾目前要追求的是人权的尊重、政治的自由、人格的尊严!

人有了仇敌要去化解,去施恩惠,不要去结仇结怨、不顾人情。与人为善,皆大欢喜,是处事不可少的原则。

九月 五日 星期二

上星期在罗嘉眼科因黄斑水肿做了一次眼底照相,今再前去复检,依照片显示,右眼一切正常,左眼因眼底微血管破损,致使血流到视觉中心的黄斑部位,故造成伤害而影响视觉,只要不再继续恶化(不再出血),视觉就可以保持得十分良好。

造成眼底血管破损的原因是高血压及血管弱,保持血压正常是很重要的。在眼底血管破损部位,罗医师为我做了雷射治疗,右眼打了一百十七次,左眼打了两百十四次。

离开罗医师诊所,在出口处碰到不少信众,表示对我四月份在荣总手术的关心及康复的祝福,有的人在握手时紧紧不放。“握手”对一个公众人物是免不了的礼貌,但如何握得恰如其分,也是一门学问。

“公”,是对年老者的尊称。古时五等爵的第一等,即称为“公”,故“公”是尊称、无私、公平、出于众意者,始称之。通常社会上一般人:

尊称年老的男人为“公公”

公平不偏为“公允”

有公权的人民为“公民”

公平正直为“公正”

公家的田地为“公田”

大家不吃亏为“公平”

社会公共的安全为“公安”

许多人共同的地方为“公共”

由众人所决定称“公决”

公务人员办公的地方为“公审”

大家所承认的事称“公认”

公开表演称“公演”

为公众服务的官吏为“公仆”

公开查询称“公署”

公众的评论称“公论”

公共的道德称“公德”

依法令从事公务者为“公职”

众人共同的利益称“公益”

公开的书札称“公启”

大家推举称“公推”

世界公认的道理称“公理”

行政机关所发行的报章称“公报”

开放而不秘密称“公开”

不隐瞒也不顾忌称“公然”

公平正直的道理称“公道”

公众自由通行的道路称“公路”

同业人员互助合作的会址称“公会”

费用由各人平均负担称“公摊”

请求大家看称“公鉴”

忠实奉公不计个人损失称“公而忘私”

一切事情按照规定办理称“公事公办”

九月 六日 星期三

我经常巡视各别分院道场,当地住持向我简介道场法务活动时,也不忘向我介绍当地信徒,常常不经意地从他们口中听到,某某信徒过去常常来此共修,现在很少来,甚至根本不来了。我当时随口就说,你们没有替信徒添油香!

信徒向寺院道场添油香、修福做功德来护持道场,也需要寺院法师给他们添油香。

要如何替信徒添油香?我回想这一生当中与信徒接触,受过不少的赞助,但我也替信徒添了不少油香,如:令其法喜、主动向信徒招呼、奉茶、满其所求。中国寺院长久以来,即有向信徒添油香的例子,像丛林的挂单制度、供养上书斋主姓名、回向、洒净、祝祷、每逢岁末的腊八粥、灶符、春联、普同供养等,将佛教的关心,送进每一个家庭。佛光山在海外建道场,为信徒接机送机、义诊、云水医院、开示、共修等,都是在替信徒添油香。

除了这些传统寺院向信徒添油香的方式外,现在信众到道场来,我们要如何替其添油香呢?我们可以向信徒赞美、微笑、亲切、服务、说法、尊重、慰问、解决信徒困难等方式来为其添油香。

有供养心的信徒常为寺院添油香,有供养心的法师也要不时为信徒添油香。

九月 七日 星期四

人与人之间是互助的,没有人可以独立生存;像瞎子与跛子,也要彼此互依才能生存。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不要任性推拒,不看重别人的立场。若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凡事一拒绝,就什么都没有了,与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礼贤下士,尊重对方,若拒绝,将因缘推开,则什么都没有了。

拒绝人情,拒绝因缘,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能干的人绝不会随便拒绝别人。

拒绝不可伤对方的心,人生任何经历,都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拒绝此种生活方式(环境),就要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来代替。有人找我讲演、开会,我分身乏术,且深悟凡事不一定非我不可,故而找人代替。我因“拒绝”而有所“代替”,世界会更宽广。

凡是有人跟我们接触,必定要给对方希望,一个肯低头、谦虚、弯腰者,必定会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视人如己,否则不会长养慈悲。把“人”、“我”隔开是不可行的,人我必须是要一体,才好做事。

九月 八日 星期五

一个人不认识自己,即不识大体,如何成功?

我在二十岁时,并没有想到我要做什么,只晓得跟着大家学,勉强说很向往当作家,但却不敢想。这一生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为程度比我差的人读书、读报,且是倒着念(对方正面看,我倒着念),从中培养出不少乐趣。

我的个性是随缘不变,但随缘非随便,非随心随意,而是迁就现实,随顺别人意思为对方着想。

早期为报纸、电台供稿是随缘,没有领其职务是我不变的原则。我一直主张可以化导社会(随缘),不要为社会所化(不变)。关怀社会是随缘的原则,不干治是不变的原则;面对应酬的场面,在鱼肉荤腥旁吃我的酱瓜咸菜也是随缘的原则。有人批评佛门既然主张素食,又为何要有素鸡素鸭的名称?我吃素几十年来,都没有看到什么鸡鸭,只吃到豆皮、豆腐,这也是随缘的习惯使然。

在世界各地行脚,信徒供养我住五星级总统套房,为不拂其好意,不得不随缘;简单的榻榻米也是我的床,这是僧众朴素的不变原则。我非刻意结交达官显要,只是礼貌上的随缘。

平时我吃稀饭也好,吃面也可以,这是一种随缘性格,我的原则是只要吃饱即可,吃什么并不是很在意。我常因为太随缘,而受了不少伤害,但人太不随缘,就容易变得古怪、执著、孤僻、不通融。随缘可减低我们过度的执著。

人有善的理想、原则时,要能改变环境,不要被环境改变。刚开始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安于环境,进而改变环境。我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安住,表示我有随缘随喜的性格。但我不会同流合污,而有很清楚的是非善恶观念,因为我很认识自己。

九月 九日 星期六

今阅读《张老师》杂志,有一则关于如何培养内在美的短文,值得徒众参考——

内在美即指内在的美好品德,包含的范围有:个人思想、看法、谈吐、行为、举止、态度、应对、进退、精神等。其中有几项内在美的基本特质,如:

1.随时保持愉悦的面孔与心情。

2.有容人雅量、不计较别人错失。

3.诚实面对自己的过错。

4.具有亲和力,让人喜欢亲近。

5.保持一颗欢喜的心并乐于助人。

6.欣赏别人优点而不嫉妒。

7.积极工作、不怠惰、不抱怨。

8.不断充实自己。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具有“不比较、不计较”的胸量,因凡事不比较、不计较才能彼此取得合作。人一生烦恼皆由比较、计较而来,能不比较不计较,那又是一番海阔天空的意境。

平常我也有到处结缘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喜欢我,简单几句韩文、日文、英文、客家话、广东话等口头招呼,我都很用心学,为的是想碰到当地的人士时,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寒暄,给对方欢喜,希望徒众也都能有此性格。

九月 十日 星期日

西方寺住持依日,今提供我一则在ABC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报导,主题是“美国的佛教徒”,内容简述如下——

全世界有三亿以上的佛教徒,以亚洲地区为主。在美国,多数的佛教徒是从亚洲移民而来,移民同时也将信仰一起带入美国,也有不少美国人在佛教中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皈依。

盖诺是一位退休的汽车工人,在基督教浸信会长大,他说:“我一生所追求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直到接触‘禅’之后,才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记者:“在美国有五百万美国人开始学习佛教的禅修。教主佛陀,是一位悟道与慈悲的圣者,能在痛苦的世间里找到真正的宁静,并把生活重点放在当下,而不是死后。

佛教有很多派别,如禅、净、密等多种,但都有一相同的目标——找回自己真正的本性。透过空掉内心的妄念和集中注意在呼吸的出入,让人可以很清楚的意识到当下。”

杰克:“刚开始学打坐时,可能感到不舒服,或感觉内在有冲突,时感希望,时感害怕,当你能观照到它,便能够平静下来,进而泰然处之;尤其在静下来的时候,慈悲的心念泉涌,就会扩大而将慈悲回报你周遭的人们。”

记者:“越来越多美国人士信仰佛教,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及中阶层人士,信仰佛教者日益增多。”

劳瑞:“美国人一向很独立,他们希望为自己而活,尤其是修行,是一项自己能做得到且必须去做的性灵修持。”

记者:“对传入的佛教,美国注入了自己的特色,在演变过程中,省掉一些佛教仪式,对于那些放弃从小家庭的传统信仰,而追求心灵和平向往的美国人,佛法特别具有吸引力。”

比索:“我从小在犹太家庭中长大,亲近佛法以后,才感受到佛法比犹太教更能满足精神上的喜悦。”

罗勃:“佛教是一种内观的教育,让人在生活中保持清明,学习智慧与慈悲,而且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记者:“美国佛教徒的修行虽着眼于现在,但并不完全忽视未来。从过去传统的‘星期学校’和‘希伯来学校’转信佛教的美国人,很积极地将佛教戒律用来教育他们的子女,这些孩子们的父母表示,现在学习坐禅也许太早,但学习慈悲永远不嫌早,学习尊重生命也永远不会太年轻或太老。”

由这一段新闻报导的访谈中,不难知道,佛教在今日美国社会中普遍被接受的情况。犹记得西来寺在接待牧师团体来访时,就有人说过,佛法能加强及帮助他们去思考原有的信仰,不仅彼此间没有冲突,且可以常借打坐来澄静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灵修很有助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一

远在北欧服务的永护,寄来瑞典禅净中心七月、八月两个月份的活动内容。每次接到徒众的工作报告,关心的情愫总随着字里行间跳动,希望他们在外,法务一切顺利,祈祝当地信众能给他们护持,当然更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平安。只是海外徒众的工作报告太少了,不过我也能体谅也许他们工作太忙了。

仅就永护两个月的工作报告,摘录重点如下,让徒众也能了解一下,北欧目前弘法状况——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时,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华人协会的中文班教室,举行佛学会考,分为丙组和丁组。斯德哥尔摩考区成绩不错,满分者两人,九十九分者三人,最低成绩也有七十六分。其他的奈斯分会考区及挪威奥斯陆协会考区,因逢七月假期,很多人出国度假去了,所以考生不多。圣彼德堡协会也因七月假期不便举行,拟于八月七日再举行俄文佛学会考。

七月二十九日,前往伦敦佛光寺支援七月份佛事法会及供僧法会。此次八关斋戒有两位来自葡萄牙的戒子,大家反应都很不错,很多人表示,希望能再办类似的活动,如:短期出家,传授五戒、菩萨戒等,让在欧洲的信徒,也有因缘受此法益。

八月十三日,在伦敦佛光寺举行的供僧法会,是英国佛教界的创举,应供的法师有四十多位,来自各大小乘及显密的代表,观礼信众有四百多名。很多南传比丘表示,这样的供僧场面是他们几十年来想做,而一直没有办到的。巧的是国际佛光会副总会长阿那努达法师到英国度假,特请他在供僧法会上致辞,加深了大众对佛光山及国际佛光会的印象。

八月十六日,和巴黎道场的依照分别飞往德国,支援柏林禅净中心的梁皇法会。来自巴黎道场的三十多名信徒,一一展现他们的绝活,小笼包、麻薯、水饺、凉面等纷纷出笼,为筹建柏林道场义卖,大家在参加法会之余,又出钱出力,带动整个禅净中心的气氛。八月十七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日)适逢师父上人华诞,依照法师特代表大众,打电话到西来寺,向师父上人致意。

八月三十日,近两个月来,分别到英国、法国、德国去协助各别分院的法会,今终于回到瑞典,散居在海外道场的师兄弟们都很认真在推广弘法的家务,信徒的护持也很令人感动。很希望在北欧地区的信徒能再多度一些人,这是我目前最积极要努力的行事。”

下午搭乘四时十分“华航”班机回台北,临行前到母亲住处,向母亲告假。

九月 十二日 星期二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下午七时四十分抵桃园中正机场。

由于多年坐飞机的经验,养成我在漫长的飞行途中,能“自如”地运用这十多个小时。从上飞机开始,我就把尚未拆阅的信件,一一拿出来处理,其中当然以徒众的为多。不难看出除工作外,人事问题是时下青年们最感困扰的。

深觉“习性”是阻碍一个人进步的绊脚石,各单位住持主管在领众之余,要会教育住众。平常要常集训,以取得大家的共识,才不会事倍功半。而身为属下者,也要用心揣摩常住的需要、住持的意思,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句话说:“演别人的人生容易,演自己的人生困难,因为没有自己的脚本。”最具体的事例,莫过于那些得到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的演员们,他们能在舞台上非常杰出的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在舞台下面对自己现实的人生,却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过得很好,主要在于没有脚本可以揣摩。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创造,希望徒众能为自己写脚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主管要不时提拔属下,并不倦的领众、带众、惜众、护众;为人属下者,应好好与主管合作,并要修业、敬业、乐业、创业,如此才能树立好的楷模。为让后学有一脚本可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晚,安单在台北道场。

九月 十三日 星期三

或许是时差吧,清晨三时左右就醒了,在道场绕来绕去,不是这一道门锁着,就是那一道门关着,这是住在大楼公寓里的人们,为公共安全而实行的措施。白天在道场,看信徒人来客往的穿梭,并不觉得空间小,但此刻却怎么绕,总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打转。人若没有敞开心扉,就像是一道道封闭的门窗,思想永远在有限空间中,而不能超越。我还是喜欢白天的台北道场,到处都可以通行无碍,显得朝气蓬勃。

九时,台北道场的住众正在举行会报,随缘前往参加。

这一次从加拿大、美国一路行脚,除了举行皈依、讲演、家庭普照、佛化婚礼外,还有无数次的座谈会,也看到各地的佛光会、檀讲师都很活跃,带动佛教欣欣向荣的气氛。

对海外的徒众,我有些许感受——时间、精神、阅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资历,很希望每个徒众都有能力住持一方。而不能做领导干部者,也就是说不能做住持者,不外是犯了以下这些毛病——

不吃早饭、不做早课、不负责任、不发心、不懂法务、不会说法、对信徒不亲切、不结人缘、在处事上没有人和、讲话粗鲁、没有立场、不忠诚、说谎、私心太重、俗情太浓、只对一个人好、情绪太坏、懒惰、好恶太强、脾气太大、习气太多、没有耐性恒心、不明是非、不知善恶好坏、没有表情、不肯赞美、没有笑容、过分作怪、功劳不肯与人分享等。

有能力做住持主管是一回事,能否受信徒拥护支持,就要看是否去除以上这些毛病,否则就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干部。

而做一个干部,最重要的是——

1.向上报告:人不要怕报告,不报告则上下不易交流,没有交流,决定的政策就不易贯彻。报告的方法有很多,如口头报告、文字报告、与各单位一起会报,不报告就不知道,不知道在团体中就没有你的存在。

2.不要拒绝:面对信众无限期望热情的要求,不要轻易拒绝,就是拒绝也要有代替。凡事不要轻易拒绝,能干者工作一定会皆大欢喜。

下午,开车南下回佛光山。

九月 十四日 星期四

这几天正好是丛林学院各级学部学生开学典礼前的联合讲习会,学部老师请我前去为学生们讲话,借此因缘也集合全山职事,于如来殿大会堂,作一次“师徒时间”。

自从四月份在荣总做了心脏绕道手术以后,就常常会想到,人的身体有头痛、胃痛、神经痛及眼、耳、鼻、舌、身等病痛,尤其是心理上更有贪欲、嗔恨、愚痴、嫉妒、怀疑、邪见等毛病,其中以心理上的毛病最严重。

佛陀是无上医王,能让我们从愚痴转成般若;让我们证悟真理而从邪知邪见转为正知正见;从平常对真理的怀疑,进而启发对真理的正信;对我们所遭遇的种种非法、不合理,都能还给我们一个合理、合情、合法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如何能进步?众生有八万四千的毛病,自己有多少毛病要沉思自我检讨。

据我的观察,时下一般青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1.不明白(愚痴):对佛教的历史、义理、未来、传承、意义、价值明白吗?对常住的制度明白吗?如果不明白就是犯了愚痴的毛病。

佛光山常住是不储财的,所有的钱财都用在弘法、文教事业上。在人事任用上,有调职的制度,为的是给大家学习的机会。对于自身投入的常住,认识多少?在此所修所学应该具备什么态度?自己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如何任重道远?如果不能建立起对常住的信心、对佛教的了解,就是犯了不明白的毛病。

睡眠太多、是非太多、妄想太多、执著太多、自私太强,都很容易蒙蔽我们的真心。很多人在求取知识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明白,在愚痴里就更不知道我们的心。不认识自己,岂能不愚痴。

2.不会算(糊涂):不会算的人生就是糊涂,对自己的一生没有规划,一天没有一天的行程,一年没有一年的计划,就是糊涂。自己将来打算从事传教?从事文化工作?从事行政法务?从事慈善事业?如果连自己的性向都不了解、不认识,不是很糊涂吗?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之所以会发财,就是因为会算。有句俗话说“穿不穷,吃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大家不妨为自己算一算,今年几岁?在此投注的青春、生命,投入多少就播多少种,希望将来如何收成?要如何施肥才能让树苗茁壮,果实丰收?这都不是用情绪决定的,而是用因缘、用辛苦、用劳力、用关系,共同发展成的。

我没有什么长处,唯一有的是我对人生很会算,如我在佛教里投资的生命时间,一定要有收成,不会随便放弃。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多增加一点利息,让将来有前途,能成佛作祖、能了生脱死、能断除烦恼、能身心安乐,将来法喜禅悦,慈悲道德,人格清高。纵使不行也不能将自己信心、信仰都丢失了,否则赔的本就太大了。不会算就是犯了糊涂的毛病。

3.不合作(自私):僧团又称为“和合僧”,“和”是和合,“和”是集体创作,我们要集体创作出一个现代化的人间佛教、现代化的教团、现代化的幸福美满佛教。独木难支大厦,一个人不能成事,一根手指头,打人不痛,五个手指成一拳,力量就很大。一根筷子夹菜夹不起来,两根筷子合作就能夹菜。“合作”不是说要你来与我合作,合作是大家一起互相合作。如同眼睛管看、耳朵管听、口管说话、手管做事、脚管走路、头脑管想,大家集体创作。

如果我们的眼、耳、鼻、舌不看、不听、不说,甚至彼此侵犯的话,就如我们一个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不分工,都是彼此计较、比较不合作,那麻烦就大了。

希望大家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向别人点头请教,多结一点善缘,多和人合作。“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够健全,可以说在佛法中,还算是残障人士,应该带着不足的心情,亲近善知识,尊重别人。把我们不合作自私的毛病改了以后,将来才会有人缘、有成就、有前途。

4.不主动(落伍):与人赛跑所以会落败下来,是因为力气不够,人不主动,力气就会不够。时代进步在于全面自动化,而能大量生产;现代人要赶上时代,“主动”就是要把自己自动化,不要让别人来摆布我们,要做个主动、有表情的人。

主动是我们的能力、能量,我们要发挥主动的精神。如主动研究佛学、主动参与社团、主动提出建议、主动劳动服务、主动给人帮助、主动服务众生、服务佛教、主动去开山建寺、主动做不请之友。

世间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劳苦就有十分成就,一个人的伟大,是积多少汗水血泪所庄严起来的。身为一个时代青年,应该本着自动、自发、自主,自我向前、自我要求、自我成就的精神,所谓:“绍隆佛种,舍我其谁?”

佛法最了不起的一点是,虽皈依三宝,但还是以法为中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皈依自己不皈依其他。真理是唯一的,在真理领导之下,每一个人都要自动自发,凡事一切自己来,好像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发电厂,主动从事佛教文化、慈善等工作,或做研究、读书、报告,不要让人牵着鼻子走,“主动”是很重要的。

5.不惭愧(无耻):在丛林中对不如法的人,我们说是“不知惭愧”,无愧之人不作语也。人与禽兽不同即在于是否知耻,羞耻之心是一个人向上的力量,“惭愧清净水,洗净染污心”,惭愧的法水,可以把我们污染的心洗清净。

能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就会发愤图强。一个人的品德究竟能增加多少,就看惭愧心有多少。每天可以自问,我的慈悲有多少?不惭愧怎么会有慈悲心?责任感有多少?不惭愧怎么会有责任感?学问有多少?不惭愧怎么会有学问呢?人要知惭愧才知道学,知耻近乎勇,知耻自然就会奋发向上。

6.不坦白(虚伪):不坦白就是妄语,妄语比杀人还要更厉害,杀人是有形的,而妄语骗人,有时候被骗的人都不知道。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妄语耽误了;多少要好的朋友,都因为挑拨离间的妄语而反目成仇;多少的好事,也常被嫉妒的妄语给破坏。妄语之可怕,就跟杀生、偷盗犯五戒一样。

人的是非烦恼大都来自彼此不说清楚、不讲明白、不坦诚、虚伪所致,人与人之间能做到“讲清楚说明白”才好。

我们要了解别人,先要把自己让别人了解;希望人家尊重我,要先尊重人家,以树立坦诚的形象。佛门中虽有方便妄语,但那是为成就别人的善事、好事而说的。如果妄语中有侵犯到别人、伤害到别人、损害到别人就是不如法。一句妄语虽没有人会拆穿,但因果报应会知道的,为人应该坦白不要虚伪。

7.不发心(懒惰):心如田地,我们要开发自己的心田、心地。世间上的宝藏财富不在银行,不在荷包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田里,只要我们开发自己的心田,就是“发心”。我有信仰,就将信仰开发出来;我有慈悲,就将慈悲开发出来;我有智慧,就要把智慧开发出来;我有惭愧心,就要把惭愧心开发出来;有一颗欢喜心,就要将欢喜心开发出来;如此人生就会很乐观开心。

在三皈依中,当愿众生发无上心,最主要的是自己要发心,皈依佛自己发心,皈依法自己发心,皈依僧自己发心。发了无上心才能体解大道;发了无上心,才能深入经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才能成就菩提心菩提道。

8.不认主(悭吝):狗之所以被人称为忠心,那是因为它很会认主,认主的干部,容易得到主管的提携。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一个不认主的人,必会轻易的离开职守,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当然就不会有主管愿意接受他。

有些领导人能力不够,但仍要尊重他的职位,我常说我之所以会教书,那是从不会教书的老师那里学来的;我认字,是从不识字的母亲那里学来的。对方的不会、不懂、不如,正好可以让我们研究、改进。愚者也有一得,聪明能干的人,不一定要去找很好的老师来学习,只要认主不嫌弃对方,一样会有很好的收获。

9.不认错(固执):现代年轻人大都犯有这个毛病,凡事都有理由不认错,所以在丛林受教育,都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就是要把你的“理”打得没有以后,真理才会现前。时下一般人所讲的理,都是歪理、假理、错误的道理。

学习要从“你对我错”开始,错的都是自己,“对不起我错了”、“以后我会改进”、“下次我会注意”,要常挂在嘴边,如果一个人一天当中,能认错三次、五次,必定会很有进步;一个月当中能认错一百次、两百次,此人一定会进步会成功的。

10.不思考(肤浅):时下一般人,都不用思想,看事情都很浮面。甚至对许多事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便乱说。举个例子来说,有人不信因果,但因果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它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相信只是表示你不承认事实的存在,是很无知肤浅的举止。很多事情,一般人都不去深思,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九月 十五日 星期五

专为本山徒众、丛林学院学生及国际佛光会檀讲师、檀教师研读自修使用的《佛教》,一套十册中的《教理》和《经典》已于本月初出版了,今晚特召集本山序级徒众,将这两本书分发给大家。

我一生致力于佛教教育,但能担当弘法重任的人才,却不易培养,故很积极向大家推荐这一套《佛教》。

我有随缘的个性,但坚持做人的原则,《佛教》这一套书,主要赠予的对象与办法是——

一、对象

1.凡本山序级之僧俗弟子。

2.目前就读教育院之学生。

3.有正知正见且具阅读能力的功德主。

4.弘讲师、檀讲师以上资格者。

5.各级佛光会督导、会长等,经总会评鉴认定者。

6.与本山有特殊因缘人士,经宗务委员会认可者。

凡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拥有此套赠书,每套计十册。

二、未符合以上条件之人,凡参加檀讲师讲习会,申请获准受赠此书,在三年之内评鉴为檀讲师、弘讲师、檀教师、弘教师者,即可拥有。

三、拥有此书者,凡参加檀讲师讲习会,在五年之内考取为檀讲师、弘讲师、檀教师、弘教师者,即可拥有。

四、中途离开本山或脱离佛光会、被取消檀讲师资格者,或不合以上第二、第三条件者,即应退回。

五、办法

1.凡对外讲说者,本会备有抽印单页作为教材,分发给听讲者,但应酌收工本费,交给本会。

2.拥有此套丛书,应勤加研读并严禁转赠他人。

3.若不用或无处收藏,可归还本会。

4.因此书仍未定稿,故不对外流通。

除此之外,来向我申请者,我可以送你《禅藏》《阿含藏》《佛光大辞典》《星云日记》《星云大师讲演集》等一切有关我的著作。但这套《佛教》,我就不能随缘慈悲的送人,因为这套书旨在作为本山徒众及檀讲师们弘法讲演之教材,不合乎条件者,就不能赠送,这就是我的“做人原则”。

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就是经典太多,没有办法一一阅读,很多人干脆不看。所以三十年前,我就有心要编这一套书,直到现在因缘才成熟,一套十册,每册三十万字,共三百万字,类似佛教小型藏经,内容都是了解佛教必须要知道的,不仅可成为教科书,更期望因这一套书的辅助,可以让很多人都成为佛教的传教师。

《联合报》记者胡宗凤小姐,得知我自美归来,专程上山访问我,访谈内容如下——

问:大师,您既然公开表态支持陈履安,也曾说过陈履安、林洋港有合作空间,是否可以深入谈一谈将如何促使两人合作的事?

答:我认为现在不是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而且这个问题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让他们两人自己去谈。

问:在海外这么多日子里,台湾政治局势因领导人选举之事,变化很多,大师对现在局势有何看法?

答:我不懂政治,现在的政治局势,比研读佛学更深奥难懂。现在是多看、多听的时候。

问:大师选在这个时候返台,是否有什么用意?与陈履安先生是否有具体接触,为何愿意公然表态支持陈履安?

答:没有什么用意,不必猜测。我是应有关部门的邀请,明天晚上将在台北世贸大楼国际会议厅讲演“心灵净化”,纯粹是宗教活动,迄今未与陈履安见面、谈话。大家应该清楚我的个性、为人、作风,对支持陈履安的原因,过去《联合报》已刊载很多,现在还是一样。

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一向“给人欢喜”、“给人希望”,哪一个问我,我都会说好!因此不管哪一个人要我支持他,他来问我,我就会说好!已知现在表态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有六人,若我有六张票,就会一人投一张,但我只有一张选票,在这六人当中,我只能把票投给陈履安。

问:在这次大选中,宗教界人士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大师如此大力支持陈履安,是否会造成宗教团体的对立,甚至佛教派系的分裂?

答:基本上,由台湾的政治局势来看,还是政教分离比较好。我支持陈履安,纯属个人行为,不代表宗教团体、教派,因此不会造成宗教对立。过去我也曾支持已故的蒋经国先生、李登辉先生,陈履安是我的徒弟,一定要支持的。